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不仅在国际领域对国家之间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构成威胁,也是国家内部治理的新课题,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国土面积广阔的国家。本研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重新审视气候变化对边疆的影响。研究梳理了自然科学和考古的研究成果,发现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变动不绝于耳。边疆不仅仅是中国的生态屏障所在,由于地理地貌的构成特点,也是最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的区域。未来气候持续变化的情况下,边疆地区在水安全、粮食和国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海岸线安全和重大工程安全方面都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些都将成为边疆治理的新内容。文章认为未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除了在工业化发达地区继续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减少资源消耗以外,在广大的边疆地区的生产活动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气候和地理条件,走生态发展之路。同时,建立边疆适应气候变化的长期机制是边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成为当今边疆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候安全 边疆治理 气候适应
  • 简介:文章以图文结合的方式演示了我国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动态趋向,揭示了该地区在未来开发过程中作为国际物流中心及交通枢纽的作用,以及地区产业开发的空间过程,进而提出了未来地区人口分布与城镇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

  • 标签: 图们江地区开发 动态趋向 图形演示
  • 简介:研究长江江流的清浊变化是了解历史时期长江含沙量情况的一个较好视角。根据现存历史文献资料,本文认为,历史时期长江干流出现过九次较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清浊变化,汉水、湘江、赣江、嘉陵江、乌江、岷江等主要支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清浊变迁,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迁可能是造成清浊变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历史时期 长江 清浊变化
  • 简介:芦苇群落的变化是江南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汉唐时期的水环境丰富,沼泽地甚多,芦苇群落分布广大。秋天的江南,大量的鸟类伴随芦花飞扬。到宋代,开发加强,沼泽地减少。在吴江长桥一带,出现了大量的淤浅,淤浅初期,芦苇丛生,后期则成为稻田。宋代的江南有丰富的芦苇、林地与飞鸟,环境优美。到明代,随着农业集约化进一步加强,太多的芦苇地消失,湖滩地不断发生着从芦苇转化成稻田的现象。在河道区域,淤积形成的洲渚之上有芦苇发生。芦苇群落对江南环境史上的景观构造,物种平衡,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 标签: 芦苇 江南 环境史
  • 简介:明清时期,通州是大运河北端的漕运枢纽,漕运物资悉经通州码头转运至北京。由于通州一带土质松软,水道迁徙频繁,对漕运码头影响巨大。在自然水道自身变化和人力整治的叠加作用下,通州运河水系格局屡有变迁,位于通州附近的运河码头分布和功能也随着水系格局改变而迁移和调整。本文从分析明清时期通州运河水系格局变迁入手,梳理通州码头兴衰起伏和迁移分布过程,以阐述河道变迁与通州漕运码头之间的依存关系。通州码头变迁实际上是人与自然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结果。

  • 标签: 明清 通州 水系变化 码头 迁移
  • 简介: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为当前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而清代(1644-1911年)是研究开展最为系统、成果最为丰硕的历史时段。本文从农业生产、经济、人口、社会动乱等4个主要方面梳理了清代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研究进展,兼及同期重大气候事件和历史事件案例,总结了研究的特点和优势所在(定量研究成果丰富、研究时空尺度多元化、深入气候影响的过程机理层面),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研究趋势:(1)完善气候变化影响链条;(2)加强区域综合研究;(3)推动跨学科集成研究。

  • 标签: 清代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研究进展 展望
  • 简介:近年武汉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治理的空间特征与城市开发建设时序密切关联,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但随着武汉湖泊时代性转变,尤其是中心城区湖泊园林化比例提升,环湖开发力度空前,城外湖相继转变为城中湖,郊区湖泊工程化景区化增多,今后武汉公众参与湖泊保护治理必将出现不同空间策略。中心城区公众参与虽仍居主导地位,但参与重心将在共治共享,从"护岸"转向"护水"和"利生"、"利民";新城公众参与湖泊共建共治将成为热点,力避中心城区湖泊老路,"护岸"与"护水"是当务之急;远城区则重在唤起本区公众参与意识,以点带面。

  • 标签: 武汉 湖泊治理 公众参与 城市化 新城 湖泊眼
  • 简介: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以经济为主题、以和平合作为主调。相应的地缘关系理论也应作如下调整:从“争夺霸权”向“寻求合作”的目标转换、从地缘政治向地缘经济的主题转换、从地理位置向科技人才的解释因子转换、从欧洲中心论向全球一体化的空间转换

  • 标签: 国际关系 地缘关系理论 地缘政治 地缘经济
  • 简介:本文利用1799~1999年的汾河、永定河径流量序列以及PDO序列,采用交叉小波分析法,初步分析了PDO与晋北地区径流量丰枯变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DO对晋北径流量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多年尺度上,晋北地区径流量与PDO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即在PDO暖相位时,径流量减少;反之,PDO冷相位时,径流量增大,而且在研究时段内这种反相关关系占主导地位。PDO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强度和位置。从而对晋北地区径流量产生影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温度也通过蒸发量对径流量产生影响。

  • 标签: PDO径流量 波谱分析 晋北
  • 简介:本文分阶段论述了明清山东省种植业的发展与分布特征,并考证了清末山东棉花亩产、总产及其商品率。基本结论如下:一、在政府扶持下,明初期棉花引种山东省并得以迅速推广;分布上的广泛均衡性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体现。二、明中叶以后,山东省棉花种植在北方率先走向专业商品化,逐渐形成了鲁西北与鲁西南两大商品棉产区;后来由于供销地理的变化,鲁西南产区衰落下去,而鲁北平原却发展成为重要的棉产区。三、清末山东引种推广了美国长绒棉,全省植棉260万亩,平均亩产籽棉65斤,总产籽棉169万斤,其中长距离贩售率为40%。

  • 标签: 明清时代 山东省 商品棉产区
  • 简介:本文利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法度量了2002—2012年中国及不同类型省份中旅行社业(狭义旅游业)的国内完全增加值系数和完全就业系数,旨在分析旅行社业对经济带动效应的时间变化和地域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间内旅行社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保持稳定,但最终需求对国内增加值的诱发程度有所降低,行业自身投入产出率的下降和国际旅游比例的提高成为主要原因;旅行社业最终需求对基本旅游消费的诱发作用下降,对非基本旅游消费的诱发作用上升,旅游消费结构正在优化;旅行社业对地区经济带动作用的差异与地区旅游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其对景区相对丰富的东部省份的经济增加值带动作用较大,对景区相对丰富的中西部省份的就业带动作用较大。

  • 标签: 旅行社业 经济增长 带动效应 投入产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