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加西华·格林(JoshuaGreene)认为,人们通常作出符合道义论道德判断大多是情绪驱动产物,而符合后果论道德判断则多是理性推理结果。格林关于道德判断认知神经科学实验表明,当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人脑情绪系统和认知推理系统都有可能参与。前者易于被“贴近切身”情境所激活,其反应更为直接和快速,而后者则涉及一系列高级认知推理和控制过程,有助于作出符合后果论(功利主义)道德判断。格林认为,这种情况对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理性主义道义论哲学构成了严重挑战。

  • 标签: 认知科学 科学实验 哲学构成 道义论 道德判断 推理系统
  • 简介:3月25~27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动物福利伦理专业委员会和英国内政部共同主办,北京实验动物行业协会承办,英国全球合作基金项目资助。论坛以“提升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管理规范和科技水平”为宗旨,从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管理法规技术标准、人员培训和技术资质认定、善待实验动物、动物保护和3R理念实践等相关国际合作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探讨。

  • 标签: 实验动物 福利伦理 国际论坛 技术标准 专业委员会 行业协会
  • 简介:援类而推方法中国先秦时代特有的并广泛使用一种思维方法。对于这种推类方法,古代先贤只给出了一系列语义说明,没有而且不可能给出一个形式语言语形说明。如借助现象对事物状态和功能及其所具有的规律进行描述科学认识方法,我们今天可以尝试着给它构造一个推理模式,并通过分析它思维进程、根据、推导原则及违反原则错误,展现它特点、能够成立有效及世代相传普遍适用,并进而了解其背后逻辑原则、文化传统、人文精神,从逻辑文化角度增强我们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感受,并在全球化浪潮中,在越来越广泛文化交流沟通中,促进对传统思维方式辩证扬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思维方式沟通。

  • 标签: 有效性问题 先秦时代 构造 推类 文化传统 科学认识方法
  • 简介:《孟子》论,唯“天下之言,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章最为难解。考该章“、故、则、利、凿、致”六字尤其三见之“故”字及孟子论证理路或修辞,可知该章崇本之意并扬性善、顺说。“故”字初义从“欠、古”二符出,有人为、过去两基本义,后义又衍生出原本、本初义。“则故”之则、故二字各“惟尧则之”、“夷子二本故”之则、故用法同,“本、故”字义同而联构“本故”一词又义同《荀子》“皆失丧其”之“故”。刘宝楠以“”解“故”,杨惊以“本性”释“故”,又以“本”释“故”,此用法亦见《中论》“丧其故”及《庄子》“始乎故,长乎”等。孟子持性善论,其“天下之言”章强调就本性而言:言本性则当利本性,就人言之则当顺人之善性而为,“则故—求其故”并称即皆求其原、效其本;“则故一求其故”而循本顺则若治水之“行其所无事”.反之则是穿凿.

  • 标签: 《孟子》 性故则
  • 简介:近又重读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所著那篇著名《说儒》,对其中两个问题更感兴趣,即《说儒》中第二个问题:论儒殷民族教士;第六个问题:论老子正宗儒,并且个殷商派老儒。胡适当时发表这些观点时,由于与其有关考古文物资料尚

  • 标签: 老子 儒家思想 道家文化 宋国
  • 简介:<正>《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诗(指《诗经》,下同)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诗可以兴”“兴于诗”“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诗可以兴”“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诗”一句“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言修身当先学诗。”现代学者对“兴”解释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诗可以兴”“兴”义,采取朱熹

  • 标签: 孔子 朱熹 论语 社会作用 道德修养 政教
  • 简介: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史研究,先秦时期由于出土文献较多,已备受关注;宋明时期,海外名家用力甚深,要在理论上再予推进似亦很不容易。但是汉唐思想,特别汉唐儒学,虽亦不乏研究成果,却总还令人觉得并不满意。

  • 标签: 评价问题 汉唐 儒学 宇宙论 哲学思想史 中国古典
  • 简介:本文以《易传》中“以……”句为例,探讨句式分析对解读古籍能起作用。此一句式不见于《周易》经文,只出现在传中,个多义结构,可作原因句、目的句或凭借名词组,可以是含有“以”字介词组之状中结构。历代注疏及现代译本除了前述多种解读,还有将之解读为结果句、并列句、顺承句或受修饰句。本文特从句法角度指出此句式作结果旬并非常态用法,如此解读需十分慎重,而后三种解读则不妥当。通过本文讨论可看出句式分析能排除一些不合句法之解读,合理解读缩小到一定范围。

  • 标签: 易传 “以……也”句 判断句 虚词 古籍解读
  • 简介:《易传》道家哲学有共同文化母体,其易本体曾经也是混沌,可以从象精两方面去认识,但二者旨趣迥异,道家讲复返,《易传》讲解析。《易传》在建构其哲学过程中,确曾运用了道家一些概念,如大恒、得一,但最终这些概念都被放弃,原因在于这些概念不能满足易哲学重解析内在需求,容易与道家哲学混淆。《易传》学派属性仍当以传统儒家说为优,只是其成立有一个过程。

  • 标签: 《易传》 学派归属 儒家 道家 易本体
  • 简介:中国古代人思维呈现着一种生态化特点,它体验且合理性地表征了生态——生命存在本真状态,诗意化地悟解着人生态化生存内在机理。她在以“一”为始,以“无”为本“大道”之境中,实存“有”消遁在本真存在“无”中,从而去“活化”性地探求天地自然存在之本,梳理人生命存在之根,去透析“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生态节奏韵律无穷意味,同时还力在打造一种内蕴精神生态平衡节律“生态人”。本文所分析太极、“无”、“化”,、“心“和“游”思维范式就明显呈现着这种生态体验特点。

  • 标签: 哲性思维 生态体验性 “大道”之境 生生 自然无为
  • 简介:传统上人们对孔子人性思想论述往往从善恶角度立说。其实,孔子并没有明言人性善还是恶,而是认为人性应当是“仁”,应该朝着“仁”方向去塑造。与其说孔子的人性论性善论,毋宁说是具有引人向善意义的人性观。孔子提倡用“诗”、“礼”、“乐”涵养和塑造人性,以实现自然人性向道德人性转化。

  • 标签: 孔子 人性
  • 简介:“人生而静,天之”,《乐记》这一人论对宋明理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因着宋明理学影响之深之大,它真实内容和意义却被长期遮蔽。以超越善恶动静论人性,既克服了孟子以降内省或内原式道德成长路径虚玄,而转向内得真实确定礼乐而建立起德性成长客观之途;从起点上摆脱了《荀子》人性之恶带来理论逻辑困境,使人在礼乐陶治和对天理追求中,德性成长成为可能。这一人为在“清静澄明”中知识德性成长,相得益彰,分任殊途,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这就跳出了宋明及至现代新儒学心性论中“尊德性”“道问学”纠缠,知识从后世一直被德性捆绑束缚中解放自由出来。

  • 标签: 《乐记》 人性论 清静澄明 礼乐 突破
  • 简介:“艰”有“难治”“治难”两个基本意义范畴。“治难”意义范畴,后造“垦”字分担,造“垦”之前,“艰”字兼之。“垦”字分担了“艰”字“治难”之义后,“艰”字便只有“难治”之义,沿用至今。《周易》本经六个“艰”字皆可训“垦”,耕垦,开辟,拓荒之义,意即不畏艰难,知难而进,多用其力,掘进不辍。“艰”“垦”,字为古今,语同一源。训“艰”为“垦”,乃“艰”字本有之义,无须假借为说。《噬嗑》、《大畜》、《明夷》卦爻辞“利艰贞”体现了圣人“开拓进取,因时而变”的人生智慧;《泰》九三之“艰贞,无咎”、《大有》初九之“艰则无咎”、《大壮》上六之“艰则吉”诠释了圣人“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的人生追求。

  • 标签: 辞系于象 观象玩辞 开拓进取 因时而变 知难而进
  • 简介:唯识论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问题:因明所立现量和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起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可靠,比量以记忆功能和记忆中知识为基础之一,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认识。此外,过去知识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一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可靠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佛现量,在对现象认识上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一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 标签: 唯识论 量论 现量 比量 似现量
  • 简介:《周易》中国文化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政治智慧、治国方略和人生体验,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顺天应人、居安思危、趋时尚中、贵易尚简、尚贤养贤、求同存异、节以制度、无为而治等八个方面作了阐述,以为《周易》所提出许多治国方略、理政经验、治理原则,对于我们提升治理能力,都有十分重要启示。

  • 标签: 《周易》 政治智慧 治理能力
  • 简介:儒学在从先秦至20世纪发展中,形成了人生儒学、社会儒学、政治儒学、形上儒学、考据儒学、文化儒学等不同生存形态。儒学在未来生存形态,在于根据儒学特质和中国人生活世界变化,重建人生儒学,进一步发展文化儒学和形上儒学,做好社会儒学、政治儒学资源转化。

  • 标签: 儒学思想 人生哲学 考据学 形而上学 社会学
  • 简介:作为一种对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吸收能力企业创新密切相关,该领域成为学者关注热点。本文对吸收能力概念发展、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作用、机制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述评,并指出后续研究方向。

  • 标签: 吸收能力 创新 知识
  • 简介:历史研究巨大挑战作为一门专业领域历史研究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讨论中,这种讨论以既使它感到满足又使它感到不适方式,来处理历史根源、作用以及原则.满足之处在于历史学在人文领域内获得了新注意:在这里一个支配问题记忆在文化中作用.

  • 标签: 交叉点历史 历史研究 历史秩序
  • 简介:郭店竹简最早从心性论上探讨道德生活何以可能问题,《中庸》和孟子循此路向,道德需求上推到超越形上之天,为道德生活确立了最高理据,解决了道德终极根源问题,建立了儒家道德形上学。郭店竹简最早把刑法礼乐并列为教化民众手段和内容,开始了对传统儒家政治主张重大变革,并在道德评价层面上肯定了人自然本性合理性,这些都被荀子所承袭,并最终形成了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礼法互补治国模式理论

  • 标签: 郭店竹简 心性论 道德形上学 自然人性论 礼法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