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2000年在新加坡举行的东盟与中日韩“10+3”会议上,由中国和新加坡等国领导人提出来的,2001年3月在中国海南省的博鳌会议上得到各国领导人的正式确认。这就意味着在10年内亚洲将建成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覆盖约17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以贸易额计算,它将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可以说,这是1967年东盟成立以来,亚洲国家在区域合作方面的最重大突破。成立自由贸易区,对于东盟和中国来说是互利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近二三十年来,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也有较大改善。可是1997~1998年的金融危机使各国元气大伤。2000年下半年以
简介:自从西雅图事件在1999年底爆发以来,国际学界就贸易自由化与人权保护关系展开多起且前后长达十年之久的跨国且跨学科论战。该论战不仅表明经济全球化之争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而且预示全球贸易自由化已来到一个十字路口。不过,在多边贸易体制晚近转型的主流叙事即“从政治到法律”的语境下,论争双方都只把贸易与人权论战定格为一种“制度关系”之争而不去发掘相关制度转型背后内在知识结构的重构,既无法准确理解贸易与人权关系的性质,又没有合理定位人权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应有功能,因而未能给两者关系指明出路。即便如此,这场论战给拥有世界第一大贸易与人口规模的我国以深刻启示:全面认识贸易自由化对人权保护的影响并重新定位人权在当代社会中的基本功能十分必要。
简介: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全球贸易谈判徘徊不前导致各国纷纷寻求自由贸易协定,这也使得学术界对自由贸易协定的关注有增无减。关于自由贸易协定究竟是全球贸易体系的“垫脚石”还是“绊脚石”的争论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区域权力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过,无论区域内是否存在霸权国,制度的理性设计却是一个运行良好的自由贸易区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而观念认同在推动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上发挥的作用却不易衡量。国家在追求自由贸易协定时主要是出于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的考虑,而当国家“黑箱”被打开的时候,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国内利益集团则会影响政策制定过程,以及政策的最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