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导管内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乳腺导管内肿瘤的声像图表现。结果乳腺导管内肿瘤的高频声像图表现导管扩张伴有实性突起15例,表现为囊性实性包块的2例,表现为低回声实性暗区的1例;18例乳腺导管内肿瘤超声诊断为良性的92%。结论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可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的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乳管镜定位切除乳头溢液乳管内病变的价值。方法将门诊乳管镜检查发现有乳管内占位病变的31例乳头溢液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乳管镜定位下的微创手术和常规部分腺体切除术,通过比较,来评价术中纤维乳管镜定位的乳头溢液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结果纤维乳管镜定位可靠,病灶切除容易,切除范围小,找到乳管内肿瘤14例,病理诊断率为87.5%(14/16);对照组病灶切除范围大,术后找到病变11例,病理诊断率为73.3%(11/15)。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23,P=0.040)。结论纤维乳管镜定位下行乳头溢液乳管内病变切除术,定位可靠,避免手术盲目性,病变切除容易,腺体破坏少、病理检出率高等优点。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经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支气管局部灌注和注药治疗支气管内膜病变伴感染患者150例。作者以为,完善的术前检查和准备是保证患者顺利治疗的前提;严密地术中观察及配合,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支气管扩张性病变伴感染患者在进行常规内科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进行支气管局部冲洗和药物灌注治疗,既可迅速地清除病变局部的大量脓性分泌物,可有效地控制感染,同时术后做好体位排痰引流,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术中冰冻病理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断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术后石蜡病理与术中冰冻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探究术中冰冻病理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的诊断效果。结果100例患者中,经术中病理确诊共88例,12例患者无法通过术中冰冻病理进行确诊,考虑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需经过免疫组进行肿瘤性质的,该12例患者中经术中石蜡病理诊断为导管内乳头状癌患者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1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率明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的诊断准确率无差异,p>0.05。结论临床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患者进行术中冰冻病理诊断效果显著,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准确率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的诊断准确率无差异,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在乳腺导管内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78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术后病理确诊,回顾性分析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结果,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在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钼靶X线摄影的结果显示边界呈不规则的高密度影患者27例,占34.62%,随后行造影X线检查发现导管内充盈缺损18例,占23.08%,丛样微小钙化点患者34例,占43.59%。超声检查结果示边界清楚的规则肿块16例,占20.51%,囊性肿块8例,占10.26%,边界清晰不规则肿块21例,占26.92%。乳腺钼靶X线射线摄影诊断符合率为78.21%(61/78),而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仅为57.69%(45/7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钼靶X线摄影比超声检查对于乳腺导管内癌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临床上应该联合两者的优势,以获得更高的确诊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在溶解深静脉双腔导管内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例深静脉留置导管治疗的患者出现了导管输液不畅甚至堵塞现象,给予尿激酶10万U加生理盐水10ml进行配置,用5ml注射器平稳地把配置好的尿激酶注入堵塞的深静脉导管腔内,30分钟后回抽导管血液,观察溶栓效果。结果12例患者共溶栓30次,25次一次溶栓成功,3次反复2-3次成功,2次未成功。10例溶栓后管腔畅通,2例由于管腔堵塞时间较长,完全堵塞。尿激酶推入困难,拔管。溶栓后观察患者,无一例出现过敏、出血等副作用。结论深静脉导管内血栓形成用小剂量尿激酶导管内溶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本文列举了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致胰管严重扩张的病例,经超声检查综合分析确定,给临床提供辨别该病的一些体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先放置导丝于导管内在上臂输液港植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植入的上臂输液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前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后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在遇到送管困难的情况下导管内放入导丝,以生理盐水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观察组采取先放导丝于导管内再送管,以导丝为介质导出腔内心电图。比较2组患者植入导管时间和获得特征性P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两组时间上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植入导管时间为(23.25±3.14)min,获得特征性P波时间为(3.04±0.52)min,对照组患者植入导管时间为(40.50±2.65)min,获得特征性P波时间为(7±0.82)min。结论预先放置导丝于导管内能解决送管困难,并快速获得特征性P波,术中精准控制导管头端位置,缩短了操作时间,值得临床借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