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钻孔和(或)磨削联合人工真皮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修复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10月至2018年5月,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烧伤整形美容科收治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34~86岁,平均64岁。患者分为A组[颅骨钻孔和(或)磨削联合人工真皮覆盖及负压吸引加二期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和B组[颅骨钻孔和(或)磨削联合人工真皮覆盖加二期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各9例。比较两组创面肉芽培育时间、有无术后并发症、皮片存活率、创面愈合时间有无差异。用温哥华瘢痕评估量表(VSS)评价两组创面愈合情况。结果A、B两组患者创面肉芽培育时间分别为(16.44±1.42) d与(29.11±13.32)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26.00±3.32) d与(40.67±14.37)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例与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创面皮片存活率分别为(97.11±3.44)%与(95.00±4.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创面瘢痕VSS评分分别为(7.67±1.32)分与(8.78±1.9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骨钻孔和(或)磨削联合人工真皮覆盖及负压吸引加二期刃厚皮片移植不仅可较好地修复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创面,还可显著加快创面愈合时间,同时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真皮联合美国KCI公司负压吸引装置在头皮恶性肿瘤术后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创面中的修复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整形外科对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47~75岁,平均63岁)头皮恶性肿瘤术后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的患者采取人工真皮联合KCI负压吸引装置治疗。结果18例患者一期创面愈合良好,人工真皮完成肉芽化时间10~14 d,平均12.1 d。二期植皮术后皮片存活率100%,色泽形态均一、富有弹性、无明显瘢痕增生、挛缩。术后随访6~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植皮区皮肤形态良好,抗摩擦力强,患者满意。结论人工真皮联合KCI负压吸引装置修复肿瘤术后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的创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颅骨缺损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全军神经外科中心行颅骨修补术治疗的1 064例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根据是否有癫痫发作将患者分为癫痫组(155例)和无癫痫组(90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颅骨缺损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1 0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颅骨修补手术,随访时间为(13.0±9.6)个月(3~120个月),术后155例(14.6%)患者出现了癫痫发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骨缺损时间、原因、部位、侧别、面积、去骨瓣减压时未修补硬脑膜及颅骨修补术中开放硬脑膜均是影响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临床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去骨瓣减压时未修补硬脑膜(OR=8.523,95% CI:1.081~23.394, P<0.001)、颅骨修补术中开放硬脑膜(OR=7.763,95% CI:2.582~22.769, P<0.001)及颅骨修补时间>6个月(OR=2.874,95% CI:2.671~12.972,P=0.027)是影响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去骨瓣减压时未修补硬脑膜、修补术中开放硬脑膜及颅骨修补时间>6个月可增加颅骨缺损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自体颅骨修补创伤性颅骨缺损的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应用自体颅骨修补创伤性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58例。观察患者的颅骨修补效果、术后的并发症及其发生时间。结果75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颅骨修补术。术后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1例(0.13%),术后第2天影像学复查发现迟发性硬膜外血肿1例(0.13%)。75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中位数为14个月)。随访期间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并取出颅骨16例(2.11%),其中13例感染出现在术后8~72 d(中位数为21 d),另外3例分别出现在术后4、11及30个月;严重骨吸收7例(0.92%),颅骨吸收在术后4~6个月开始出现,严重骨吸收出现在术后12个月左右。结论应用自体颅骨修补创伤性颅骨缺损的严重并发症和手术失败率可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自体颅骨仍可作为颅骨修补的选择材料;自体颅骨使用中需防控术后感染,特别是早期感染的防控,并需对骨吸收的情况进行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睑板腺热敷按摩配合人工泪液点眼治疗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型干眼症的干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眼科收治的120例MGD型干眼症患者展开研究,采用双色球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对症治疗与护理干预,在上述基础上研究组同时进行睑板腺热敷按摩,连续干预8周,复查完成干眼症相关辅助检查,评估疗效与干眼症感觉性症状、眼表体征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干眼症患者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素光染色(CFS)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BUT与SIt结果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CF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干眼症感觉性症状评分及眼表体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91.67%比71.67%),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MGD型干眼症患者应用热敷按摩疏通睑板腺可有效改善睑板腺功能状态,配合人工泪液点眼治疗,可有效增加泪膜稳定性,促进泪液分泌与角膜上皮损伤修复,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是治疗MGD型干眼症的有效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临汾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颅脑外伤术后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去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术的时间间隔分为早期组(1~3个月,35例)和常规组(3~6个月,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2个月的神经功能[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SS)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神经因子[神经营养因子(NT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脑部血流动力学及生存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两组CSS及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且早期组下降幅度更加显著(P<0.05);两组NTF及NGF水平均有所上升,且早期组上升幅度更加显著(P<0.05);两组血流速度均有所上升,且早期组上升幅度更加显著(P<0.05);早期组的物质生活、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各项生活质量均高于常规组(P均<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5/35),常规组为15.56%(7/45),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术能够显著提高颅骨缺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促进血流速度加快,提高其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缺损患儿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颅骨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中是否伴有脑组织高出骨窗平面1.5 cm将患儿分为脑膨出组(28例)和无膨出组(32例),比较2组患儿颅骨缺损时间、缺损面积等临床资料。应用钛网或聚醚醚酮材料对患儿颅骨缺损进行修补,24例脑膨出组织中无神经纤维束分布的患儿同时行膨出组织切除术。所有患儿门诊随访3~10年,术后1年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2组患儿预后。结果与无膨出组患儿比较,脑膨出组患儿颅骨去除时的年龄更小,颅骨缺损病程时间更长,癫痫发病率更高,缺损周围脑组织继发改变更多见,但颅骨缺损面积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术后均无出血及严重水肿,伤口无感染、脑脊液漏,均一期愈合。脑膨出组16例伴癫痫发作患儿中10例癫痫完全控制,余6例癫痫发作较术前好转;无膨出组8例伴癫痫发作患儿中6例癫痫完全控制,余2例癫痫发作较术前好转。术后1年无膨出组患儿GOS评分明显高于脑膨出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骨缺损发生年龄早、缺损时间较长的患儿易出现严重的缺损局部结构继发改变及偏高的癫痫发生率,治疗更加复杂,预后相对较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骨脑膜瘤的CT及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乐清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颅骨脑膜瘤的20例患者的CT及MRI表现。结果20例患者中,颅骨溶骨性破坏14例,成骨性破坏4例,混合性破坏2例;伴软组织肿块12例,伴辐射状骨针11例。16例患者CT检查示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6例;高密度影8例,等密度影5例,低密度影3例;伴钙化5例。17例患者MRI检查示信号均匀11例,信号不均匀6例;T1WI稍低信号12例,等信号5例;T2WI稍高信号12例,稍低信号5例;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12例,稍高信号5例。增强扫描后示均匀强化12例,不均匀强化8例;有"脑膜尾征"13例,有瘤周水肿11例。结论颅骨脑膜瘤患者的骨质以溶骨性或成骨性破坏伴软组织肿块、辐射状骨针为主,CT示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MRI示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时多有"脑膜尾征"。
简介:摘要颅骨骨膜窦是一种罕见的、靠近中线的颅内外沟通血管畸形,位于眶上外侧者更为少见。2021年3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小儿神经外科收治1例右侧眶上外侧颅骨骨膜窦患儿,采用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术后随访3个月,患儿恢复良好,包块无复发。
简介:摘要颅骨骨膜窦是一种罕见的、靠近中线的颅内外沟通血管畸形,位于眶上外侧者更为少见。2021年3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小儿神经外科收治1例右侧眶上外侧颅骨骨膜窦患儿,采用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术后随访3个月,患儿恢复良好,包块无复发。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颅骨干骺端发育不良(craniometaphyseal dysplasia, CMD)病例的治疗过程和临床效果,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04年6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共收治3例CMD患者,第1例为1岁男性患儿,仅给予降钙素等药物治疗;第2例为5岁男性患儿,行鼻腔扩大、眶距缩窄术及內眦韧带移位术;第3例为7岁男性患儿,行颅骨重排+鼻畸形矫正术。观察患儿术后治疗效果。结果第1例患儿通过药物治疗后,实验室检查钙含量、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素均恢复正常,随访2个月,无并发症但畸形无改变。第2例患者术后鼻腔明显扩大,眶间距缩窄16~17 mm,但患儿颅面部畸形并未得到明显改善。随访半年,鼻腔功能处于良好状态。第3例患儿术后颅骨厚度由3 cm降至1~2 cm,头颅前后径缩短了6 cm,舟状头畸形明显改善。术后即刻复查DD二聚体为4.25 mg/L,FDP为20.6 μg/ml,均较术前(DD二聚体0.98 mg/L,FDP 7.24 μg/ml)明显升高。术后2周,因创面感染药物治疗无效,行颅骨重排术后清创术。颅骨重排术后10个月患儿再次因感染入院,CT示骨质吸收,于全麻下行颅骨外露清创缝合术及颅骨修补术。颅骨重排术后16个月随访,患儿病情稳定,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药物治疗对CMD具有一定的作用,而手术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需要反复多次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的治疗方案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的临床治疗过程及转归。10例患儿的年龄为8~27 d;均无头部外伤史,且母孕期也无腹部外伤史。颅骨凹陷部位分别为额部2例、颞部3例、顶部5例。2例行手术复位,其中1例行颅骨撬起复位,1例行凹陷颅骨铣下整复后复位;余8例患儿均未行手术治疗,采取保守观察的方案。结果10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患儿中,2例行手术复位的患儿术后颅骨凹陷即时复位,术后无并发症发生,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显示颅骨均恢复至正常形态;余8例保守观察的患儿2~6个月的影像学随访显示颅骨凹陷性骨折均自然复位,未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合并出血的患儿随访时出血自行吸收,10例患儿均预后良好。结论大多数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从而避免了手术及麻醉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骨移植在颅骨缺损中的成活机制。方法通过将4周龄绿色荧光蛋白(GFP)小鼠头颅骨移植到4周龄裸鼠颅骨缺损来模拟重建骨移植,实验分观察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5只。4~24周后进行大体观察,骨组织面积测量(BTA%)和绿色荧光量(GFP%)的检测。结果大体观察显示,观察组小鼠颅骨左侧缺损术后4~24周逐渐出现成骨,与周围骨组织紧密连接且具有相同的厚度。单纯颅骨缺损区域没有新骨形成,仅被纤维组织覆盖,表明缺损未被修复。组织学提示,观察组术后4、8、12、18、24周颅骨骨移植部位骨组织面积百分比BTA(%)值与阳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荧光量(GFP%)的检测,观察组术后4、8、12、18、24周为(6.33±0.73) %、(3.40±0.68)%、(1.98±0.21) %、(0.81±0.08)%、(0.68±0.06)%,各观察时间点的数据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骨移植在颅骨缺损的成活机制主要是骨的爬行替代和骨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