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3 个结果
  • 简介:在内蒙古自治区白彦花车站附近分布20余个坑塘1个较大湖泊中,生活着大量叶肢介。该地区叶肢介生活习性(游动、觅食、交配等)生存环境(坑塘大小、水温、水体pH值和气温)进行调查显示:叶肢介般活动浅水水域,如坑塘湖泊边缘浅水地带;他们游动非常缓慢,大约1cm/s;当他们交配时就停留在某处,雄性用附肢拨动含有其精子水流,使其流向雌性壳内(即雌性壳体与软体之间),以使卵子受精。这些事实表明,叶肢介只能适应静水或弱流水环境。叶肢介现代环境与古环境对比研究显示两者是非常相似的,因此,现生叶肢介生态环境研究恢复他们古生态与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叶肢介 生态考察 古生态 古环境
  • 简介:首次准噶尔西北部塔尔巴哈台组上部发现了早石炭世维宪期植物化石Archaeocalamitesscrobiculattts,Sublepidodendrongrabaui,S.mirabile,S.cf.mirabile,Sublepidodendronsp.,Lepidodendropsissp.,Mesocalamitessp.,Sigillariasp.,Rhodiopteridium?sp.,Knorriasp.,证实了该组时代可延续到早石炭世。根据研究区塔尔巴哈台组上覆黑山头组生物组合面貌及二者接触关系,论证了塔尔巴哈台组顶部黑山头组准噶尔西北部具有明显穿时性,前者从杜内期延续到维宪期,后者从杜内期延续到谢尔普霍夫期。与植物化石共同保存深水相遗迹化石指示了塔尔巴哈台地区早石炭世早中期为半深海深海沉积环境,不同于东部吉木乃地区同期滨浅海沉积环境,说明准噶尔西北部早石炭世存在着不同沉积体系。北疆地区早石炭世广泛海侵活动以及额尔齐斯斋桑洋向南侧哈萨克斯坦板块俯冲是造成这种沉积差异主控因素,同时也造成了塔尔巴哈台组黑山头组区域上具穿时性。

  • 标签: 塔尔巴哈台组 植物化石 早石炭世 遗迹化石 沉积环境 古地理
  • 简介:豫西登封寒武系第三统灰岩中鲕粒自下而上个体直径与鲕核逐渐变小、形态变得更加浑圆、鲕粒间胶结程度更高,反映了从深水不稳定鲕粒灰岩到浅水高速建造鲕粒滩演变过程。研究区鲕粒灰岩发育可以分为3个阶段:(1)台地深斜坡鲕粒灰岩建造阶段(A段),主要发育放射鲕及同心放射鲕,鲕粒形态多样、粒径大,粒间多为灰泥充填;(2)滩前缓斜坡鲕粒灰岩建造阶段(B段),主要发育同心放射鲕、同心鲕,鲕粒含量极不稳定,粒径差异大,粒间由微亮晶及亮晶方解石胶结;(3)台内鲕粒滩高速建造阶段(c段),主要发育白云化同心鲕微晶鲕,鲕粒含量极高、粒径极小,鲕核也很小,粒间由亮晶方解石胶结。由A段到C段,相对水深逐渐变浅,成鲕环境变得成熟而稳定,鲕粒沉积规模逐渐扩大。

  • 标签: 鲕粒 鲕粒灰岩 寒武系 第三统 张夏组 豫西
  • 简介:基于新疆乌恰地区中侏罗统塔尔尕组33属48种孢子花粉化石研究,建立了该区中侏罗世晚期孢粉植物群。塔尔尕组孢粉植物群以包括掌鳞杉科、松科、罗汉松科、南美杉科杉科松杉目的优势包括桫椤科、蚌壳蕨科、紫萁科、海金砂科双扇蕨科真蕨目的次优势为特征。根据孢粉植物群特征,探讨了该区中侏罗世晚期古生态、古气候古地理特征以及古环境与油源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乌恰地区中侏罗世晚期气候属于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型,巴通期气候相对湿润,卡洛夫期气候变干,开始趋于干旱。孢粉植物群生物多样性植物地理分布分带性反映,该区中侏罗世晚期具有山峦、河流、湖泊、沼泽、三角洲等多样古地理景观。孢粉学资料显示,乌恰地区巴通期暖热和相对湿润气候条件下湖泊沼泽沉积有利于石油天然气形成。

  • 标签: 新疆 乌恰 塔里木盆地 中侏罗世 孢粉植物群 古气候
  • 简介:在对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5个钻遇基岩晚新生代钻孔地层、岩性、粒度分析基础上,根据各岩心剖面中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外来植物桫椤孢子化石分布特征,阐述该区新近纪晚期以来沉积地貌环境演变过程,从而为长江演化研究提供新思路。结果显示,新近纪沉积物为粗细混杂洪积扇相,缺乏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反映了此时研究区古地势东西高差显著,沉积物具近源、快速堆积特征。早更新世古地势高差明显减小,沉降中心西移,但沉积物仍然粗细混杂,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少见,反映该区具山间盆地较封闭区域性小流域特征;中更新世沉积物粒度普遍较细,蕨类孢子含量增多,湿生、水生植物花粉普遍出现,并零星出现桫椤孢子,反映研究区具开放、平坦冲积平原特征;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物中湿生、水生植物花粉丰富,蕨类孢子含量显著增多,桫椤孢子普遍出现,表明研究区古海拔高度进步下降,已演变为滨海—河口沉积环境。上述沉积地貌环境演变过程显示,研究区新近纪早更新世古地势较高,沉积物物源以本地为主,直到中更新世以来才成为能够接受外来物源低地,这是利用研究区晚新生代沉积物进行物源分析长江演化研究时必需要注意

  • 标签: 湿生植物花粉 水生植物花粉 桫椤孢子 古地势 物源研究
  • 简介:沂沭断裂带纵贯山东省中部,属郯庐断裂带中段。沂沭断裂带及其近区新元古代—新生代沉积地层中,到目前,已识别出25个地震事件层位。这些地震事件层位名称取自不同年代或年龄含地震记录岩石地层。大多数地震记录是震积岩,少部分为震火山岩,它们时空分布支持该断裂带生成—活动与发展历史分2个阶段:古郯庐断裂带阶段(新元古代—古生代)中—新生代阶段。新元古代初鲁中至苏皖北部NNE向韧性剪切带形成,沟通了秦岭大别与苏鲁洋间NEE走向转换断层,可能是沂沭断裂带或古郯庐断裂带成因机制。纵向上,古郯庐断裂带阶段形成了8个地震事件层位,其中5个地震事件层位较密集地分布于南华系至中下寒武统;中—新生代阶段形成了17个地震事件层位,其中12个层位较密集分布于白垩系—古近系。因此,南华纪—早中寒武世、白垩纪—古近纪分别为2个发展阶段强地震事件频繁发生时段。在这2个发展阶段,该断裂带地震活动动力来源不同:古郯庐断裂带阶段主要源于华北与华南板块相向运动与碰撞;中—新生代阶段主要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下俯冲。横向上,有15个(占60%)地震事件层位分布在此断裂带内或由该断裂带内向两侧延伸,这体现了沂沭断裂带直是研究区内发震构造主体。所有地震事件地层分布于该断裂带纵中轴线两侧150-180km以内同沉积盆地,这证明该深大断裂带两侧近区是强构造地震活动区。作者关于地震事件层位时空分布论述图解,展示了该断裂带自形成以来地震作用过程与历史,清晰地勾绘出了这条长期活动地震带影响范围,这不仅对分析此类深大活动断裂带及其附近由地震引发软沉积物变形与地震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评价此类地震带对地表建筑�

  • 标签: 沂沭断裂带 地震事件地层 震积岩 震火山岩 时空分布
  • 简介:中上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主要发育庙坡组、宝塔组、临湘组(涧草沟组)、五峰组观音桥组。笔者通过研究区野外露头及钻井剖面的考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利用岩石学、古生物学、生态学及室内分析等方法将其划分为潮坪相、浅海陆棚相深水盆地相3种沉积相类型。潮坪相以沉积灰岩、白云岩、钙质粉砂岩粉砂岩等为特征。浅海陆棚相主要沉积龟裂纹灰岩、瘤状灰岩、页岩粉砂质页岩。深水盆地相主要岩性为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与硅质页岩,产以营漂浮生活笔石为主生物组合。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晚奥陶世桑比-凯迪早中期,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华南板内碰撞挤压作用显著,汉南隆起、川中隆起、川西-滇中-黔中-雪峰隆起不断抬升扩大,中上扬子地区表现为海平面相对上升,原本镶边型碳酸盐台地被淹没,沉积了大范围浅海陆棚相龟裂纹灰岩瘤状灰岩。凯迪晚期-赫南特期,隆起面积继续扩大,构造围限作用加剧,中上扬子地区发育大面积黑色碳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硅质页岩。尤其川东南宜宾-泸州,川北旺苍-南江及黔北渝东武隆道真地区五峰组黑色碳质硅质页岩,具很好生烃潜力,应视为下步烃源岩及页岩气勘探开发重点研究区域。

  • 标签: 中上扬子地区 晚奥陶世 岩相古地理 油气地质
  • 简介:四川峨眉山龙门洞剖面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段(嘉段)河口湾沉积中,共鉴定出动物遗迹化石9个属种,包括Arenicolitesisp.,Diplocraterionisp.,Skolithosisp.,Psilonichnusupsilon,Palaeophycustubularis,Cochlichnusanguineus,Helminthopsisisp.,Protovirgulariaobliterata逃逸迹。根据遗迹化石形态特征梯阶分布识别出2个遗迹组构:Arenicolites遗迹组构Palaeophycustubularis遗迹组构,分别代表潮间砂坪和泥坪沉积环境。这2个组构都是软底控制遗迹化石。

  • 标签: 峨眉山 下三叠统 嘉陵江组一段 河口湾沉积 遗迹组构 Arenicolites
  • 简介:东谷坨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边缘,是该地区发掘次数出土遗物最多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之遗址湖滨相沉积物易溶盐类测试分析表明,此剖面代表泥河湾古湖易溶盐为Na+-CO32--SO42--HCO3-型,属于淡水湖—半咸水湖,处于半干旱区湖泊演化早期碳酸盐湖泊阶段。K+、Na+、Ca2+、Mg2+、HCO3-Cl-等6类离子含量变化曲线表现出较大相似性,且它们与含盐量变化大体致。CaCO3含量及含盐量变化与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变化具有致性,细颗粒含量较高时期对应CaCO3含量含盐量相对较高时期。根据含盐量各主要离子比值并结合CaCO3含量变化,将湖泊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古人类该遗址活动时期对应于湖泊演化前3个阶段。该项研究探讨东谷坨遗址利用者生存行为与环境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易溶盐 古环境 东谷坨遗址 人类活动 泥河湾盆地
  • 简介:黔东铜仁地区寒武系清虚洞组娄山关组中分布有多处热液白云岩,其形态包括块状、透镜状、角砾状等。通过露头及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温度测定、稀土元素锶同位素分析,笔者探讨了研究区不同类型热液白云岩形成机制、热液性质与来源及其与铅锌成矿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热液白云岩由中粗晶—巨晶鞍状白云石组成,形成温度为96~223--℃,平均为155.86--℃;盐度为8.28~16.15wt%NaCl,平均为12.30wt%NaCl;具有轻稀土富集Ce负异常特征,LREE/HREE为16.51,δCe为0.79,87Sr/86Sr为0.708662。(2)块状透镜状热液白云岩形成于交代作用较完全环境,角砾状热液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水力破裂作用;白云石化流体可能来自包括震旦系碳酸盐岩在内下伏地层,断层裂缝为其运移通道。(3)白云石化流体与区域铅锌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来源相同或相似;热液白云岩中含有少量成矿物质,应形成于铅锌主成矿期前后。

  • 标签: 贵州省 热液白云岩 水力破裂 铅锌矿
  • 简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地形图、地质图数据结合实地踏勘,分析并计算了张家界地貌主要分布区潆水流域河谷形态特征侵蚀积分值(HI),探讨了流域地貌侵蚀发育阶段特征。研究发现:潆水干流比降沿程基本上逐渐减小,纵剖面呈上凹形,凹度值约为0.70;主要支流比降明显大于干流,凹度值介干0.12~0.98;潆水干流河谷宽度宽深比沿程向下表现出上升趋势、深度表现出下降趋势;漾水河谷横剖面凹度值上游较低,中游较高,近河口又降低,平均值约为0.63,都大于0.5;上中游主要支流河谷相对窄深,下游支流河谷相对宽浅;支流河谷横剖面的凹度值变化范围较大,平均值大于0.50。说明这地区地壳迅速抬升之间有较长时间地壳相对稳定,横向侵蚀形成定宽度河漫滩,河谷为U型谷,地貌发育处于壮年期或壮年期中晚期。河谷侧蚀,河谷凹度值大于0.5,是张家界地貌独立峰柱得以形成重要条件;潆水流域上游下段中游Ⅲ值较高,下游Ⅲ值较低,最高值出现在天子山周围;没有发现地势基岩特性潆水流域Ⅲ值分布存在显著影响;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发育地区集中于潆水上游下段中游上段泥盆系砂岩分布区,这地区Ⅲ平均值为0.46,处于地貌侵蚀旋回壮年期。

  • 标签: 张家界 溹水 河谷形态 侵蚀积分值 地貌
  • 简介:中国西南部云贵交界地区中上三叠统海相地层以拥有丰富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为特色古生物群落而闻名。近期,笔者云贵交界地区发现了个完整中上三叠统竹杆坡组至上三叠统小凹组剖面,即云南罗平江底剖面。该剖面中,分别在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顶部及小凹组上部发现了典型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生物组合。为了研究中晚三叠世之交生物群落演化环境背景,采集97件地球化学样品进行了常量、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与分析。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竹杆坡组纹层灰岩段及小凹组处于缺氧环境,产兴义动物群及关岭生物群地层含氧量相对增加,而两生物群落之间竹杆坡组瘤状灰岩段主要为贫氧环境。中晚三叠世之交海水含氧量变化规律与生物群落演替较为吻合,说明该时期海水含氧量变化对生物演替具有控制作用。

  • 标签: 云南 贵州 中上三叠统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氧化还原环境
  • 简介:华南上扬子区中部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大量发育,形成于特殊古气候、古海洋环境,但其沉积环境成因上存在争论。基于细致野外室内沉积学研究,湖北兴山古洞口剖面中-上寒武统覃家庙群、三游洞群划分出8个岩相类型3种沉积旋回类型,主要沉积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潮下带页岩盆地环境。采用沉积旋回叠置方式Fischer图解方法,分析了上扬子区中-晚寒武世可容纳空间变化历史,识别出18个四级旋回7个三级旋回,并初步建立了高频海平面变化曲线。中-晚寒武世沉积相时空间展布规律表明,扬子台地相对海平面逐渐降低,经历了从页岩盆地(或深潮下带)到浅潮下带环境演变,沉积类型从较深水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变化为较浅水碳酸盐沉积。中、晚寒武世扬子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与全球性沉积特征表现致,反映了该时期独特全球“超暖期”气候台地内部较高盐度古海洋条件。

  • 标签: 上扬子区 中-上寒武统 白云岩 沉积环境
  • 简介:自从Kalkowsky1908年构筑了叠层石术语之后,叠层石直是地质学家采用不同方法研究思考主题,而且直被当作证明地球早期生命历史代表物而得到深入调查。叠层石确实为地球早期生命历史提供了间接而且复杂证据,所以,现代叠层石确实代表着明显生物信号而成为研究焦点。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确实表明了蓝细菌生物席建造了叠层石,而且进步表明了微生物席转化成叠层石不是个直接作用过程。那些反映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典型实例包括:(1)南极Untersee地区湖泊相锥状泥质叠层石;(2)新西兰North群岛被称为煎锅湖热水湖泊中以及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热泉中硅质叠层石;(3)巴哈马台地、澳大利亚鲨鱼湾以及巴西东南部海湾碳酸盐沉积物构成叠层石。由于蓝细菌微生物席是否代表了古代叠层石形态学前体总是存在争议,而且在生命图像中叠层石直是个迷惑关键片段,因此,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将成为认识古代叠层石形成关键窗口。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追踪总结现代叠层石多样化构成,以及它们所代表沉积作用微生物新陈代谢活动丰富而复杂信息,将不但丰富微生物沉积学研究内容,还将拓宽沉积相分析基本内容,深入了解叠层石复杂沉积学特征生物学属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 标签: 蓝细菌生物席 多样化构成 现代叠层石 研究进展
  • 简介:赣北鄱阳湖地区土塘剖面发育第四纪红土,自下而上可分为强网纹红土层、弱网纹红土层、微网纹红土层、均质红土层下蜀黄土层。基于常量元素、粒度分析数据以及前人年代框架,初探土塘剖面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1)土塘剖面粒度组分均,常量元素含量相近,风化淋溶强烈。(2)土塘剖面各地层间化学风化强度存在差异:下蜀黄土层为初期去Na、Ca阶段;均质红土层为中期去K阶段;微网纹红土层由去K阶段向去Si阶段过渡;网纹红土层已完全进入晚期去Si阶段。剖面常量元素相对迁移能力为:Na2O>MnO2>CaO>P2O5>MgO>K2O>SiO2>Al2O3>TiO2>Fe2O3。(3)中更新世以来赣北鄱阳湖地区气候总体上由暖湿趋于干冷,期间伴随多个明显干湿旋回佐证强烈淋溶与干湿交替作用是网纹红土发育重要驱动因子。

  • 标签: 赣北 鄱阳湖地区 第四纪 常量元素 古气候演变
  • 简介:本次研究柴达木盆地旺尕秀地区上侏罗统红水沟组上覆地层中,首次发现了风成沉积。地层主体为套棕黄色细—中砂岩,由分选、磨圆好石英砂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风成砂特有的碟形撞击坑新月形撞击坑等特征;层内普遍发育风成大型高角度板状交错层理,层系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发育液化作用产生牵引褶曲、倒转褶曲等常见风成沙丘同沉积变形构造。根据岩性沉积构造特征共在地层中识别出4种沉积亚相:沙丘亚相、丘间亚相、旱谷亚相沙漠湖亚相,其中沙丘亚相以风成大型交错层理为显著特征,丘间、旱谷沙漠湖亚相则以水成沉积为主。风成砂沉积存在丰富了柴达木盆地中生代沉积类型,为区域地层对比及西北地区晚中生代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新证据材料。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风成砂 显微特征 沉积构造
  • 简介:利用1994~1995年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370个柱状样,该区残留沉积物作磁性测试磁性矿物鉴定,以进行陆架残留沉积物磁性特征与深部油气渗漏关系研究。磁性测试显示本区存在两种磁性异常,即磁化率异常饱和等温剩磁异常。根据磁性参数特征多种矿物物理学鉴定结果,确定导致本区磁化率异常矿物为陆源碎屑磁铁矿,导致剩磁异常矿物为自生或次生铁硫化物胶黄铁矿磁黄铁矿。证据显示本区剩磁异常是油气渗漏产物;而磁化率异常则主要指示古滨海砂分布。由此提出本区油气化探中剩磁参数是有效化探磁性指标。

  • 标签: 东海陆架 残留沉积物 磁性异常 油气渗漏
  • 简介:详细野外剖面工作基础上,通过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沉积序列等系统观察研究,发现济源盆地下侏罗统鞍腰组重力流沉积由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构成。滑塌沉积以砂岩和泥岩混杂、岩层滑动变形以及泥岩呈碎块被卷入砂岩层中为特征;砂质碎屑流沉积常呈厚层块状,颗粒分选磨圆较差,杂基较多,可见漂浮于层内石灰岩砾石;常见浊流沉积分为2种类型:具有明显正粒序结构浊流沉积砂泥岩薄互层浊流沉积,可用鲍马序列来描述。鞍腰组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3个沉积序列:序列A记录了滑塌沉积→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深湖沉积转换过程;序列B表现为砂质碎屑流与浊流沉积叠覆;序列C由浊流及湖泊沉积构成,并经历了由序列A→序列B→序列C沉积演化过程。重力流形成受秦岭造山带于早侏罗世沿三门峡—鲁山—舞阳断裂发生逆冲推覆作用控制,其沉积演化指示了秦岭造山带造山作用由强到弱过程。

  • 标签: 济源盆地 秦岭造山带 早侏罗世 鞍腰组 重力流沉积
  • 简介:利用物理测井曲线分析古气候变化是近年发展起来研究领域。本文在对柴达木盆地取心井涩中6井多种气候指标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涩中6井GR曲线古气候反演模式,将该模式引进到盆地东部唯贯穿第四系钻孔——达参1井,利用该井高分辨率自然伽马曲线,建立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时间标尺,据此讨论了盆地东部地区2.85MaBP以来古气候变化。此外还与盆地西部大浪滩ZK336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盆地气候变化大阶段上明显受到天文轨道周期控制,但也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柴达木盆地同时包含了高原隆升与全球性气候变化信息,是古环境变迁良好信息载体;自然伽马曲线是反映内陆干旱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良好代用指标。

  • 标签: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 古气候变化 自然伽马测井曲线
  • 简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手标本观察、底板地层分布矿体含矿层厚度分析,黔北务正道(务川-正安-道真)地区铝土矿沉积古地理及其与铝土矿成矿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铝土矿沉积盆地北以武隆为界,西北至南川,东至沿河,南至绥阳凤冈线;(2)研究区古地貌具南高北低特点,沉积相带可分为海湾中心滨岸湿地两部分,优质铝土矿区均位于滨岸湿地;(3)沉积古地理决定了含矿层厚度,但并不直接控制高品位铝土矿形成,只有在其余成矿条件都适合情况下,古地理通过控制铝土矿沉积环境间接控制高品位铝土矿形成。

  • 标签: 早二叠世 铝土矿 古地理 控矿意义 务正道地区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