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世伦理兴起,儒家伦理世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积极支持,但这种观点主要出于情感而非理性.世伦理是现代性扩张结果,而现代性所体现是一种西方中心论,所以,产生于中国儒家伦理不可成为西方伦理观念.中国人当前主要任务不是儒家伦理世化,而是如何利用儒家伦理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从而促进中国伦理发展.

  • 标签: 儒家伦理 普世伦理 现代性 普世伦理 西方中心主义
  • 简介:9月21—24日在兰州大学召开,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现象学专业委员主办,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承办,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协办。来自全国各地30名学者,围绕“现象学与中国思想”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与讨论。在提交论文中,有三个主要趋向值得注意:一是关于现象学与中国思想讨论,不似以往那样更多地从海德格尔与道家思想比较研究人手,学者们开始关注现象学与儒家思想关系;二是对现象学内部概念及专名翻译问题,学者们展开了积极对话,青年一辈学者对此作出了新贡献;三是关于胡塞尔研究有了新进展。

  • 标签: 专业委员会 中国现代 哲学学会 现象学 思想主题 外国
  • 简介:郭店楚简《唐虞之道》是现今所见最早、专门论述“禅让”儒家佚文。笔者认为它将“唐虞之道如何可能问题落实到了“爱亲尊贤如何统一”层面,并以“人伦实践——德性修养——生命本质”思路解答了这个问题:对生命本质认识提供了最根本可能性,而德性修养和人伦实践则从动态上实现了这种可能,德性流通最终消解了时命对唐虞之道限制。

  • 标签: 《唐虞之道》 楚简 儒家 佚文 人伦实践 德性修养
  • 简介:<正>“心与性”及其关系,是孔孟学说至宋明理学一个中心议题。搞不清楚这个问题,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思想。讨论儒学“心性之学”,无论对于承继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还是对于建构新时代精神文明,都是必要。“心性之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式(传统)的人性论,是内圣之学,是政治观的人性论基础。中国传统“心性”论与西方人性学说,在基本上是一致,都把“性”分为“善”与“恶”,即不是“性善论”,便是“性恶论”。性善论与性恶论,各自代表是孟子与荀子。他们起点和途径虽异,但归宿是相同。孟子承孔子心仁论,不仁者,就是现代语言所谓“没良心”。性善论在道德层面上,持性善,心性合一。荀子也讲心,但与孔孟不同,不是心性合一论,而是二元论。一般地说,荀子将心视为性高一层次,对性具有主管职能。那么,性是什么,又何谓“性恶”呢?他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性恶论 荀子 精神文明 人性论基础 孔孟学说
  • 简介:本文从楚简《周易》有限卦爻辞资料,配合既有的《易》学文献,分别推论经文和传文中《彖》、《象》二传写定过程。其形成为今本固定面貌,可能是经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易》家之手所修订改造完成。而就于今所见文本而言,楚简本年代最早,又可据以参证检讨经文解读,以至判定其前出土帛本文字是非得失。全文析分为四项,各举出若干例证以为说明。透过这些例证,不只可以更清楚了解今本《周易》形成过程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典籍编制性质和情况。

  • 标签: 楚竹书《周易》 帛书《周易》 今本《周易》 《彖传》 《象传》
  • 简介:当孔德创立作为崭新学问社会学时,其中包含着当时欧洲历史经验以及对新社会理想和展望。东方社会具有不同于西方社会历史和文化特点,尤其是资本主义和民主主义所导致许多问题意味着东方社会再也不能把西方思想当成普遍价值予以接收。因而需要一种反映东方社会历史经验,文化特点和社会理想社会学,“儒家社会学”就是根据儒家世界观和社会思想而提出,本文系统地考察了儒家理性,儒家思维方式和儒家社会学方法论及其意义,本文认为儒家社会学将拓展西方传统社会学理论视野,将对东方社会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儒家社会学 儒家理性 儒家思维方式 儒家方法论 认识论 孔德
  • 简介:推恩说是孟子实现其"仁政"理想主要措施,它与孟子"爱有等差"思想并不矛盾。推恩说具有可能性是因为孟子将血缘情感赋予自然、本能含义,同时强调这种血缘情感又具有高于自然理性自觉。孟子以"孝"为"仁"起点,实质是强调"仁"以人自然性为起点,这使孟子"仁"学具有高扬人自觉性和能动性内容;同时孟子并不局限于自然因素,他所强调只是仁义礼智社会道德需要奠基在人自然而真实情感之上,否则会导致虚伪道德、导致对人性扭曲。"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仁"自然性起点并不意味着对理性自觉否定。

  • 标签: 孟子 推恩 血缘情感
  • 简介:道德中心问题是善.在儒家文化体系里,善、仁与圣都具有这一含义.善何以可能这一道德哲学问题,在儒家思想体系里,也就演变为仁、圣何以可能问题.仁本义是爱亲人,因此,爱亲人孝自然成为儒家思想基础.而将仁爱上升为博爱众生,则为圣.因此,圣不仅是道德理想,同样也是政治理念.仁与圣实现,在孔子那里,依靠忠恕,推己及人;在孟子那里,则为推恩.以自我情感为基础发生情感转移,休谟称之为同情.因此,聚合理念与生理因素同情是孔、孟善何以可能基础.同时,这也揭示了道德发生机制.

  • 标签: 儒家 同情
  • 简介:如果说肇始自一个世纪以前那场声势浩大现象学运动”已经风光不再的话,那么这与其说是一个时代或原理之终结标志,不如说是作为一种“方法”或让·瓦尔所说现象学风格”哲学遗产的确立。作为一种追求纯粹原初性和确定性基础思想努力,它早已悄悄地以各种不同、乃至矛盾要素和方式构成或激发了20世纪哲学主要内涵(无论是现象,还是“反”现象)。

  • 标签: 现象学运动 马克思主义 激进化 对话 20世纪 确定性
  • 简介:以“应该语言来表达具有规范性实践规则,并以此去引导行动,这是现代实践哲学一个基础性思想。通常认为,在两个关键指标上,道德意义上应该”不同于其他意义上应该”概念。这两个指标,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表征规范特征,另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蕴含规范力量。

  • 标签: 道德原则 绝对律令 “应该” 逃避 神话 实践哲学
  • 简介:司马迁所述孔子"删诗"说很可能出自《鲁诗》。《史记》多采《鲁诗》说;《孔子世家》先述孔子"删诗"说,紧接着述《鲁诗》"四始"之义;《孔子世家》述孔子"删诗"说前后矛盾,都显示出孔子"删诗"说与《鲁诗》间关联。据魏源说法,也有学者认为孔子"删诗"说源于《鲁诗》。司马迁不仅认为孔子"删诗",而且认为《诗经》篇次也是孔子安排,《毛诗》则认为是国史安排,但《鲁诗》、《毛诗》篇第绝大多数相同。由《仪礼》、《左传》、《国语》记载典礼用乐看,《诗经》篇次不是孔子排定。汉儒说孔子安排了《诗经》篇次,是为了便于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方面阐释。同样,说孔子"删诗",也是为了增加《诗经》神圣性。在《诗》经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其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联系,另一方面是把其与圣人联系起来。所以,到了汉代,儒生就认为《诗经》是孔子编选,诗篇、诗次都包含着孔子关于治国理家微言大义。

  • 标签: 《诗经》 删订 来源 产生背景
  • 简介:<正>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下引《论语》只注篇名)一语,因不同句读而有不同解释,成为古今一大疑案。概括起来,对这句话句读和理解,主要有四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与“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史记·滑稽列传》所载西门豹之言,《商君列传》作“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意思大致相同(杨伯峻:《论语译注》)。具体解释为:对于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顺从,却

  • 标签: 孔子 论语 误读 句读 解释 杨伯峻
  • 简介:人们可以用不同概念来描述现代社会基本特征,风险社会即是其中之一。事实上,更深刻描述现代社会存在基础并揭示风险之来源概念应该是技术社会。奠基于科学技术并被资本与市场所驱动现代化进程,已经将人类文明建构成技术文明,并带来了福利巨大提升。

  • 标签: 风险社会 道德困境 认知局限 伦理 现代社会 现代化进程
  • 简介:在现代中国思想中,“哲学”及植根于它整个学科体系以一种几乎无远不届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体会与解释。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作出素朴与简单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整个框架与境阈,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做法。在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将“哲学”问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哲学思潮不断历史流变中,找到那个通常据以判决中国思想哲学观,并将之变成追问对象。牟宗三直接依据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重新解释中国古典思想努力不可谓成功。所谓哲学之第一开端是在存在一本体问题引导下建立先于生、同于生体系。

  • 标签: 哲学思潮 中国思想 可能性 传统思想 中国古典思想 学科体系
  • 简介:唯识论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问题是:因明所立现量和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起性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可靠性,比量以记忆功能和记忆中知识为基础之一,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一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可靠性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认识上是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一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 标签: 唯识论 量论 现量 比量 似现量
  • 简介:周敦颐《太极图说》为理学史上重要论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思想,最先为道学理论形态建立初步宇宙论架构。但《太极图说》对"无极"、"太极"含义及关系问题论说甚为简约,使得后来理学家对其作创造性诠释成为可能。陈作为元代福建朱子门人后学,对《太极图》理解承袭朱子之说,但也有发朱子未发之论:一是对"阴阳圈"中小圈、"五行圈"下小圈解说;二是对"男女圈"意蕴发明,阐发了"太极"与"二气"、"五行"、"万物"不杂不离且为之主宰关系。这在理学史上具有独特意义。

  • 标签: 陈普 《太极图》 阴阳圈 五行圈 男女圈 小圈
  • 简介:面对各地对《韶》乐争宗,本文考证了《韶》乐由来及其故乡,明确指出,《韶》乐源自帝喾之《九招》和帝尧之《大章》,齐国是其真正故乡,湖南、广东之说纯系传说。

  • 标签: 韶乐 争宗 齐国
  • 简介:以宗教和哲学为基础建构起来宗教哲学涉及到以什么方式和立场看待两者关系问题。方式和立场不同导致了宗教哲学学术意义和问题选择差异。西方基督宗教和哲学在同一社会背景中长期存在使得两者之间呈现出了复杂历史关系。一方面,西方哲学对基督宗教现象和问题分析与批判,以及基督宗教运用哲学对其自身概念和内容阐释与论证,为西方宗教哲学建构提供了理论上可能;另一方面,长期单纯地对基督宗教问题关注,也使这一哲学在客观性上和广泛性上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 标签: 西方宗教哲学 学术意义 可能性 基督宗教 两者关系 历史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