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93 个结果
  • 简介:综述了我国2种主养淡水螯虾(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在生理生态学与环境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淡水螯虾环境条件(盐度、温度和pH)适应范围、毒性污染物(氨氮、亚硝酸盐、重金属和农药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以及环境胁迫和毒性污染物暴露淡水螯虾生长、组织结构、生理代谢和免疫功能影响,为淡水螯虾养殖环境监测与调控提供参考依据.淡水螯虾生理生态学与环境毒理学研究进展。

  • 标签: 淡水螯虾 环境胁迫 环境污染物
  • 简介: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成立于1954年,是农业部直属公益性科研院所,"十一五"期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百强"研究所。研究所主要从事天然橡胶、木薯、油棕、甘蔗、香蕉、芒果、荔枝/龙眼、椰子/槟榔、瓜菜主要热带作物病虫害监测与控制,农业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循环农业,环境影响评价与风险分析基础与应用基础应用技术研究。

  • 标签: 《生物安全学报》 期刊 编辑工作 发行工作
  • 简介:构建完善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技术体系是保障转基因生物产业健康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技术发展历程与趋势,归纳了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思路与内容。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应分为潜在风险分析、风险假设验证、风险特征描述3个步骤,采用逐层评价模式;安全评价应贯穿转基因植物新品种研发与产业化全程,包括应用前预测、研发中筛选、推广前评价、推广后监测。此外,基于科学性和个案分析原则,本文复合性状、非生物胁迫抗性新型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评价策略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转基因植物 环境风险评价 逐层评价 复合性状
  • 简介:RNA干涉(RNAi)在昆虫遗传和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广泛应用。近年来,RNAi被认为是具有应用潜力害虫防治新方法。具有良好抗虫性状RNAi生物技术作物已研究成功,预示其商业化应用成为可能。因此,有关RNAi作物生态风险是商业化应用前人们所关心问题。要建立RNAi生物技术作物环境安全评价准则,监管者、受益各方风险评估者必须要了解RNAi理论及其在生物技术领域应用。科学分析准确提出RNAi作物生态风险问题,如非期望基因沉默、靶外结合或脱靶效应、靶标害虫抗性、小干涉RNA(siRNA)环境持久性和不确定性,通过研究获得科学数据,将为政府依法监管提供依据。RNAi生物技术作物环境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功能基因及其表达特征(如dsRNA序列、长度、表达浓度沉默效果持续性)、杀虫谱非靶标生物影响、环境残留问题、功能性状持续稳定性。现行生物技术作物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和内容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以适应今后RNAi生物技术作物发展和应用。

  • 标签: RNAI 生物技术作物 害虫防治 环境风险评估
  • 简介:本试验以毒死蜱污染土壤为研究材料,利用降解菌DSP-A分别与高丹草、紫花苜蓿、多花黑麦草进行联合修复,探讨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毒死蜱污染土壤效果,以及影响联合修复因素,结果表明,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效果优于单一植物修复单一微生物修复效果。与DSP—A菌群较合适植物是高丹草,该组合毒死蜱降解率达到96.44%,其次是多花黑麦草。研究了微生物数量、植株密度以及土壤湿度对联合修复效果影响,结果表明,DSP.A菌菌液稀释倍数越大,联合修复效果越差。植株密度对联合修复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植物根系生长影响。植株密度越大,对生存环境竞争越激烈,植物根系生长越不好。除了紫花苜蓿外,高丹草和多花黑麦草根系生长均受到影响。高丹草种植密度为12株/盆时,与DSP—A菌联合修复效果最好,多花黑麦草则为10株/盆。土壤湿度是影响联合修复重要因素,不仅影响植物生长,微生物生长也有影响。土壤湿度过大,造成土壤含氧量降低,不利于植物根系和好氧细菌生长,从而影响土壤中农药降解。土壤湿度过小,容易造成植株缺水,根系生长和微生物生长。高丹草与DSP.A菌、多花黑麦草与DSP—A菌联合修复最适浇水量都为20mL/d,紫花苜蓿与DSP—A菌联合修复最适浇水量都为15mL/d。

  • 标签: 联合修复 毒死蜱 DSP-A菌 高丹草 紫花苜蓿 多花黑麦草
  • 简介:【目的】了解江苏省徐州市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可以为保护云龙湖水生态环境提供依据。【方法】于2013—2017年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和水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利用1/16m2彼得逊采泥器采集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同时利用有机玻璃采器采集水样,每年5月和10月各采样一次,共采样10次。利用3种群落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选择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水质评价,应用典型相关分析(CCA)得出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结果】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简单,物种较少,3种群落多样性指数年际波动不大。云龙湖水质多年处于轻污染到中污染水平之间。优势物种中丝蚓属主要影响因子是总氮浓度,摇蚊幼虫主要影响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结论】云龙湖水体有富营养化风险,应对云龙湖大型底栖动物保护和水质改善给予足够重视。

  • 标签: 大型底栖动物 云龙湖 徐州 多样性指数 典型相关分析
  • 简介:转基因技术研发为提高我国水稻产量和减少劳动力投入提供了巨大机遇。我国对转基因水稻研发进行了大量投入,目前已培育了具有不同新性状转基因水稻品系,许多品系已进入生物安全评价阶段。风险评价对转基因水稻安全生产至关重要,是其商品化生产之前必须解决问题,其中包括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影响。水稻抗虫转基因逃逸及其潜在环境风险评价包括3个重要环节:(1)通过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检测转基因漂移到非转基因栽培稻及其野生近缘种频率;(2)检测转基因在栽培稻和野生近缘种后代中表达;(3)确定转基因野生近缘种群体适合度和进化潜力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在近距离空间范围内栽培稻品种之间基因漂移频率很低(〉0.1%),但栽培稻与其野生近缘种基因漂移频率变异很大。进一步研究还表明,Bt抗虫转基因在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后代中均能正常表达,但在其不同生长阶段,表达量有很大变异。在有较高水平害虫虫压下,含有抗虫转基因栽培稻野生近缘种杂交后代与不含转基因对照相比,抗虫性显著提高且适合度利益明显;但是,在虫害发生水平较低时,含有抗虫转基因群体与不含抗虫转基因群体相比没有显著适合度优势。综上,转基因逃逸到非转基因水稻频率极低,并且可以通过空间隔离阻断其逃逸。虽然抗虫转基因向杂草稻以及与栽培稻距离较近野生稻群体逃逸无法避免,但是野生稻和杂草稻群体周围环境总体虫压较低,所以基因漂移带来环境影响应十分有限。

  • 标签: 栽培稻 基因渐渗 天然杂交 生物安全 生态风险 野生近缘种
  • 简介:【目的】防治稻象甲现有常规化学药剂大量施用所引发环境问题越发突出,而其生物药剂单一,加之天敌匮乏,故开展符合绿色生产标准低毒、低残留、无污染生物药剂筛选已成为稻象甲防治工作所面临首要任务。【方法】以越冬代稻象甲成虫为试虫,采用室内点滴、田间喷雾方法,5种符合绿色生产标准药剂毒力、拒食活性、防效药后取食量指标进行了测定和综合评价。【结果】室内生测方面:72h后处理稻象甲成虫室内毒力显著;此外,试验前后取食斑面积进行比较,发现药后各药剂拒食活性差异显著,均表现出较好拒食作用。田间药效方面:除0.6%苦参碱AS外,其他药剂象甲均表现出较好防效,100亿个孢子·mL^-1白僵菌OD、1.5%除虫菊素AS、7.5%鱼藤酮EC和6%乙基多杀菌素SC这4种药剂15d田间防效为51.24%~82.55%;3d后各处理组田间新增取食斑数、取食长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绿色水稻生产中,100亿个孢子·mL^-1白僵菌OD、1.5%除虫菊素AS、7.5%鱼藤酮EC和6%乙基多杀菌素SC均具有较好推广价值,可用于稻象甲防治。

  • 标签: 稻水象甲 生物药剂 毒力测定 拒食活性 田间防治
  • 简介:农用化学品是农业生产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焦点。农用化学品可分为化肥、农药、农膜3类。化肥主要用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农作物产量,不合理使用则会改变土壤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并且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不可忽视危害。农药主要用于杀菌、杀虫、除草,在促进和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农药滥用造成农药事故频发,农药毒性富集作用以及残留问题越发引起人们关注。农膜主要用于农膜覆盖栽培技术,农膜原料主要是聚乙烯树脂等高分子化学物质,在土壤中很难降解,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各种农用化学品不合理使用,可降低农产品质量,使其在出口贸易中受到极大限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在肯定农用化学品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巨大贡献同时,深入分析了其污染状况危害,总结了当前国际上对于化肥、农药、农膜研究进展以及所取得成果,最后提出了科学使用农用化学品建议。

  • 标签: 农业生产 农用化学品 安全性 危害
  • 简介:【背景】寄生帚梗柱孢霉是花生黑腐病病原菌,被我国列为重要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该病菌2009年已入侵我国广东,造成花生植株基部腐烂而死亡,严重威胁花生生产安全.筛选与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害重要措施.【方法】收集广东推广种植15个主要花生品种,通过人工接种方法,鉴定这些品种花生黑腐病菌抗性水平.【结果】15个供试花生品种中,湛红2号、湛油622个品种表现为抗病;湛油75、湛油82、粵油390、粵油410、仲恺花44、仲恺花99、汕油诱1号7个品种表现为中抗;花育33号、汕油523、汕油辐1号、粵油18、湛油53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仲恺花332表现为高感.【结论与意义】目前广东生产上推广种植花生品种多数黑腐病菌表现为抗病或中抗水平,部分品种表现为感病或高感.该结果可为我省花生品种推广与布局提供依据.

  • 标签: 花生品种 花生黑腐病菌 抗病性
  • 简介:【目的】开展稻象甲卵巢发育、扩散能力和防治药剂筛选研究,为云南稻象甲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成虫采用卵巢解剖法,确定卵巢发育进度和产卵期;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和染色法明确扩散范围;采用浸叶法常用杀虫剂进行室内筛选。【结果】2009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秧苗期,稻象甲Ⅱ级卵巢达100%,Ⅲ级卵巢平均抱卵量为8粒·头-1,最大抱卵量为23粒·头-1。秧田返栽田幼虫、成虫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大田,秧田返栽田幼虫虫量是大田4.82倍,第一代成虫是大田6.50倍。烯啶虫胺、毒死蜱、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对稻象甲成虫防效在96.11%以上。【结论】滇中稻象甲自然传播范围小,随稻秧移栽是稻象甲主要传播方式,秧苗揭膜1周后至移栽前是化学防治关键期,建议选用烯啶虫胺、辛硫磷、三唑磷、锐劲特在此期间开展田间防控。

  • 标签: 稻水象甲 卵巢发育 扩散能力 药剂筛选
  • 简介:本文通过测定建立了灭多威、辛硫磷、吡虫啉、氰戊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啶虫脒6种药剂敏感基线。测定了2009年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烟区烟蚜田间种群抗药性水平以及烟蚜种群解毒酶与靶标酶活性。结果显示:与2008年监测结果相比较,灭多威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烟区烟蚜种群LC50分别增长了0.004倍、0.046倍和0.051倍;辛硫磷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烟区烟蚜种群Lc50分别降低了0.213倍、0.078倍和0.088倍;毗虫啉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烟区烟蚜种群LC50分别增长了1.186倍、1.328倍和0.56倍;氰戊菊酯南平和龙岩烟区烟蚜种群Lc50分别增长了0.367倍和0.139倍,三明烟区烟蚜种群Lc50降低了0.103倍;高效氯氟氰菊脂南平和龙岩烟区烟蚜种群LC50分别增长了0.345倍和0.244倍,三明烟区烟蚜种群Lc如降低了0.035倍;啶虫脒福建南平、三明和龙岩3个烟区烟蚜种群Lc靳分别增长了O.498倍、0.724倍和0.868倍。由于3个烟区近几年大田防治烟蚜极少或没有使用灭多威、辛硫磷、氰戊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这4种杀虫剂,所以3个烟区烟蚜种群这4种杀虫剂抗药性增加率降低或抗药性下降。目前除了南平烟区烟蚜种群啶虫脒产生了高抗(抗性倍数为6cL92倍),其余烟区还未出现高抗种群。3个烟区烟蚜种群3种酶活性差异明显,以三明种群最高,南平种群次之,龙岩种群最低。与2007年测定结果相比较,三明、南平和龙岩烟蚜种群CarE比活力分别增加了2.249倍、2.335倍和3.491倍;AChE比活力分别增加了0.336倍、0.664倍和0.782倍;GSTs比活力分别增加了0.591倍、0.811倍和1.447倍。

  • 标签: 烟蚜 抗药性 活性酶 福建
  • 简介:【目的】稻象甲是水稻一种毁灭性害虫,也是我国重要对外检疫性对象之一。该虫自2010年传入新疆后,其发生面积和危害呈不断加重趋势,已对新疆水稻尤其是绿色有机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稻象甲危害造成产量损失防治阈值的确定其准确预测预报化学防治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目前尚未见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相关报道。【方法】通过田间罩笼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水稻有效穗数、单穗粒数、结实粒产量指标,计算得出稻象甲在新疆产量允许损失率防治阈值。【结果】田间稻象甲成虫数量与水稻有效穗、单穗粒数、结实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但与千粒重关系不显著;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虫口密度、每公顷穗数、单穗粒数和结实率相关性显著,它们是影响水稻产量主要因子。此外,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稻象甲产量允许损失率为1.1756%,其防治阈值为5.82头·m^-2。【结论】新疆荒漠绿洲稻区允许象甲越冬代虫口密度最大临界值为5.82头·m^-2,高于此值应及时进行防治。

  • 标签: 新疆荒漠绿洲 稻水象甲 产量损失 防治阈值
  • 简介:【目的】为了评估转基因高蛋氨酸大豆ZD91土壤生态系统安全性,开展了其土壤主要有机元素和酶活性影响实验.【方法】连续2年,在大豆苗期、花期、鼓粒期和成熟期,采用抖落法采集根际土壤样品,通过室内测定,分析了转基因大豆ZD91根际土壤含水量、pH、主要有机元素和酶活性影响.【结果】转基因大豆ZD91较之对应非转基因大豆根际土壤含水量、pH、主要有机元素和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同一种酶活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生育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转基因大豆ZD91土壤生态系统具有安全性.

  • 标签: 转基因高蛋氨酸大豆 ZD91 土壤有机元素 土壤酶活性
  • 简介:任何转基因作物在进入商业化应用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环境风险评价。评价转基因作物特别是抗虫作物农田重要非靶标节肢动物生态影响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当前,全球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大多表达鳞翅目害虫具有活性Cry1或Cry2类杀虫蛋白。由于非靶标鳞翅目昆虫如斑蝶、家蚕与靶标害虫具有较近亲缘关系,其幼虫可能同样这类杀虫蛋白敏感。因此,这类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靶标鳞翅目害虫潜在影响引起了研究者广泛关注。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靶标蝶类和蚕类昆虫潜在影响,获得以下结论:虽然蚕类和蝶类昆虫Cry1或Cry2类杀虫蛋白敏感,但在自然条件下这类非靶标昆虫暴露于Cry杀虫蛋白水平很低,抗鳞翅目害虫转基因作物种植不可能显著影响田间蝶类昆虫种群密度,也不会给我国蚕丝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 标签: 转基因抗虫作物 鳞翅目 蝶类 家蚕 非靶标影响
  • 简介:【目的】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均为棕榈科植物重要入侵害虫,两者外部形态、取食部位和危害特征相似。研究它们寄主选择性有助于了解这2种害虫扩散和成灾机制。【方法】在室内用椰子和银海枣2种寄主植物分别饲养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研究在不同寄主植物上水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存活率、产卵率、发育历期以及这2种害虫不同寄主植物选择性。【结果】椰八角铁甲在2种寄主上存活率差异显著,除了卵期和蛹期之外,幼虫期各虫态在银海枣上存活率明显比在椰子上存活率高;椰心叶甲在椰子上存活率高于银海枣,各虫态平均存活率分别为95%和86%。取食银海枣椰八角铁甲达标准卵量概率为0.23,取食椰子不产卵,无法完成整个世代;取食椰子椰心叶甲达标准卵量概率为0.86,取食银海枣不产卵,也无法完成整个世代;椰八角铁甲取食银海枣完成世代实验种群趋势指数为12.55,椰心叶甲取食椰子完成世代实验种群趋势指数为66.55。【结论】椰八角铁甲和椰心叶甲分别对银海枣和椰子这2种寄主植物具有明显选择性。在海南椰子树数量远远超过银海枣,该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椰心叶甲在海南岛广泛分布而椰八角铁甲只是零星发生原因。

  • 标签: 水椰八角铁甲 椰心叶甲 寄主植物 选择性
  • 简介:【背景】深圳大面积果园已转型为生态公益林,但果树被入侵薇甘菊攀爬覆盖,严重地段已导致群落退行性演替,问题亟待解决。【方法】选取有多种生境转型果园,分片区开展以植树为核心生态改造试验,树种以种植后不进行人工除草抚育血桐、幌伞枫、阴香为主,辅以提高物种多样性为目标的演替中后期树种,均采用袋装大苗于2011年5月种植。【结果】在树冠连续、郁闭果林片区,所植苗木死亡,林下草本稀少,始终无薇甘菊。在其他非郁闭片区,血桐与幌伞枫生长良好且从未被覆盖;阴香虽于秋冬季被全覆盖但不死亡,次年春新枝穿透覆盖层正常生长;其余种苗木薇甘菊处于劣势。【结论与意义】郁闭度高果林片区林下光照弱,能阻止薇甘菊定居,无需人工干预;血桐和幌伞枫分别具抗/耐受薇甘菊覆盖特性,种后均无需抚育;其余树种则需抚育。因此,掌握各个树种特性,适地种植、按需精准定株抚育是转型果园低成本、技术简单、一劳永逸地防控薇甘菊生态改造精髓。在应对有害藤本危害时,勿忽略筛选出不惧该藤本植物种可能,在不使用农药、无有效动物或微生物天敌情况下,它们有可能成为生态安全防控改造树种。

  • 标签: 生态公益林 生态改造 藤本危害 抗覆盖 耐覆盖
  • 简介:薇甘菊是大湄公河次区域重要恶性入侵杂草,其种群跨境入侵扩张备受区域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以来在我国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团队和专家科技支撑下,中国云南与周边五国科研机构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植物保护工作组”。本文简要介绍工作组围绕该入侵杂草在生态异质性条件下种群扩展与灾变过程预警监测、阻截防控带建设、替代控制与选择性除草剂协同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效,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服务于中国云南经济国境线、绿色国境线和生态国境线发挥建设性作用。

  • 标签: 大湄公河次区域 入侵杂草 薇甘菊 持续治理 显著成效
  • 简介:重组DNA技术发展为培育高效抗虫作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通过转基因技术,全世界已培育出众多转基因抗虫植物品系。其中,表达苏云金芽孢杆菌(Bt)基因作物品系如Bt棉花和Bt玉米已在很多国家大规模种植,在害虫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转基因抗虫作物可能带来生态风险问题,如对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潜在影响,一直受到相关研究者民众广泛关注。至今,已有大量研究论文发表。本文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基础上,阐述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多层次评价转基因抗虫作物非靶标生物影响一般研究程序和方法,简要综述了Bt玉米和Bt棉花2种已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生态影响研究进展。现有研究表明:当前种植Bt作物所表达Cry蛋白杀虫专一性非常强,农田非靶标节肢动物没有毒性;且Bt作物利用降低了广谱化学杀虫剂施用量,从而提高了非专一性害虫天敌种群密度,加强了害虫控制,并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农民健康。因此,Bt作物可以作为害虫综合防治(IPM)一个策略,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可加强害虫有效控制。

  • 标签: 风险评价 非靶标影响 BT玉米 BT棉花 综合防治
  • 简介:[目的]新型转基因棉花在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前,需生态环境安全性进行评价;同时,经基因改造新型转基因抗虫棉花可能影响抗虫棉次生代谢,进而导致一些综合生态学效应,致使棉花生理上发生改变,这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研究重要内容。[方法]比较了不同关键时期新型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与转Cry1Ac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叶片鲜重、干重和干鲜比、主要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营养物质(蛋白质、氨态氮、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和次生代谢产物(棉酚和单宁)含量差异及其棉田不同昆虫营养层昆虫个体总数和物种数影响。[结果]棉花生长蕾期、花期和花铃期,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转Cry1Ac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叶片鲜重、干重和干鲜比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SOD和POD活性在花铃期明显升高,CAT、APX和GR活性无显著变化;蛋白质、氨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棉酚含量在3个时期无显著变化,而单宁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3种棉花叶片中干物质积累、主要酶活性、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单株大铃数表现为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转Cry1Ac基因棉花〉非转基因棉花,小铃数则表现为转Cry1Ac基因棉花〈Cry1Ac+Cry2Ab基因棉花〈非转基因棉花;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昆虫个体总数均表现为转Cry1Ac+Cry2Ab基因棉田〈转Cry1Ac基因棉田〈非转基因棉田,天敌亚群落昆虫个体总数无显著变化;3种棉田中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物种数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结论]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叶片干物质积累、产量性

  • 标签: 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 生化物质含量 昆虫个体总数 物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