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清朝定鼎后,社会长期稳定.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亳州的社会经济在清前中期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商业城市,时人称之为“小南京”.亳州商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康熙二十年,中央在亳州设立分税口,该口成为凤阳关辖下较早设立的分税口之一;二是亳州的商税、牙税税额都居省内前列;三是亳州的街巷数量增长迅速,商品专业化程度高;四是亳州城内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 标签: 清前中期 亳州 商业城市
  • 简介:清王朝是通过战争建立起来的新政权,对城市的破坏十分严重,而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县级城市所遭到的破坏甚巨。清朝为城市重建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但由于县级城市数量多和财力、人力不足,县级城市的重建历时一个半世纪才完成。在县级城市重建过程中,朝廷、地方官府和民间力量形成互动,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为清朝政权的巩固和"康雍乾盛世"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 标签: 清代 县级城市 城市建设
  • 简介:<正>我们知道,满族在清代中期以前没有在文人笔下产出小说作品,在这个阶段出现的多是一些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满族文人创作小说是清代中期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是乾隆朝成书的《红楼梦》,还有聊斋体文言短篇小说集《夜谭随录》以及道、咸年间成书的《儿女英雄传》。

  • 标签: 创作小说 满族 清代中期 曹雪芹 文康 旗人
  • 简介:在清代江南地区,土地租佃在农业经营中占有绝对支配地位,而房屋出租也相当普遍。但是由于资料所限,学界对于房租问题的研究非常有限;对于地租的研究虽然不少,但研究仍有待继续深入。有监于此,本文就清代中期江南的苏州、松江地区的地租、房租的问题(特别是对名义地租与实际地租、房租与房价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新的探讨,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促使学者对这些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清代中期 苏松地区 地租 房租
  • 简介:从乾隆二十年到道光初年,在乾嘉汉学之风的影响之下,在凌廷堪、胡承珙、褚寅亮、张惠言、程瑶田等人的实践推动下,《仪礼》学研究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新的学术态势。礼经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诠释策略出发,或继续兼采汉宋,或张扬朱氏学,或尊尚郑氏学,或进行汉学考据研究,或专事礼经校勘,体现出不同于清前期的"经世致用"观。从诠释学视角看,这一时期礼经学家选择适合自身诠释策略的文献著述体式和灵活多样的诠释方法著书立说,彰显出多样化的诠释风格。从地域视角来看,礼经学家的地域分布大都聚集在苏、浙、皖等地,形成一张独特的学术网络圈,他们之间相互交流问学,促进了《仪礼》学硏究的蓬勃发展。

  • 标签: 清中期 《仪礼》学 治学旨趣
  • 简介:永嘉之乱时,大批北人渡江南来。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有北人陆续过江。按当时人的认识,东晋中期过江的北人被视为"晚渡北人"。晚渡北人在政治上不得志,难以进入权力中心,这些情形已为研究者所熟知。本文所要特别揭示的是,轻视、排挤晚渡北人的其实并非南方土著势力,而是早过江的北人。北人南来,过去的研究者比较强调的是北方强势文化对南人的影响。不过这里要特别提出的是,南方当地文化对北人、特别是对在南方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北人也有很大影响。

  • 标签: 北人 晚渡 《晋书》 永嘉之乱 后军将军 殷仲堪
  • 简介:即位诏书是帝制时代政策阶段性继替、关连的重要文献。本文在笔者此前考察明洪武至正统时期6位皇帝即位诏书文本的基础上,继续以文本细读方式对景泰到嘉靖6位皇帝的即位诏进行分析。文章认为景泰、天顺即位诏突出即位合法性申明;成化、弘治、正德即位合法性无可置疑,诏书突出体现的是民生贫困和社会矛盾激化问题;嘉靖以藩王入继大统,对合法性有特别交代,并显示出鲜明的“去正德化”和限制皇权的士大夫改革意向。

  • 标签: 明代 即位诏 政治文化
  • 简介:19世纪中期,皖北出现了大量的圩寨.本文试图通过对皖北圩寨的具体考察,展现皖北基层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及国家政权为重建统治秩序做出的努力,并从中透析中国基层社会的演进道路.

  • 标签: 基层社会 军事化 捻军 圩寨
  • 简介:金属铜的生产贸易,是清代全国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档案和其他文献资料,考察了清代中期汉口铜材市场的来源、规模、价格、用途等情况,尤其着重分析了1766—1779年间汉口的铜业危机。从研究可知,汉口商铜规模在乾隆朝中期已经达到了每年100万乃至200万斤以上,除部分供应政府铸币外,用途主要还是民间铜器加工业。其来源主要是云南私铜,这说明云南私铜的规模很大。非法的私铜从云南来到汉口,变成了合法的汉铜,这表明商铜的存在有助于钱法的顺畅流通。汉铜市场的存在和发展,表明了当时全国统一的商铜市场的存在和规模,也说明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自由的全国性金属市场的需求。

  • 标签: 清代 私铜 全国市场 汉口 云南
  • 简介:学界普遍认为明末清初是宋代至清代900多年历史中最重要的社会变迁期。不过本文认为,明中叶的100多年是更有意义的社会变迁时期。该时期,中国全境同时出现了诸多社会变化。经济方面,农业生产力提高、经济中心地分化、商品经济发展、中小城市发达、乡村定期市丛生、长途交易扩大、白银货币化;社会方面,里甲制秩序解体、大规模人口移动、乡村秩序发生重构,绅士和无赖成为公开或隐蔽的社会支配阶层,商人地位提高;文化、思想方面,阳明学勃兴,庶民意识高扬。这些同时出现的诸多社会变化,在随后的二、三百年间一直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国法(国家理念)和社会?惯行?(现实)大抵平行发展,直到现代。

  • 标签: 社会变迁 明中期 社会惯行
  • 简介:近日,读了《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10期由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历史系戴高禄(JeanGuyDaigle)教授和现在该系任教的华裔学者李晟文先生合写的书评《〈清代早、中期会党与秘密社会〉评价》(以下简称《书评》),发现其文虽短,其论甚大.因本人已将《评价》所评之书译成中文(正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等待出版),还翻译过原作者王大为(DavidOwnby)与该书有关的两篇长文①,对该书有些了解.故不揣简陋,略述数端如下.

  • 标签: 秘密社会 会党 历史系 中国史 清代 学者
  • 简介:雅典的陪审法庭创建于梭伦改革时期,最初附属于公民大会。公元前5世纪中期,陪审法庭从公民大会中分离出来,成为雅典民主制的核心机构之一。从形式上看,它从单一的法庭转变成多个陪审法庭;从职能上看,陪审法庭新增了官员的任职资格审查和账目审计等职权;从性质上看,陪审法庭不仅仅是接受上诉案件的终审法庭,还是一审的法庭;另外,陪审津贴的颁行给每一个公民以出席陪审法庭的机会。陪审法庭的这些变革是雅典民主化进程的需要,也是人口增长和雅典帝国事务增多的结果。

  • 标签: 陪审法庭 雅典 民主制
  • 简介: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家国同构".经过宋元明清数百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三大系列基层社会组织纵横依赖、士绅官僚上下流动的双重统治格局.本文通过考察19世纪中期战乱以前安徽上下层统治结构的相互依赖和双重统治结构中力量对比的变化,为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政权结构、统治秩序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标本.

  • 标签: 十九世纪 安徽 双重统治
  • 简介:本文认为清中期以前铸钱量并不少,似不存在“钱荒”问题,当时的“银贱钱贵”,与白银的扩大使用、不断内流有关,政府不断铸钱以追求人为的银钱比价,还曾造成铜钱的大量增加,成为制钱贬值的原因之一。

  • 标签: 制钱鼓铸量 钱价
  • 简介:明代中期尤其是正德以后,中国社会,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社会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而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这种变化鲜明地体现于士人身上。吴中地区城市工商经济的发达,导致部分士人对生活方式作出了全新的选择,并由此带动了当地士风的变化。文徵明作为出身官僚家庭的传统文人,一向以保守、审慎著称,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也以各种方式参与当时的文化市场,并对商人、商业活动有着不同于以往士大夫阶层的全面评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吴中社会风尚的深层变革。

  • 标签: 文徵明 明中期 吴中 士商关系
  • 简介:达米安刺杀案是18世纪中期法国一起昙花一现的事件。尽管事件本身并未直接造成重大的政治后果,但却在公众舆论当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且由于旧制度下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案件审判期间阴谋论甚嚣尘上。国王和耶稣会士是舆论抨击主要的对象,尤其是后者,被普遍认为是谋杀案背后的主使。1750年代初法国激烈的宗教和财税争论,是这种思想氛围生成的重要原由。

  • 标签: 达米安事件 舆论传播机制 政治论争
  • 简介:《四库全书》的编纂是清初以来崇儒、重道的必然结果。《四库全书》的编纂表面上彰显了乾隆时期的文治之盛,实际上是朝廷为了解决朝野、南北学术思想的对立而进行的政治举措。具体而言,乾隆时期官方意识形态——理学日益固化而江南考据之学却日益盛行,为了消弭南北经学、儒学之差异、分立,朝廷急切需要整顿思想,重新树立中央权威。为此乾隆敕命编纂《四库全书》,以此来整合当时南北、朝野思想之差异,通过重建、统一以经学为核心的学术体系——清学,进而实现对全国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有效控制。随着《四库全书》纂修完成并颁行全国,清学成为了当时普遍的学术范式,由此也赢了江南儒士大夫们对清廷的文化认同。

  • 标签: 清朝思想 崇儒重道 《四库全书》 清代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