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传统社会,"乡土情结"在"旅人"的思想和行为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分量,它也是传统旅游价值生成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旅游发生了多维度的改变,但是"乡土情结"的意义并没有被完全解构,它应该被时代所活化而成为旅游伦理构建的支点。

  • 标签: 乡土情结 旅游伦理 古代旅游 伦理蕴涵
  • 简介:<正>在中国传统义利论的历史中,先秦义利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基本的思维框架和深厚的思想来源。在理论基础上、先秦义利论在诸多方面为后来奠定了基础。无论对义利范畴内涵的揭示,对义利关系的把握,对价值标准的确定,对基本目的的悉,还是对道义与功利、功利与超功利、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和物质生活、价值标准与价值导向、群体与个体、公

  • 标签: 义利论 历史影响 义利之辨 中国传统伦理 价值导向 儒家伦理思想
  • 简介:人类男女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绵延不绝的必经途径,也影响着良好的婚姻、家庭、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从构词法上看,""本身就是"心"和"生"的会意,"心"是指道德能力,而"生"是指自然本能,这就在人的自然情欲和道德意志的张力之间形成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冲突.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两性关系涉及双方的意志自由和权益责任,需要用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加以调节.因此,人类两性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关系,成为具有伦理意义的社会关系.对人类伦理关系如何从原始社会的简约严酷,经过封建社会的神秘愚昧、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不羁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美好的研究,是社会主义伦理学的历史使命.

  • 标签: 《性伦理学新论》 安云凤 社会主义 传统文化 封建文化
  • 简介:就人的本质而言,人同时具有个体性和位格。个体性是从人的肉体以及与肉体密切相关的物质欲望方面来说的,位格是从人的精神以及与精神密切相关的信仰、道德方面来说的。当代社会错误地将个体性当作人的本质,而完全忽视了同样作为人的本质的位格。尽管从质料的角度来说,人往往被当作追逐物欲的个体,但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说,人更应当被当作具有神圣信仰的位格。

  • 标签: 雅克·马里坦 个体性 位格性 人的本质
  • 简介:道德情感长期被作为道德哲学的伦理学所疏远是不应当的。事实上,道德不能没有情感作为基础。道德情感对于道德的重要集中体现在道德情感的超越上。道德情感的超越表现在:超越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超越一种普遍必然的假定,超越一种客观有限性的局限。其中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是最核心的,超越普遍必然和客观有限性是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的必然延伸和逻辑结果。只有努力去揭示道德情感的超越,我们才可以体验到道德情感展现出来的人生特有的融通性、自由和无限性。

  • 标签: 伦理学 道德情感 超越性
  • 简介:魏晋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里,玄学兴起,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明教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和批判。受伦理思潮的流变影响,服饰礼仪在一定范围内开始出现不合名教礼制的反叛和个性化发展。研究魏晋时期的服饰风尚,可以使我们从服饰和伦理两个层面把握传统文化,为当前服饰时尚审美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参考。

  • 标签: 魏晋伦理思潮 服饰礼仪 服饰风尚
  • 简介:众所周知,理学对的讨论,通常从天命之与气质之这两个角度展开,而此论之功常常归于张载与二程。而实际上,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师,其论之说已然触及天命之与气质之的分别,而其善恶之说并非伦理上的判定,而是气质上的多寡,其论以中之为至善,其论修养工夫的最终目的也是使人归于之中。而后世理学家,如闽学的朱熹和湖湘学派的张栻等人,在理解周敦颐论说上产生了分歧,这也从侧面说明其说影响之深远与广泛。

  • 标签: 周敦颐 性之善恶 朱熹 湖湘学派
  • 简介:"左派王学"是王阳明后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王阳明心学能够风靡大江南北,有赖于"左派王学"的传播、推广。"左派王学"进一步推动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张扬了个性。不过,一部分"左派王学"也逐渐突破了阳明心学的藩篱,滋生流弊。本文剖析"左派王学"伦理思想的特色,并揭示其对晚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 标签: “左派王学” 现成良知 狂禅 儒家伦理
  • 简介:道德的可能植根于对“虚无”的克服和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理解。萨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理论指引,在人自身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为道德的可能确定根据,但却留下了陷入相对主义的可能。海德格尔将道德的可能与人自身的生存相联系,试图将思想的道路引向人自身的存在意义,并在语言的本质中展现人的存在意义,并进而为道德的可能确定基础,但却没有指出道德可能的具体实现路径。“自身解释学”为理解道德可能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在“生活叙事统一体”中人赋予“善的生活”以伦理目标意义,在伦理目标的指引下道德的可能以道德规范的形式展现自身的形态。

  • 标签: 虚无 存在 道德 自身
  • 简介:"道治"理论的政治正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体虚无、"道""无为"所昭示的"虚己无为"、"以不治为至治"的治理理念;二是针对世俗"有为"政治所彰显出来的"柔弱"之治、"无知"之治、"少私寡欲"之治、素朴纯真之治和好静无事之治;三是治理目标上的"无不为"境界,核心是百姓"自为"。但"道治"也隐涵着三个基本的悖论:"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道而无以论术"、"蔽于君(无为)而少论民(自为)"。

  • 标签: “道治” “无为” 正当性 悖论
  • 简介:改造自然界不能缺失道德考量,但道德考量又不能仅仅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基本准则,必须另辟蹊径。改造自然界是人的存在方式,其本质是不断超越现有而指向未来,直面人的理想价值追求,因而其道德属性不在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实然,而在于其本身内在蕴含的超越现实的人之为人的应然。承认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道德本质是人存在本质和价值理想追求的呈现及证明,才能真正担保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与生态正当,既避免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负责任,又防止人们对自然界的滥用。

  • 标签: 改造自然界 实践 道德
  • 简介:生态稳定与生物多样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动物权利论、生物平等论等生物多样保护的伦理观,设计了美好的生物权利平等原则,却忽略生物生存规则及其进化的必然,最终陷入"施韦泽困境"而无法实践。建立在生态系统论和大地金字塔理论基础上的现代生态伦理,从权利与义务对等、生物多样与进化性相统一的实践规则中,揭示了生物多样保护的伦理价值,为生物多样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标签: 生态伦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 施韦泽困境
  • 简介:政治的正当,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关于政治正当的解释范式,主要经历了从政治正当的伦理学解释范式、政治正当的社会学解释范式,到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正当解释范式的演化历程.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政治正当解释范式,是现代人类社会安排政治生活秩序的文明趋势与方向,其真正确立的根本标志是宪政制度的建立.因此,所谓现代政治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在现代宪政制度基础上的一整套政治哲学、政治理念、政治文化和制度安排的集成.究政是现代政治正当的制度创制.

  • 标签: 政治 正当性 解释范式 价值与制度相统一 宪政制度
  • 简介:当代伦理道德重构必然涉及传统伦理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开发、运用传统伦理资源,所涉及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传统伦理资源向当代有效转换如何可能?对这一前提问题的求证,既涉及到重新审查传统伦理的视域范围,也涉及到对传统伦理的实质构成内容、本质规定和价值导向的重新确认,更涉及到传统伦理资源向当代转换的原则确立与方法探讨。此三者,构成本文讨论的基本内容,并企图通过这种讨论,为传统伦理资源的当代转换提供认知视域、价值原则和宏观操作方法。

  • 标签: 伦理本位 以理统情 因革—损益原则
  • 简介:道家和佛教的道德评价都有超越狭隘善恶判断的特点.在道家的价值体系中,“道”和“德”上升到存在论高度,不是狭义的“善”,而是超越人的狭隘判断的本体意义上的正面价值.本体论上万物齐一的境界构成道家道德判断的哲学基础.小乘佛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要求更接近世俗伦理,但也是以解脱论为归依.大乘佛教的“是法平等”从境界论上开出价值判断的“不二法门”.道家和佛教在境界论层面超越善恶的分别对待,就是章太炎概括的“平等二字”.“真平等”是对终极真实的体认.复归自然本性、认识本来面目就能把握“道”和“法界”的本体.道家追求回归天真本性,反对雕琢妄为,佛教提倡去除贪执,以了悟宇宙人生的真实本质,均体现了“以真为善”的价值追求.

  • 标签: 道家 佛教 道德评价 真平等 法界
  • 简介:欺诈侦查与刑讯逼供不同,在进行伦理评价时会遇到“善恶难辨”的灰色区域。对欺诈侦查进行伦理评价,应当避免持机械道义论或庸俗功利论为理论工具,而是应结合道义论与功利论的各自优点走一条中庸之路,采用双层伦理评价的方法。对欺诈侦查进行双层伦理分析,可以简化分析逻辑,避免伦理评价的绝对化与庸俗化;也可以更好地认清其“必要之恶”的本质,为适用“非法推定”框架分析法律问题奠定基础。

  • 标签: 欺诈性侦查 道义论 功利论 双层伦理分析
  • 简介:托伦斯神学的目标在于重新建立神学的客观和实在。托伦斯的"神学之科学"的思想源自于他对科学本质的重新认识。在托伦斯看来,神学的客观就如同科学的客观一样,不但表现在其研究方法具有客观,而且表现在其研究对象——上帝——也具有客观。托伦斯认为,神学研究不但要注重理性的作用,还要强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在这其中,"信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托伦斯 神学 科学性 客观性
  • 简介: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由于意识到先验自由的实在不能从一个思辨理性设想的理知世界获取,康德于是先肯定道德律令的存在,再以此出发去设定自由。康德直接肯定道德律的客观有效,认为我们的理性可以直接意识到这一点,具有自明。阿多诺指出,康德这种严格的道德命令,这种简单的绝对应当,绝不是自明的,康德的绝对的应当其实是一种压制,是对复杂的现实条件的归约。阿多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判,是为他设想伦理寻求的第三条道路做铺垫。

  • 标签: 阿多诺 康德 道德律 自明性
  • 简介:当前我国大陆公众的腐败容忍度究竟如何,通过对高校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公职人员为主)的问卷调查发现:一,在校学生与在职人员的腐败容忍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二,人们对政府腐败更不能容忍,其具体的容忍值可划分为三个等级:较低容忍腐败(Y〈3)主要是危害公众安全和官员私生活混乱的腐败;中度容忍腐败(3〈Y〈4)是≯亍立名目收取贿赂和以权谋私的腐败;而较高容忍腐败(Y〉4)主要是集体性腐败和被动型腐败。三,低腐败容忍度并未带来高反腐积极性,人们对腐败的关注度较高,但总体参与度较低,且反腐意愿不受教育程度影响。四,收入水平和利益相关度直接影响人们的腐败容忍度,个人收入越高,腐败容忍度越高;而利益相关度与腐败容忍度呈正相关。

  • 标签: 腐败容忍度 政府腐败容忍等级 反腐意愿 利益相关度
  • 简介:由于存在市场势力和信息不对称,垄断容易导致交易的不平等、不公平,成为滋生不道德行为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快速转型期,垄断企业道德建设缺失的主要表现为经营不诚信、价格不公道、交易不公平、履行社会责不积极。实证研究表明,当道德建设缺失时,消费者对企业的垄断程度感知会降低道德感知水平,形成更为苛刻的道德判断。因此,在消除垄断的不利影响和矫治道德缺失弊害的过程中,一方面垄断企业要加强道德建设和降低垄断感知,另一方面反垄断机构还需要加强市场道德监管。

  • 标签: 垄断企业 道德缺失 矫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