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近日,中华书局引进《中华文化基本教材》,预期不久就会开始作为学校教材使用。此事虽仅在报章小角公之于众,但若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共决策层所提出的“中国梦”说法结合,则更值得深入观察。应当思考,何谓“中国梦”?在演说中其定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想,这与文化基本教材所承载之,以四书为核心的儒学,又有什么关系?必须从对内与对外两者分析。

  • 标签: 中国梦 儒学 教材使用 中华文化 中华书局 伟大复兴
  • 简介:陈弘毅、侯学宾、李道晴在《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现代中国思想史在总体上充斥着对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尤其是儒学——的拒绝和批判。二十一世纪初,儒学和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命运和前途似乎开始改变。当今中国一位著名的儒家学者蒋庆反对将西方式的民主引入中国。另外一位在当代中国富有影响力的学者康晓光也如此认为,他倡议用儒家的仁政来代替民主。另一方面,二十世纪著名的新儒家学者们却完全接受在西方演化而来的民主宪政。

  • 标签: 政治儒学 民主宪政 中国传统文化 二十一世纪初 中国思想史 新儒家
  • 简介:孔学儒学与儒教许圣义孔学、儒学与儒教三者,在社会上人们往往混同。其实,三者的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孔学是孔子的学说,专指孔子本人的学说以及后人真正继承孔子的学说。儒学是儒家的学说,儒家是宗师孔子以六艺为法的学问,与孔子当然有关,但是...

  • 标签: 孔学与儒学 孔子的学说 孔子学说 固定系统 儒家学说 内涵和外延
  • 简介:民族性,就是一个民族精神生活的特色、特点、特质,是与其它民族的区别之点、相异之处。在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其民族性略同于国民性。我中华民族的民旗陛如何?我中国人的国民性如何?近百年以来,研究与争论从来也没有停息。笔者认为,民族性研究应当在国际背景中加以比较,应当把握主流,把握基本面,宜粗不宜细。张岱年先生认为,许多人常说的“劣根性”,其实并不是“根性”,而是“习性”。因生物性根源而形成之性谓之“根性”,如牛之性不同于鱼之性,鱼之性不同于鸟之性。因社会生活原因而形成之性谓之“习性”,如古人之性有异于今人之性,欧人之性有异于华人之性。各国的国民性都是在各自的社会历史中习得的习性,但称谓各不相同。俄罗斯称之为“俄罗斯性格”,法国人称之为“法兰西精神”,美国人称为“美国精神”。他们对现实的国民性加以概括、归纳、提炼,然后再加以提升,使之理想化,用以重塑新的国民性。关于中国的国民性,前人的论述浩如烟海,不胜引述。有的人基于民族情感,多谈优点,溢美过甚;有的人“恨铁不成钢”,“爱之深而责之切”,重点批判国人的种种“劣根性”。全面、客观的平允之论尚不多见。

  • 标签: 民族性 儒学 精神生活 美国精神 国民性 劣根性
  • 简介:儒学中蕴含的"超越",不是指向彼岸王国的超越,而是在人自身之内实现的精神超越.儒学是一种典型的"内在超越"的思想形态,它妥善地处理了生命的有限性与终极理想的超越性之间的关系.正因为儒学有对超越境界的追求,所以,它虽非严格意义上的组织宗教,但同样能够为人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从而表现出宗教的某些特性,具有宗教性.

  • 标签: 儒学 “内在超越” 宗教性 精神超越 社会性道德
  • 简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本质、最核心的是“德治”思想。儒学家们以“性善”为理论假设,以“仁政”为基本准则,以“和谐”为价值目标,构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德治”学说。尽管这套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但其中不乏合理的成分,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行政一般、社会一般的行为规范,仍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可为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德治”提供有益资鉴。……

  • 标签: 儒学德治 德治思想 思想现代
  • 简介:漫画与儒家思想的结合,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出现的蔡志忠诸子百家漫画系列,这些漫画在中国及东南亚流传甚广。在新加坡,通过漫画传播儒家思想及中华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方向。受中国崛起影响,在新加坡,华文教育及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日益增加,但英文是教育主流,华文教育水平滑落。本着灵活、轻松学习华文和中华文化的宗旨,漫画这一方式在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中创造了新的空间,逐渐成为教材和教学的组成部分。本文将简述儒家思想在新加坡传播的现状,分析20世纪80年代新加坡学校推行儒家伦理课程受挫的原因,将其与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大背景结合,探讨漫画传播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如何在新加坡重视华文教育的新形势下获得肯定,并逐渐成为其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 标签: 儒学 漫画 新加坡 文化传播
  • 简介:康有为是一位集改革大师和旧学大家于一身的思想家,既开放又保守,并一直在新与旧之间徘徊,没有完全摆脱封建士大夫传统思想意识和习气,依然坚守传统道义上'士'的节操,其变革思想透露了较强的儒学特征.

  • 标签: 康有为 儒学 传统
  • 简介:汉代儒学未能建构经国大典,以致儒学之政教分离与君臣异术。由此,孝亲受到制度窒碍,不能推为仁民。儒学世家以对上之柔顺为修养,形成顺从君父即是行仁义于天下的观念。父母为个体人所必需,君则为类之人所必需,但二者对于“自事其心者”却是外在的权威。玄学放旷之士只能以同于禽兽的忘“人”来达致从内向外的“诚之”,实际上是以放弃人之德性的方式来反抗权威。总括汉晋儒学世家之德性与政事,有三种类型:寒族因其受服从训练较少,多有健行之德,才有可能成为区域性的独立政治力量,从而得以伸展仁爱之翼。世族所受今文经学士礼亲亲之爱的熏陶与局限,无力超越甚至斩断亲情谋创大业。由阴谋术带来的决断力,表现为较少受到其他因素羁绊,因此,阴谋术也是一种纯粹暴力。曾被推许为大儒的王莽与儒学世家司马氏以皇权建构儒学经国大典,其所娴熟的阴谋术却无力真实运行之。王莽与司马氏无其德而行其事,卒乱天下。

  • 标签: 儒学 柔顺 健行 阴谋术 政制
  • 简介:当今高新科学技术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用儒学控制高新科学技术发展是一种哲学参照系。既要从体制和制度层面运用儒学理论作政策指导,又要从道德和责任意识上强化高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自律意识,从而使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沿着一种稳妥健康的轨道和谐发展。

  • 标签: 高新 科技 儒学 控制
  • 简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基础。儒学的根本精神在于建立一个天人合一的世界图景,其具体内容体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儒学在当代中国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儒学的地位和作用、儒学的实用性和局限性、儒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问题,是当代中国弘扬和光大儒学的主要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 标签: 儒学 儒家情怀 社会性格
  • 简介:源自民间的孔子儒学具有本然的民间草根性、普适性和实践性。孔子儒学反哺民众,使原生态的民间草根儒学文化元素系统化、理论化,强化了实践理性精神。传统民间草根儒学建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大众化、普适化传播机制。民间草根儒学传播机制的研究与重建,有利于加强社会转型期思想道德建设,匡正道德失范与诚信缺失;有利于建构我国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普适价值;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增强文化软实力。

  • 标签: 民间草根儒学 传播机制 价值体系 建构
  • 简介:以往对于儒学史的研究大多是在时间一维的线性思维模式下展开的。无论是“三期说”,还是“四期说”,所强调的都是儒学义理间的“连续性”。从“中断性”研究视角的概念出发,儒学史是在“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相互纠葛下完成的。以“中断性”为视角治儒学史并非意在否定“连续性”的研究,而是意在为儒学史研究提供一种立体性的多样化的研究视域。基于对儒学史的变化因子的分析,儒学史分别经历了三种形态:“实存道德描述形态”、“形上学形态”和“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现代新儒学既不是独立的新形态,也不是“接着宋明儒学讲”,而是“形上道德实践形态”的丰富和发展。这便是儒学发展“三期说”。

  • 标签: 中断性 连续性 儒学 形态 三期说
  • 简介:一、学案教学的提出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内容是多方面的,但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利用政治课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成为摆在政治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对此有所突破,我们进行了政治课“学案教学”的初步尝试。二、学案教学的理论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科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就应立足课堂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主攻方向。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激励学生思维、探究成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指导下创造性地学习,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同时形成学习能力,达到提升素质的目的。尝试教学理论认为: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尝试理论的特征在于先学后导,先练后讲。教学尝试有3个特点:①通过学生尝试活动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②学生尝试活动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它是一种有指导的尝试...

  • 标签: 学案教学 政治课学案 教学初探
  • 简介:纳儒入教──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重构胡维革,张昭君康有为一生的文化学术活动,可谓波澜壮阔,恣意汪洋,但其主体或主于是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这种改造和重构,基本上是按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援西入儒,推动儒学近代化。一条是纳儒入教,推动儒学宗教...

  • 标签: 康有为 纳儒入教 传统儒学 梁启超 《孔子改制考》 孔教会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海峡两岸先后涌现出两大人文思潮,即以人间佛教为标志的台湾佛教兴盛运动和以“国学热”为标志的大陆儒学复兴活动。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互为镜像,台湾人间佛教作为由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转化的成功案例,对大陆当代儒学的转化与创新具有宝贵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标签: 人间佛教 实践 大陆儒学 世俗面向 启示
  • 简介:董仲舒建立的天人感应神学思想体系,以儒家礼法名教为主要内容,以儒家道德规范约束人们的言行,来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然魏晋之际,天人感应神学思想崩溃,汉代以来的传统道德陷入危机之中,反道德现象弥漫风行,士人对反道德问题予以深刻的思考,为道德观念的恢复和道德规范的重构提出了新理论,如王弼、何晏的"道本儒末",向秀的"儒道为一",等等。这些新理论对儒家思想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并在建构过程中有所吸收与发展。

  • 标签: 魏晋时期 儒学生存 道德重构
  • 简介:全球化其实是世界上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趋同"与"求异"的一体两面."求异"的根源在于不同宗教传统之间的差别,而如何对待宗教传统的差异,从而化解愈演愈烈的宗教冲突所导致的文明冲突,如今尤为迫切.儒学传统并非西亚一神教意义上的宗教,但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宗教性.其中蕴涵的"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在明代的阳明学中趋于成熟.而这种"理一分殊"的多元主义宗教观,可以为化解全球化过程中的宗教冲突提供一笔丰厚的资源.

  • 标签: 全球化 宗教冲突 儒学传统 阳明学 理一分殊 多元主义宗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