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用上海天文台研制的八通道GPS定时接收机PTS-1[1],进行了不同的测量数据处理方法比较。采用测量平均法和测量拟合法的结果表明,定时精度和测频精度比单点测量法提高2~3倍,达到30ns和3×10-13/d。这种低代价的轻便接收机能获得更好的效益,对许多用户是有实用价值的。
简介:本文利用PSMSL(平均海平面服务局)提供的太平洋和中国沿海的海平面资料,分析了太平洋各纬度带以及中国沿海的海平面变化规律。主要结果有:在太平洋的中纬度区(20°S-40°S,20°N-40°N),北太平洋的平面上升速率比南太平洋的快,其中,东北太平洋(20°N-40°N,180°E-80°W)自1960年以来的海平面上升速率已达2.3mm/yr;在赤道区(10°S-10°N),西太平洋的上升速率接近2mm/yr,高于东太平洋的上升速率;在高纬度区(40°S-70°S,40°N-70°N),西北和西南太平洋的平面都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速率分别为1.5mm/yr和2.5mm/yr,这证实了南极洲冰盖的消融对平面变化的影响要比格陵兰岛的强烈;对中国沿海十二个验潮站海现磁资料的分析表明,自1960年以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正以约2.0mm/yr的速率上升,上海附近的东海海域上升速率近达3.0mm/yr。
简介:根据2.25年内(从1985年10月到1987年12月)的原子时数据。本文对综合原子时(JATC)和各国原子时的长期频率稳定度进行了比较,在取样时间为60天和100天时,TA(JATC)的频率稳定度分别为4.0×10^-14和4.4×10^-14,UTC(JATC)的频率稳定度分别为7.5×10^-14和8.0×10^-14。另外,本文对综合原子时的频率准确度者了估计,TA(JATC)和UTC(JATC)的结果分别为2×10^-13(3σ)和3×10^-13(3σ)。在这段时间内,实行UTC(JATC)与国际UTC同步在±2.5微秒内,这些结果表明,综合原子时的水平进入了先进行列中。
简介:本文利用天文观测的日长变化时间序列和我国地震资料,统计分析了地球自转十年尺度变化、年限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全局性联系,地球自转变化引起的附加应力可能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起一定的触发作用,中国大陆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变化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地区性联系,以东西向的天山地震带与日长变化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南北向的中轴地震带和东西向的燕山地震带次之,而北北东向的山西地震带跟日长变化则没有确定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天文观测的地球自转资料可以为我国大陆地震预测提供一种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