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营养土改良的铜尾矿对旱柳(Salixmatsudana)扦插枝条生长及根系特性的影响。处理方式分别为TA100(100%尾矿)、TA80(80%尾矿+20%营养土)、TA60(60%尾矿+40%营养土)、TA40(40%尾矿+60%营养土)、TA20(20%尾矿-80%营养土)、TA00(100%营养土)。研究结果发现,旱柳枝条在5种处理方式下均可生根成活,但长势存在差异。随着尾矿含量的降低,旱柳枝条的生物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随着尾矿含量的降低,旱柳枝条不定根数目增多、平均根长及最长的根长增加,根系活力先增强后降低。结果表明,旱柳可用于铜尾矿废弃地植被恢复,利用营养土改良有利于柳条不定根的形成和生长。
简介:采用Canny边缘检测技术结合遥感影像去相关、降噪、图像平滑等综合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ETM^+遥感影像中提取线性体信息,根据已有地质资料进行线形体统计特征分析和伪地质边界剔除,为遥感地质填图提供了技术支持.整个处理过程以Canny算法为核心,结合了小波变换、高斯滤波、梯度算子、阀值运算等多种图像处理方法,并在准噶尔西缘包古图地区的ETM^+遥感影像上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组合的一系列图像处理方法有效地提高边缘检测的准确性,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更加精确地修正、划分岩性单元以及确定岩性界线.准确地圈出包古图Ⅰ、Ⅱ、Ⅲ、Ⅳ、Ⅴ号岩体,识别出达拉布特断裂及周围大量次级断裂,修正地层界线.
简介:合肥GK061孔剖面的"下蜀土"共有24层,主要是一套青黄色重粘土与浅棕黄色粉质轻粘土重复出现的粘性土。GK061孔经古地磁测定布容/松山界限在13.87米,热释光测年为18.2万年。1.00-13.87米为中更新世地层,地层名称沿用戚家矶组和下蜀组,13.87-31.88米为早更新世地层,建议命名为合肥组(Q1h)。从"下蜀土"的粒度组成、矿物成分、化学组分推测其形成时的古气候是早更新世时偏温湿,逐渐向干而温和方向发展,及至晚更新世以来为半干旱环境,其中又有过几次冷暖干湿的波动变化,故而有若干层古土壤形成.从合肥地区"下蜀土"的粒度、化学成分所反映的特征来看,其母质与西北黄土有某种物源上的联系.合肥及江淮丘陵地区普遍分布着厚从几米到十几米的灰黄、黄褐色亚粘土,长期来被称作"下蜀粘土",并往往与南京等邻区作对比,时代定为晚更新世。近年来对合肥下蜀土的工作获得一些成果。对其地层时代、形成环境有一些新的认识,提出来和大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