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4 个结果
  • 简介:人权侵犯涉及人权不实现人类行动者与这种不实现之间特定、主动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可能是互动;但当行动者联合设计施加些制度安排,以此造成人权可预见可避免不实现时,这种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制度。现有证据表明:、大约世界人口,其基本社会经济人权尚未得到实现;二、较穷半的人类正在遭受全球家庭收入份额迅速下降(目前份额低于3%),就其原因而言,超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承担重要责任。因此,有充分理由可以说,像我样的人--有影响力国家富裕公民--联合起来大规模侵犯了全球穷人的人权。我们多数人觉得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但这并不能抹杀这个结论,因为他们既没有调查人权不实现制度原因,也没有研究相关制度改革可能

  • 标签: 经济不平等(或经济两极分化) 人权短缺 人权的侵犯 制度性分析 消极义务和积极义务 超国家的制度体系
  • 简介:输入模块计算功能作为范围特异性封装基本前提,支撑了整个心理模块理论,它与中枢系统计算差异,以及语义加载过程中渗透问题是理论焦点问题。通过心理模块理论中输入模块与中枢系统计算机制比较梳理,尝试心理模块理论中两次计算观点中存在问题进行揭示并指出可能解决路径。

  • 标签: 模块 输入模块 中枢系统 表征 计算
  • 简介:“先验-偶然知识”是克里普克研究指称理论时做出引人注目的认识论断言.“标准米”“海王星”与“朱利叶斯”是与三大指称理论密切相关经典案例.断言与案例合法性问题共同构成当代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热点与难点.指称与指称对象区分是新颖方法论,借助它不仅可以澄清三大经典案例合法论争中混淆与错解,而且可以为先验-偶然知识何以可能提供研究视角.

  • 标签: 指称固定 先验 从物-知识 指称 指称对象 偶然
  • 简介:根据种实践规则观,功利原则不能用于辩护特定制度之下具体行动。功利原则直接应用于制度本身,提供了种看起来更为合理功利主义版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免于批判考察。制度功利主义有两幅面孔,种是制度选择决策程序,另种是评价制度是否正义标准。相应,它有两种证明方式,分别是诉诸个人理性选择类比诉诸道德平等论证。通过梳理罗尔斯和金里卡等人讨论,可以看出这两种证明都存在问题。

  • 标签: 制度功利主义 决策方式 正义标准
  • 简介:在当代英美道德哲学领域,"友谊"是各大流派哲学家都关注问题。当代学界普遍认同真正友谊是以对方自身为目的,因对方自身之故爱对方。既然友谊本质是利他,人为何要在他人而非自己身上投入呢?这问题在当代英美哲学界被表达为友谊"正当"问题。当代主流学界试图以"价值"回应该问题,但是却陷入无法自圆其说悖论当中,价值论根本问题在于其哲学预设本身。以托马斯·阿奎那友谊理论为依据,托马斯主义以友谊活动本身道德性为友谊正名,在理论实践两方面比"价值论"更有说服力。由此,在当下重温阿奎那友谊理论,当代学界探讨友谊"正当"具有不容忽视意义。

  • 标签: 友谊 正当性 价值论 阿奎那 托马斯主义
  • 简介:2012年是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诞辰90周年及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结构》出版50周年。在这年里,为了表达这位20世纪最伟大科学哲学家敬意,全世界范围内科学哲学家以不同形式组织了系列纪念库恩学术活动。虽然,《科学革命结构》主旨是要对科学发展过程给予说明,但是,“范式”作为库恩理论代名词,已经历史学、哲学、文学乃至其他社会科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伴随着库恩影响逐步扩大,库恩批评也纷至沓来:例如,“范式”概念用法含混不清、范式理论是种相对主义、库恩否认科学真理存在……那么,究竟是范式理论本身存在缺陷,还是世人库恩思想存在偏见?

  • 标签: 库恩理论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哲学家 专访 教授 “范式”
  • 简介:借助索萨(Sosa)关于信念实施模型,我们提供了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模型。提供模型过程中,当代认识论文献对法律,尤其是对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相关是值得关注审判取决于证据合适处理,还是实体判决如何构成,二者是不同。分别由法官陪审团做出适切判决之不同也需要讨论。

  • 标签: 法律 认识论 优异判断
  • 简介:世界若欲顺利迈向未来。我们需要有提升到更高境界的人性。这并不是过去人们所认为“成年”而已。笔者先前曾就中美教育所共同面对挑战与些华人学者进行过交谈:那就是现代并不能培育出成熟心性。④因为教育改革对于全球未来发展极为重要,笔者本篇论文中,试图在那些交流基础上进步探讨美中未来教育改革对话方向。笔者提出三项基本主张,然后据此提供建议以为响应。

  • 标签: 博雅教育 对话 中美 心性 成熟 培养
  • 简介:《词语对象》(WordandObject)2是蒯因最重要著作。这本书写作时间比他其他著作都要长。从1951年当罗曼·雅各布森(RomanJacobson)"为在他指导下套丛书所定制并且由于秘书帮助让我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时"3开始写作。九年后这本书完成。考虑蒯因工作习惯,这本书所花时间异常长。他通常抱以极大热情,每周工作一百小时。

  • 标签: 蒯因 工作习惯 写作时间 JACOBSON 命题态度 ROMAN
  • 简介:2012年9月18日,"第三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邀请了挪威卑尔根大学著名哲学家奎纳尔·希尔贝克(GunnarSkirbekk)教授做题为《多元现代斯堪的纳维亚经验故事》演讲。

  • 标签: 斯堪的纳维亚 多元现代性 哲学分析 讲堂 故事 经验
  • 简介:计算论者以人工智能系统模拟科学发现作为反对强纲领经验实例.引起了场围绕科学发现是否完全由社会因素因果决定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是众多SSK批评之,但它发生视角不同以往,它关注科学发现这个主题。争论中出现社会学主义科学发现观心智主义科学发现观分歧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内部社会情境外部社会情境区分开来。AI系统重新发现证明了区分两种社会因素而不是模糊两种社会情境合理性,示例了哲学史上某些长期有争议问题些结果以及社会学限度。

  • 标签: 科学发现 强纲领 人工智能
  • 简介:瓦雷拉"神经现象学"是应对意识"难问题"中最为系统且最具影响研究方案之。他思想是在当代意识自然查尔默斯提出意识"难问题"影响下提出来。这思想提出有其涉身动力学科学基础"中道认识论"哲学基础。它以意识体验不可还原性为出发点,把胡塞尔现象学认知科学统起来,采取了意识人称数据第三人称数据之间互惠关联和约束方法论来解决意识"难问题"。瓦雷拉思想具有积极理论意义,也存在着现有的问题。

  • 标签: 弗朗西斯科·瓦雷拉 意识经验 意识难题 神经现象学 方法论
  • 简介:东西文化思想语境之下,非常自觉抵制形而上学胡适,由于以"自然"为宇宙万物存在及其何以如此最后根据,他实际上又建立了种形而上学──即"自然主义"宇宙观世界观,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罢了。同样,胡适以"自然"为中心来构建他科学认知理性(解释自然现象)技术实践理性(改造利用自然),以人自然"为中心来建立伦理道德价值。这些又构成了胡适科学技术上自然主义伦理上自然主义。

  • 标签: 胡适 自然主义 科学 技术 伦理
  • 简介:实在自然界是统自然界,自然观遵守确定性因果律;反映该自然科学理论,必须是从简单原理出发,以确凿逻辑建立起赋予美感理论。要从简单而最基础原理出发,演绎出普遍般性理论,再将其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通过实验进行检证;理论必须建立物理实在基础上。

  • 标签: 统一的自然观 客观的建构主义 科学的审美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科学。以对“现实的人”科学规定为出发点,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并区别于其他关于人学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因为他是生物实体,而在于他是社会实体,亦即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学特别强调人社会本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诞生发展,是具体,历史,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是能动受动,它包括“有生命个人存在”,“现实的人物质生活条件”“现实的人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实现-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实世界切变化基础。正是在这基础上,才能更好说明人、自然、社会及其统,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科学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人学 “现实的人” 社会 物质生产 存在物
  • 简介:1847年,当马克思与普鲁东争论时候,提出了著名命题;他那时候当然不会想到,110年以后出生位中国哲学家,会以自己亲身经历,证明他这个命题。马克思说:"从根本上说,搬运夫哲学家之间差别要比家犬猎犬之间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鸿沟是分工掘成。"作为杨国荣同学同事,我,还有从美国赶来与会黄勇兄,有幸见证了杨国更多还原

  • 标签: 哲学分析 杨国荣 普鲁东 黄勇 思想创造 金岳霖
  • 简介:应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董春雨教授邀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保罗·汉弗莱斯(PaulHumphreys)于2017年9月5日至9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参加“短期引智项目”之“复杂与突现”国际工作坊暨当代科学哲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活动。保罗·汉弗莱斯教授是国际知名科学哲学家,曾任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国际部主任、弗吉尼亚大学哲学系主任等职,兼任国际著名杂志Synthese、PhilosophyofScience、AmericanPhilosophicalQuarterly等编委,近年来尤以有关突现认识论、计算机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闻名于欧美哲学界。汉弗莱斯教授此次北京师范大学之行主要参加了两项学术活动:第项是针对突现问题最新进展(包括随附等概念理解)计算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概念及其方法等主题开展系列学术讲座。

  • 标签: 弗莱 学术报告 保罗 计算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 首发式
  • 简介:学术界阐释老子自然观念时出现了同义反复循环定义等逻辑问题.这源于自然意蕴缺乏深入批判反思.只是把自然当作形容词或抽象名词去分析。《道德经》中自然发展变化概念,自然起点归宿都是人及其社会.因此自然富含人文概念。主要体现在:自然在其历史起点上是人类早期文明所形成无为生活状态描绘,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来“道”,成为万物本源以及万物按照无为原则生存与运行规律。如果把“道”作为真理的话,自然则是指引“道”生成、运行、发展绝对真理。作为绝对真理自然在其外化现“象”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伦理阶段,它保持着素朴本体世界真理本性.指引着价值世界生活世界运行,使人类社会成为共同体;自然在教化阶段.本体世界“道”异化为“德”与“不德”,失去了最高指引功能,导致价值世界失去规范生活世界失去秩序;自然道德阶段,本体世界回复其至善指引作用、引导价值世界生活世界向“玄德”乃至向自然之道回归、最终这“道”、“德”与自然和谐。

  • 标签: 自然 现“象”
  • 简介:恩格斯《自然辩证法》"SieistseineunbewuβteundunbedingteVoraussetzung."句中"unbewuβt"中央编译局编译译本中先后有三种中文译法:"不自觉"、"本能""不以意识为转移"。如果选取"不以意识为转移"译法则可能产生哲学与科学关系"历时"看法,即科学解决了哲学提出却未能解决问题,从而使哲学终结;如果选取"不自觉"译法则可能产生哲学与科学关系"共时"看法,即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思维维度而相互依存,从而使哲学踏上新道路。不同译本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理解,读者也有权利依据其理解而构成不同哲学问题。这是探讨"unbewuβt"自然辩证法》中中文翻译及其所引发哲学问题真实意义。

  • 标签: 《自然辩证法》 unbewuβt 不自觉的 不以意识为转移的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