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9 个结果
  • 简介:鲍元恺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在创作时善于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养料和精华,其作品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总是尽可能保留着我国五声性质的旋律线条,这些民歌式的旋律似乎也成为了作曲家个人的一种符号式的象征。同时,作曲家善于使用西方音乐中的作曲技巧,经过多声部等和声语言艺术处理,使其成为艺术品,本文主要论述其作品中的关系交替技术。

  • 标签: 鲍元恺 和声语言 调关系交替
  • 简介:转调与交替调式,是我们在学习乐理中经常遇到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弄清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他们理解、掌握有关转调,调式方面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我们都知道,在音乐作品中,由一个调进行到另一个叫做转调。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转调的前后两之中,有一个稳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主调;另一个则处于不稳定的次要地位上

  • 标签: 乐理教学 转调 交替调式 比较
  • 简介:咏叹一词源于意大利,意思是声乐独唱曲。可以列举出许多个咏叹:柴科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连斯基的咏叹:格林卡的歌剧《伊凡·苏萨宁》中英雄的咏叹;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中维奥列塔悲哀的咏叹。一听便知,这些咏叹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全面刻画主人公的人物性格。

  • 标签: 咏叹调 柴科夫斯基 《茶花女》 人物性格 意大利 独唱曲
  • 简介:脸炙人口的《黄河大合唱》已经传唱了60年,但还没有人注意到“黄河”的形象究竟象征着什么?作者发现了在《黄河大合唱》中“黄河”的“角色交替”,并从其背后挖掘了中国人对“黄河”、对祖国复杂的感情和心理,从潜意识的层面剖析了在这部著名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令人耳目一新。

  • 标签: 黄河 父亲 敌人 图腾 矛盾 爱恨交织
  • 简介:本文认为相和三及相和五、是三种和五种常用并可以互相转犯的关系,而且指出它们的具体调高和关系等等.文中对楚、尤其是侧的调高、名称及特性等等作了较详尽的考察思辨.

  • 标签: 相和三调 相和五调 相和歌 楚调 音阶 古代音乐
  • 简介:在我国民间笙师们的习语中,并非以单个的谱字表示某根笙苗的音高,他们总是在谱字之前冠以八度分组概念的限定词:“小、尖、清”,“大、塌、干页”。如“尖尺、塌尺”(冀中笙师术语);“清工、大工”(晋北笙师术语);“小六、干页六”(鲁西南笙师术语)。前指音域...

  • 标签: 清商音阶 笙管乐 西安鼓乐 音乐实践 鼓吹乐 谱字
  • 简介:赶夜戏爬山淌大河,兴归来、那雄鸡已快将鱼肚儿啼破。竹筒蛙皮,野琴声嫩,初试台、葫芦提①把门帘儿掀错。[乔木查]弄琴儿快活,争似被利禄功名锁。任流水春江弦上抹,闲遥遥②看三潭印月,清影婆娑。

  • 标签: 双调 流行曲 美味佳肴 夜戏 蛙皮 主旋律
  • 简介:序言众所周知,唐代音乐的兴隆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宫廷贵族的倡导,二是汲取了西域音乐。西域音乐的东渐早在汉代就已开始,但大规模的东流是在南北朝时期。到隋代小现的《九部乐》则是唐代《十部乐》的先驱。

  • 标签: 唐代音乐 十部乐 宫廷贵族 二十八调 俗乐 沙识
  • 简介:关于西周雅乐到底是无“商”声还是无“商”的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从汉代的郑玄开始直到现代的许多学者,仍就对此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本文通过综合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历史文献,对《周礼·春官·大司乐》、《荀子·王制》及《乐记·宾牟贾》中有关“商”的问题的记载重新作以解释,并由此得出:西周雅乐是无“商”,而非无“商”声,雅乐无“商”与编钟无“商”声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结论。

  • 标签: “商”声 “商”调 编钟
  • 简介:<正>明初,南北曲音乐大体顺承于前代。但至明中期,曲坛已呈纷纷坛坛之势。明中、后期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三方面的变迁;其一,作为前代曲坛“老大”的北曲大大衰落;其二,南曲进人新腔叠出和“水磨”方兴未艾的局

  • 标签: 明代 曲乐形态 弦索调 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