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运用博弈论(Gametheory)方法,探索退田还湖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之间尤其是移民安置中的的博弈关系。研究表明:退田还湖的实施以及移民安置工作必须兼顾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农民的利益,必须从经济理性人的角度寻找博弈各方的行动动机,并以此为依据制订政策。单凭地方政府的力量不能完成退田还湖工程,中央政府的介入是必要的,并且要起主导作用;但单独依靠中央投入不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中央或上级政府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生态防洪效益与基层政府和农民的切身经济利益,重点放在改变地方经济状况上,通过各种长期稳定的优惠政策提高基层政府主动接纳移民的积极性,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该工程。
简介:分析了对盐城滨海湿地影响较大的一些地方政策,发现这些政策对盐城滨海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诸多不利,主要表现在:湿地开发利用政策偏重经济发展,轻视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围垦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依据,导致盲目、超强度围垦;沿海产业政策不合理,致使湿地环境污染;湿地政策的执行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完善湿地相关政策体系,确立可持续发展作为盐城滨海湿地政策的指导思想,选择全面保护的湿地政策目标;制定综合性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政策体系,例如,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投入政策机制、湿地资源生态补偿政策机制,完善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技术政策、产业政策等;完善湿地政策执行的管理体制,加强湿地政策的法律化。
简介:湿地环境政策是与湿地保护有关的环境公共政策的简称.考虑了湿地环境政策的两类不可逆性,一是旨在降低湿地破坏的环境政策对社会施加了沉没成本(suckcost);二是湿地环境的破坏可能部分或完全不可逆.将Pindyck构建的不确定条件下环境政策实施时机模型,结合湿地系统特点,经修正后引入到湿地环境政策分析中,并以红树林湿地环境政策为例,探讨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湿地环境政策设计和政策实施时机的影响,求出了湿地环境政策被采用时的临界点.结果表明,考虑了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的湿地环境政策,可避免传统湿地环境政策的缺陷和局限,保障其有效实施和运行,因而对近年来国家或地区层面湿地环境政策的制订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简介: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对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从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角度探讨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公共管理模式。研究结果为:福建省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边缘层,核心层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当地社区和企业,其对该自然保护区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为高影响力和低利益,关注生态价值;非政府组织是低影响力和低利益,关注社会价值;当地社区具有高影响力和高利益,关注经济价值;当地企业为低影响力和高利益,关注经济价值。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选择政府主导的管理型、政府指导下的非政府组织管理型、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共同管理型、政府指导下的企业管理型等公共管理模式。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土地整理必然从增加耕地面积的单目标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目标方向发展。因此,科学分析土地整理潜力是目前边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科学编制土地整理专项规划及进行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需要。从内涵上讲,土地整理潜力是相对于一定土地整理标准而言的潜力,是经济、生态条件约束下的潜力,其实质是土地利用潜力。从来源上分析,耕地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农村道路、排酒沟渠的整治与完善、田块的合并与规整、限制因素的改造与消除、农田防护林网的修建与完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来源于居民宅基地用地量的降低、建筑容积率的提高、闲散土地的再利用、自然村向中心村的合并以及村内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配套完善。
简介:利用穆棱河2010~2014年的水质指标数据,选择水体的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含量、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氟化物含量、砷含量、石油类含量和pH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穆棱河水体质量。结果表明,穆棱河上游的水质总体好于中、下游,其水质基本属于Ⅱ~Ⅲ类水;中、下游的水质指标变化较小,但水质较差,基本属于IV类水。穆棱河水质季节变化较大,春季的水质优于夏季和秋季;在夏季,水质恶化明显,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增加。2010~2014年期间,在各监测站水质指标中,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是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
简介:通过分析闪电定位所取得的2007-2009年的浙江省地闪资料,初步研究其地闪特征.地闪中绝大多数是负闪,其平均强度为33.2kA,地闪出现最多的强度范围是20-40kA.地闪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总体呈单峰形式,总地闪频次峰值和负闪频次峰值出现时段都在14:00-16:00,而正闪频次落后于总地闪和负闪峰值2—4小时,23:00至次日11:00平均地闪频次每小时20次以下.地闪的月变化也呈单峰型分布,其中1月份、12月份地闪极其稀少,主要集中在6—8月份,以8月份为最多,正闪和负闪的各月变化与地闪总数的各月变化一致.全省地闪密度集中区位于山脉的夏季风的迎风坡一侧.全省的地闪密度分布和同期雷暴日分布不一致,表明在评价雷电活动中仅用雷暴日有一定的局限性.
简介:利用陕甘宁地区22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的冬季日气温资料,分析该地区的冬季气温变化,并依据中国国家标准《暖冬等级》,分析陕甘宁地区暖冬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年陕甘宁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升幅为0.451℃/10a,1980年后冬季气温增加更加明显。区域暖冬指数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线性趋势为10%/10a,各站点的暖冬发生频率在22%-33%之间。陕甘宁地区区域性暖冬事件发生共16次(年),其中区域强暖冬事件共5次(年),暖冬强度最大、范围最广,暖冬现象存在2a、4a短时间以及9a、15a长时间振荡周期。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表明,在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500hpa位势高度场偏高,东亚大槽减弱,冷空气活动减弱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可能是造成陕甘宁地区暖冬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简介:城市化进程使植被和水体等生态资源用地日渐缩小和破碎。遥感技术由于具有宏观、快速、准确认知对象的优势在城市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选择EIBI建筑指数提取城市建筑用地扩展信息,并运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龙岩市生态质量变化进行遥感评估。结果表明:1)增强的指数型建筑指数(EIBI)可有效抑制裸土信息,增强建筑用地信息,使用EIBI提取建筑用地的精度可达90%以上;2)2002-2014年为龙岩市快速发展期,建成区面积增幅达50%;生态退化面积大大超过生态改善面积;整体生态指数均值自0.684降至0.636,降幅达7.02%,建成区生态指数均值自0.370降至0.351;3)造成龙岩市生态质量退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城市建筑用地扩展,二是采矿工程建设和地表开挖工程建设。
简介: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已发表的文献中具有凋落物分解常数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综合分析中国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凋落物类型对凋落物分解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凋落叶氮含量与分解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同一样地的研究中,混合分解的凋落叶分解常数极显著高于单独分解的(P〈0.01).叶习性对凋落叶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在中国的温带地区则有显著影响(P〈0.05).在全国尺度上树种组成对凋落物分解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凋落叶分解速率与经度、年均温和降水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纬度和海拔成极显著负相关(P〈0.01).凋落叶分解速率的Q10值为1.768.网袋孔径与土壤类型对凋落叶分解速率亦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