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司法实践中,诉讼诈骗问题首先引发出罪与非的区别,并牵扯出诉讼诈骗的情节问题和诉讼诈骗与“滥用诉权”等概念的差异。在司法实践中,诉讼诈骗不仅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共犯形态、数形态和阶段形态问题,而且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结果加重犯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本着诉讼诈骗犯罪的事实真相,立于惩罚和预防的“双重正义”或保障人权与保护社会的“价值双赢”,恰当运用刑法理论予以把握和解决。

  • 标签: 诉讼诈骗罪 共犯形态 罪数形态 阶段形态 结果加重犯
  • 简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涌现出许多金融业务犯罪活动。为维护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打击金融业务犯罪活动,刑法设立了贷款诈骗。但是我国贷款诈骗并采将单位纳入犯罪主体,这将不利于在当今社会国家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因此在贷款诈骗的犯罪主体应当包括单位。

  • 标签: 贷款诈骗 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 单位
  • 简介:诈骗与金融诈骗如何适用法条存在争议。有观点主张有限度地坚持重法优先,有观点则主张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与理论上的学说争鸣不同,审判实践中特别法优于一般的做法得到了较好地坚持。以诈骗与集资诈骗竞合关系入手,通过对2014-2015年内审结的案例进行研究,在对集资诈骗案例进行类型化分析后,发现集资诈骗主要有三类,其中两类没有适用重罪(诈骗),第三类应属于诈骗范畴(该类行为虽具有集资外观,但其欺骗性与对侵占财产的故意都与诈骗一致),但法院对此类具有"集资"外观的行为,大体上仍适用轻罪(集资诈骗),因此司法实务还是坚持特别法优于普通法,重法优于轻法没有得到审判实践认同。

  • 标签: 法条竞合 集资诈骗罪 诈骗罪 案例类型化
  • 简介:有价证券诈骗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犯罪,作者从其构成要件、范围界定、使用伪造变造的有价证券等几个方面对有价证券诈骗进行了的认定,提出认定时应注意罪与非的界限,要“明知”,要注意范围的界定等,这样才可准确惩治并避免疏漏。

  • 标签: 有价证券诈骗罪 认定
  • 简介:合同诈骗是97年刑法确定的新罪名。本文对该罪犯罪构成、表现形式和此与他的界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司法实践对该的数额、行为、界限等问题提出了看法,旨在对司法实践中认定该提供帮助。

  • 标签: 刑法 犯罪 合同诈骗罪 认定 犯罪构成 表现形式
  • 简介:金融诈骗是指行为人在金融领域通过虚构事实或者隐瞒财产等非法方法,以非法占有财产为目的,骗取数额较大的财产,从而严重侵犯金融机构吸收储户存款权利、金融信用稳定权利的行为。金融诈骗的主观要素必定包含非法占有意图,相关司法解释亦肯定了非法占有意图的主观要素,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欺诈行为往往不会严重扰乱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单位故意实施的金融诈骗行为只要符合应受刑罚惩罚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标准,皆应当以明文规定的相应罪名予以刑事惩罚。刑法学必须正视金融业的金融创新发展规律,正视国家营造的鼓励、引导、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政策走向,正确区分合法民间融资行为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贷款诈骗的认定标准。

  • 标签: 金融诈骗罪 非法占有目的 单位犯罪
  • 简介:我国当前正处于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时期,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国内金融市场一度出现了混乱和无序,金融违法、违规现象频发,金融诈骗突出,严重扰乱了我国的金融秩序,阻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重视金融诈骗的预防,即:宏观预防与对策;微观预防与对策;特殊预防与对策。

  • 标签: 金融诈骗罪 特征与种类 预防与对策
  • 简介: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犯罪率逐年升高,用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可以解释集资诈骗犯罪者的心理和受害者的心理。其中前者是基于前景理论中的承诺升级,后者是基于羊群效应。在研究犯罪者心理的基础上,可以从经济学和法学角度找到治理集资诈骗的办法。

  • 标签: 集资诈骗罪 承诺升级 羊群效应
  • 简介:在认定诈骗的财产损失时,有整体财产说、个别财产说、二分说三种不同主张。对于非经济交易类的诈骗案件,基于目的失败论,财产损失为被害人所交付的财产价值;对于行为人提供了部分对价的经济交易类诈骗案件,行为人给付的财产不是犯罪成本,财产损失应为被害人交付的财产价值与行为人给付的财产价值之差;对于行为人提供了相当对价的经济交易类诈骗案件,财产处分自由或交易诚信都不是诈骗所保护的法益,与被骗人交易动机或目的背离均不是刑法上的财产损失。实质的个别财产说不恰当地扩大了诈骗的保护法益,整体财产说更为合理。

  • 标签: 财产损失 实质的个别财产说 整体财产说
  • 简介: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判断保险诈骗的着手一直都是颇具争议的难点问题。犯罪的着手是犯罪实行行为的起点,也是区分犯罪预备行为和犯罪实行行为的标志。就着手的具体含义而言,主要有客观说、主观说和折中说三种观点。经过比较分析,在折中说基础上形成的主客观有机统一的着手认定标准是最为可取的。对保险诈骗中着手的判断也应遵循如上标准,而基于客观说和主观说之立场判断保险诈骗着手的观点均应予以否定。因此,对照着手的含义,应当以行为人向保险人提出支付保险金的请求(即提出索赔)时作为保险诈骗中着手的时间点为妥。

  • 标签: 保险诈骗罪 着手 主客观统一 提出索赔
  • 简介:合同诈骗的主观方面要件对区别合同诈骗与非、此与彼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间接故意能否成为合同诈骗的故意形式、如何理解非法占有目的的含义、非法占有目的在实践中的认定,以及合同诈骗的所谓“事后故意”问题,应当根据刑法理论进行具体分析。

  • 标签: 合同诈骗罪 主观方面 间接故意 非法占有目的 事后故意
  • 简介:近年来,诈骗类犯罪日益增多且呈高发态势,对公民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秩序危害性越发明显。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作为兜底罪名,诈骗行为类型多样且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对其行为类型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其犯罪规律,对于提高公众防诈骗意识和完善相关刑事司法工作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 标签: 诈骗罪 网络诈骗 行为类型 对策建议
  • 简介:97’刑法改变了用诈骗“包办”所有诈欺类行为的立法技术。将部分涉金融的诈骗犯罪单独设置一节。然而,同样是金融领域的诈骗犯罪,刑法却仅在集资诈骗、贷款诈骗以及恶意透支中明确规定了“非法占有目的”。即使如此,“非法占有目的”该是所有金融诈骗共有的主观超过要素,其中,除了信用证诈骗中的“骗取信用证”是短缩的二行为犯。其他类型均是断绝的结果犯。对于主观的超过要素,单纯使用司法推定的方法过于单薄与粗糙,文章通过“三破除,一反思,一肯定”的方式,提出证明“非法占有目的”需要“综合治理”。

  • 标签: 非法占有 非法占用 主观超过要素 司法 推定
  • 简介:在票据诈骗中,行为人主观明知的程度并不要求确知,对票据真实性有所怀疑也属于明知。盗窃他人空白票据伪造后予以使用的行为同时构成伪造金融票证、票据诈骗和盗窃,属于牵连犯,应从一重处罚。诱骗客户至银行存款,偷换客户预留印鉴卡,以客户名义开具票据至银行柜面划走客户存款的行为,应当认定为票据诈骗

  • 标签: 票据诈骗罪 客观行为 主观明知
  • 简介:合同诈骗在客观方面的表现与经济合同纠纷往往难以区别,其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是区分罪与非的重要界限。理解和认定合同诈骗的主观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否是合同诈骗的唯一主观要件,以及运用证据如何来证明合同诈骗的主观故意等,结合司法实践中的有关案例来对以上的问题做出探讨。希望合同诈骗的司法解释能早日出台,指导实际工作。

  • 标签: 合同诈骗罪 经济合同纠纷 主观要件 非法占有
  • 简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型支付方式已对诈骗、抢夺等犯罪的相关理论构成了挑战。利用手机扫码支付“骗取”或“抢夺”财物是近年来新型犯罪手段之一。该类型犯罪与“借打手机”案例存在区别,对该行为的定性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分歧。有观点认为是抢夺诈骗,甚至是盗窃。对于此种新型犯罪手段,应当视情况认定为抢夺诈骗,但不能认定为盗窃

  • 标签: 手机支付 抢夺罪 诈骗罪 盗窃罪 区分
  • 简介:贷款诈骗犯罪往往以合法的形式掩盖非法的目的,需结合相关主要证人的证言证实贷款合同背后的真实犯罪目的。要重视收集审查涉案人员提供的相关书证以辨别交易真伪。有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行为人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骗取银行贷款,应认定为贷款诈骗;相关证据能够证明行为人仅以使用被骗取的贷款为目的,或者缺乏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行为人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应认定为骗取贷款

  • 标签: 贷款诈骗 非法占有 证据认定
  • 简介:《刑法》第196条规定了信用卡诈骗,其中第一款第4项、第二款对恶意透支做出了规定和定义,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对恶意透支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司法解释。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研究,对立法、司法机关做出的界定进一步提出质疑并加以分析,有利于消除对此认定方面的困惑。

  • 标签: 信用卡诈骗罪 恶意透支 规制
  • 简介:合同诈骗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对于案件的定性具有重大影响,理论界及实务界对此也有多种观点,莫衷一是。合同诈骗的非法占有目的只能产生于签订合同前(包括合同签订时),行为人签订合同前(包括合同签订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则应认定为合同诈骗;行为人签订合同后、财物交付前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应认定为诈骗;行为人签订合同及财物交付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应认定为侵占

  • 标签: 合同诈骗罪 非法占有目的 侵占罪 诈骗罪
  • 简介:作为一种便捷的金融结算工具,信用卡已逐渐被社会大众认可并广泛使用。但由于信用卡的使用是以持卡人个人的身份信用为基础,信用卡业务具有与生俱来的风险性。近年来,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增势相当明显,随着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案件日益增多,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何正确理解和适用信用卡诈骗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亦值得关注。

  • 标签: 信用卡诈骗 恶意透支共同犯罪 催收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