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法师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卓绝地从事佛教的事业,不但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如同历史上的所有高僧一样,法师不仅是法门龙象,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他的讲经说法,他的慈善救济,他的修行实践,既是个体生命的自由的确证,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生命的确证。在中国佛教的高僧序列中,真禅法师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位。他所生活的时代和他所为之奋斗的佛教事业,也是我们在座各位生命经验的一部分,因而我们对他的理解也许会更为真切。通过他而思考我们时代的佛教,进而发展我们时代的佛教,就是对法师最好的纪念。作者提出我们从真禅法师可以联想到这样一些基本的思考。佛教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真正价值,常常或者被人们所忽略,或者被人为地加以扭曲,佛教有时被看成只是一种有借鉴或利用价值的“文化遗产”或“文化资源”,而作为遗产或资源的最大价值也只是创造经济效益。在“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过程中,应该摆正佛教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在当代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必须解决如下的观念问题:第一,必须正确理解宗教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第二,必须正确理解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
简介:统计数字表明,传播媒体时时使用的“宗教热”一词,是在文革中处于冰点以下的宗教,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升向常温的社会现象。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和现实商品大潮的冲击,表现为“热中有冷”和“热中有乱”两种困局。文章分析了鸦片论、特区论、适应论、文化论、相容论、制衡论这六种相互矛盾的理论框架。认为由于理论上的暧昧不清,使正统宗教徒不敢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信仰,使社会上有宗教需求的人对正统教团产生疑惑,从而促成地下宗教势力和歪门邪道盛行。作者提出有四种因素使佛教面临复兴的机遇:一、政教分离已成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二、佛教在各教平等竞赛中处于领先地位;三、经济体制改革为佛教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四、具备独立品格的佛教知识分子群体正在形成。文章指出:佛教必须回应世俗化的挑战,调整在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中的关系,使信仰素质、组织规模和文化品位三者保持均衡发展。知识分子对宗教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将有效地制约“宗教非宗教化”现象的蔓延,并直接改变“宗教非学术化”的局面。经理性提纯的宗教,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有可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批判作用。化世俗而不为世俗所化,永远是佛教面临的现实课题。
简介:本文以当代如来藏学的开展与问题为论点,从E.Obermiller,H.W.Bailey及E.H.Johnston等人对《宝性论》各版本的整理开始,探讨当代如来藏学的起源及其引发的问题,并就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区分别说明其对近代如来藏学研究的影响。首先,就日本学者月轮贤隆、小川一乘对Obermiller编译藏文本《宝性论》的批判,与宇井伯寿、中村瑞隆等学者对Johnston校编梵文本《宝性论》的回响,简述高崎直道集当时如来藏学之大成,作为日本佛学界对近代如来藏学的研究。其次,就欧洲学者E.Frauwallner的第三学派说,D.SeyfortRuegg的藏传如来藏研究,以及S.K.Hookham对近代《宝性论》研究的评论,以了解当代欧洲学界对《宝性论》后续研究的情形。第三,为美国如来藏学研究近况的探讨,分别从近代美国如来藏学研究概述、近代美国如来藏学的影响、留美中国学者有关如来藏学研究的英文资料中,说明其影响与有关问题的发展。最后,以近年来的新论题“批判佛教”(CriticalBuddhism)讨论近代如来藏学研究的倾向与问题,除了解“批判佛教”的起源与论点之外,并就“如来藏思想非佛教”的论点,与如来藏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