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2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生态批评虽然发端于20个世纪90年代,但其系统性建构却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事。从这个角度看,它作为思潮的历史并不算长。受意识形态、传统、社会结构等因素制约,中国生态批评大体还停留在直接言说世界的素朴阶段,尚未对自己的言说根据进行系统反思。任何前反思的素朴建构都蕴涵着合法性危机,中国生态批评也是如此。

  • 标签: 生态批评 合法性问题 中国 系统反思 合法性危机 90年代
  • 简介:黄子平在分析丁玲《在医院中》的时候,引进了“现代性”这样一个概念。他设问说:“为什么是‘医院’,而不是可能更为偏狭保守的乡村(如鲁迅的‘未庄’)?……当然,描写一个本来即以治疗病患为己任的单位的‘病态’,可以讽刺性地使上述‘尖锐对立’显得更为鲜明触目。……但是,不容忽略的是,尽管有这样多的‘愚昧无知、偏狭保守、自私苟安’等‘小生产者的思想习气’,从结构上看,‘医院’这种社

  • 标签: 中国现代性 中国现代化 现代性问题 国家意识形态 中央集权 概念
  • 简介: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问题是现代符号学界的一个基本议题.“指示符号(Index)”概念及其相关问题最早由符号学家皮尔斯(C.S.Peirce)于19世纪末正式提出,皮尔斯(1903)根据符号与其对象间的关系,将符号分为象似符号(Icon)、指示符号(Index)和规约符号(Symbol)三类①,并认为象似符号和指示符号两类与其对象间皆存在理据性,但对于指示符号之理据性,皮尔斯并未深入分析.

  • 标签: 语言 19世纪末 符号学 任意性
  • 简介:一位年轻朋友近期含泪向我推荐了贾平凹先生的几篇散文,包括《哭婶娘》《我不是一个好儿子》《祭父》《写给母亲》等等、这位朋友告诉我,这些文章有的进了教材,有的成为高考中考阅读题,有的还出现在《朗读者》电视节目,并使朗渎者和主持人感动得抱头痛哭哩。

  • 标签: 贾平凹 真实性问题 散文 《写给母亲》 《朗读者》 电视节目
  • 简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乾坤万有基'、是'造化的精灵'等提法,引发了良知的创生性这一议题。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曾经对这一议题进行了阐释,但他的阐释由于'紧扣道德'立论,并将良知仅仅看作人内在的道德本体,而存在其自身的理论限度。而其他的相关阐释也由于没有对阳明学中的气论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未能很好地对这一议题给出恰当的理解。实际上,在阳明那里,气在存在论上具有更为本源的地位,而天地万物从根本上说,都是气化的产物。但气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质料,它内在地具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阳明那里被称为生理或良知。由于气内在地具有良知,固可以生生不息、化生万物。虽然气是化生万物的真正主体,但良知却是气化生物的根本动力。良知是'乾坤万有基'、是'造化的精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

  • 标签: 阳明 良知 创生性
  • 简介:<正>关于文学主体性的争鸣声浪使得文学界沸沸扬扬。但文学批评家们似乎对此并不满足,又“引火烧身”。于是关于文学批评的主体性问题的争鸣便在批评的自身开展了“内部斗争”。发端者滕云首先在《当代作家评论》(85、3期)撰文《我所评论的就是我》,提出:评论家也可以象蔼楼拜、蒋子龙那样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乔厂长就是我,很简单,我所评论的是我心目中的包法利夫人、乔厂长,随后,鲁枢元在《文学自由谈》创刊号以同题文章响应,并

  • 标签: 文学主体性 评论家 作家评论 蒋子龙 文学界 创刊号
  • 简介:公共性问题的一部分是事实性问题:哪些广义物品的排他性使用的成本很高?哪些行为方式或措施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公共性影响?广泛传播的信息和人们普遍拥有的信念的作用如何?另一部分则是价值理念和这样的理念该如何实现的问题。什么算是公共利益?公共物品、公共利益和公共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而一个跟正义视野有关的严肃问题是,须如何界定公共机构的恰当作为和此类机构中的成员的恰当行为?

  • 标签: 共性问题 视野 古代 中国 行为方式 公共利益
  • 简介:在倡导“中国中心观”的名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柯文(PaulA.Cohen)描述了美国中国学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地方性”转向——对现代中国历史的探讨从以整个国家为单位转向以某一地区为单位。作为该转向的一种代表性实践,在对三四十年代中共根据地的研究中,

  • 标签: 文艺生产 新中国 性问题 《在中国发现历史》 20世纪70年代 “中国中心观”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的问题,日渐引起作家们的瞩目。报告文学因其特有的社会参与性和文本的真实性,成了作家们现场触摸和近距离摄照这类问题的首选文体。于是以揭示自然生态失衡和环境危机为主要内容,着重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倡导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生态报告文学作品,逐渐在中国形成强劲势头。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沙青、徐刚、哲夫、岳非丘、麦天枢、陈桂棣、何建明、马役军、李青松、郭同旭、邢军纪、曹岩、金辉、秦泉、江浩、刘大伟、黄朝晖、李晓伟、吴志峰、郁东方、刘贵贤等20多位作家。

  • 标签: 报告文学创作 生态保护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人与自然关系 报告文学作品 社会参与性
  • 简介:生态批评是当代文学批评中的新视角。生态自我观具有勇于承担的人格魅力,自我和谐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从更高层次看是一种生存和道德智慧。《红字》中的海丝特是一位在父权主义、清教教规以及道德谴责的夹缝中生存的女性,她没有屈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一种优雅生存的生活方式,走出了生存的困顿,最终形成了其"自我"人格的重构。

  • 标签: 《红字》 海丝特 生态自我观 自我人格重构
  • 简介:《白鲸》是一部以海洋为题材的生态主义力作,通过描写船长亚哈的捕鲸生涯以及水手以实玛利的生态感悟,传达了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本文从小说的生态意象、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及其生态启迪三个方面着手,深入分析《白鲸》浓厚的生态主义色彩。

  • 标签: 生态 象征 统一 启迪 《白鲸》
  • 简介:同中国现当代社会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一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也历经了长途跋涉和步履蹒跚的艰辛。解放前,胡适、周作人和朱自清等学者都从事了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研究,但不管他们是从进化论还是循环论抑或用史学家的眼光来关照新文学,其目的都是为新文学确立历史主体地位,这种文学史是一元形态的。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文学史的书写又受到当时政治体制的影响。

  • 标签: 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书写 新中国成立 生态批评 生态视角 多元化
  • 简介:满族传统的渔猎文化和自然环境有着多维度的融合关系,萨满神话以万物有灵论为其哲学基础,以其原始诗性思维尊奉自然、敬畏自然,对话自然,隐含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因而较旱地具有了生态美学的维度。满族萨满教椎崇天地合一,万物有灵,物我混融,万物同亲。在满族萨满教神话中,人类与自然互动,并与自然万物有一种血亲关系。萨满沟通天地神人,实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天地神人的“四方游戏”,①因而,满族萨满神话的创作体现了生态美学的特点。

  • 标签: 满族 萨满神话 生态美学
  • 简介:生态建筑美学在哲学整体论上的基础必须经历主体思性的重构。作为当代生态建筑美学的倡导者,西姆·范·德莱恩、斯特林·邦奈尔在《整体设计》(1979)中提出:"整体设计需要把在研究自然体系的生物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对人们所处环境的设计当中。”

  • 标签: 建筑美学 生态 场所 自然体系 整体论 倡导者
  • 简介:查尔斯·狄更斯一生致力于揭露19世纪英国工业化导致的种种生态危机,如物质环境的恶化,人性的扭曲等等。在积极寻找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过程中,狄更斯形成了感悟自然、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态思想,这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危机形势是极具启示意义的。

  • 标签: 查尔斯·狄更斯 生态危机 生态思想 生态批评
  • 简介:新世纪10年以来,中国的文艺理论界先是掀起"文化"热,后来又渐渐冒出"生态"热,两股热潮尚未消退,谈论"文化生态"似乎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想一想,倒也顺理成章。哲学界有人认为,人类文化与地球生态始终是一对无法和解的矛盾。对此,我半信半疑,

  • 标签: 消费文化 生态文化 文化生态 城市文化 生活化 美学
  • 简介:文化生态环境由潜在和显在两部分构成,潜在部分构成文化生态系统的基石.显在部分是文化生态系统的主体,新诗的孕育、萌芽与生长均受制于二者所构成的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新诗随着病态的文化生态而生,又参与了病态文化生态的修复与重建,然而其修复与重建又是以反传统为前提的,这种破除民族传统以修复、重建新的生态的特点,使新诗只能在一种矛盾中发生发展。新诗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新诗独特的发生机制,百年新诗的得失与之有着复杂而深层的关系。

  • 标签: 文化生态系统 反传统 西方文化 矛盾关系 发生机制
  • 简介:一、"反生活"的生态批评1980年代兴起的中国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如无特殊说明,下文"生态批评"一概特指中国当代生态批评),是继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之后又一热门的批评理论,近年来还在不断升温。然而我发现,越是在生态批评那种深具危机意识、

  • 标签: 生态批评 生活 困境 女性主义批评 中国当代 后殖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