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单纯内固定和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8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行单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伤椎凸角(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脊柱功能情况及术后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Cobb角(10.23±2.05°)显著低于对照组(15.98±2.36°),伤椎前高压缩比(94.03±6.17%)、脊柱功能评分(16.02±4.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1.43±7.82%、12.13±2.24分),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8%,显著低于对照组(17.65%),组间差异P<0.05。结论脊柱骨折后在内固定术基础上增加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更佳,可有效预防矫正角度丢失,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脊柱功能,临床应用效果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在脊椎骨转移瘤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脊椎骨转移瘤患者7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放射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放疗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缓解及其行为状态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和行为状态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放射治疗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对脊椎骨转移瘤进行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并有助于促进椎体稳定,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建议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围术期“三性”护理信息支持在胸腰椎体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80例胸腰椎体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院治疗时间段在2012年2月—2014年2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n=4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围术期“三性”护理信息支持。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疼痛情况,并在护理完成后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结果疼痛情况的观察中,治疗前两组评分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均有改善,并且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中仅有1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97.5%(39/40),对照组中有8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不满意,总满意度为80%(32/40),两组间比较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配合生活质量表的评价观察,观察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更高(P<0.05)。结论在胸腰椎体骨折患者的护理干预中结合围术期“三性”护理信息支持,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且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帮助患者减轻病痛,有益于患者病情康复,临床可行性高,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测定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338例及健康体检者150例,用希森美康CA-15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测定血中D-D浓度。结果心血管疾病组(冠心病和心绞痛)、脑血管疾病(脑出血和脑梗死)组血浆D-D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定量检测是了解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一个试验,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高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心脑血管疾病、溶栓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对诊断继发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了重要依据,患者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的检测也是非常重要的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创伤骨科病区医护一体化微信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7年1月—2017年6月采用传统医护分开交接班模式。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BAR沟通模式,在病区创建微信交班群,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每日责任护士在床边交接班后在微信群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微信交班,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将实施前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自我评价、患者满意度以及平均交接班时间进行对比。结果经过调查结果显示,在病区医护一体化微信交接班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自我评价、患者满意度均得到了提高,平均交接班时间缩短至36±3.7分钟。结论在医护一体化微信交接班中采用SBAR沟通模式,能够提高医生与护士之间沟通的有效性、即时性,提高医生对护士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护士评判性思维以及沟通表达能力,患者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值得应用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α-L一岩藻糖苷酶(AFU)、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体(D-Dimer,D-D)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分析120例原发性肝癌、80例肝良性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FP、AFU、Hcy和DD水平。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Hcy和DD水平明显高于肝良性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统计学意义;AFP、AFU、Hcy和DD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与单项检测比较均有所提高。结论联合检测AFP、AFU、Hcy和D-D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OsteoporpicVertebralCompressiveFracture)的MRI特点,对临床诊断的价值,同时总结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后凸成型术(PKP,PereutaneousKyphoplasty)后骨折愈合过程中MRI信号变化的规律及所提示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为OVCF的病例25份,其中16例行PKP治疗,总结MRI特点并分析其对临床的价值。结果急性OVCF的MRI表现有特征性,T1W1为低信号,T2W1为高信号,IRFSE(T2脂肪抑制)为高信号,PKP术后椎体信号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结论MRI不仅可以鉴别OVCF的急慢性,还可以反映PKP后病理生理过程,为临床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3月—2017年10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患者900例,随后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西医常规治疗组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组,每组各450例。其中西医常规治疗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而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组患者在采取常规西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结果喜炎平注射液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发热消退时间、扁桃体肿大消退时间、脓性分泌物消退时间以及咽痛消退时间等情况显著优于西医常规治疗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简介:摘要总结513例严重刨伤病人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救治的体会,包括将120院前急救科、急诊科、ICU整合为急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专科抢救小组;建立危重医学科人员准人手册;量身定制急救设备如同ICU的“移动ICU”救护车为避免院前院内交接时遗漏重要病情,节省书写与交接时间,设计了选择填写式绿色通道危重病人交接本调度指挥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通知院前急救人员出车到现场急救,各环节在信息上提前告知下一站做好准备,为创伤急救节约宝贵时间;院内急诊科按伤情预测评估、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监测生命体征、伤情处置、术前准备、检查、转送等组成急救小组分工合作;急诊科与CT室、手术室、ICU、相关专科做好相应的衔接;转运中做好病情监测与生命支持。本组病人急救有效抢救时问为(39.28±6.87)min,抢救成功率85.9%。认为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对严重创伤病人进行急救与护理,使院前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治、ICU及专科治疗一体化,较好地协调相关科室.避免了多科会诊带来的抢救时间延迟和处理上的冲突,缩短黄金抢救时间,显著提高了急救的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玻璃体切除配合眼内填充物后使用俯卧位专用工具枕采用的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2017年1月—2017年6月期间我科收诊的100例进行玻璃体切除配合眼内填充物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1~3月份40-50例,对照组患者未应用俯卧位专用工具枕,4~5月份40~50例实验组患者应用俯卧位专用工具枕。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当日、术后1天、2天、3天、7天俯卧时间差异性明显,P<0.05。实验组患者经历手术治疗以后,并发症患者中有5例为高眼压、3例为角膜水肿,并发症发生率为16%;但是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之后有18例高眼压、14例角膜水肿、2例视网膜脱离,并发症发生率为68%,上述数据中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填充物患者术后应用俯卧位专用工具枕,一方面能大幅度提升患者俯卧时长,使其产生舒适感,另一方面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强化病患机能恢复水平,这一护理模式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程度慢性肝病患者的凝血参数,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作为肝细胞损伤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0名健康体检者和70例临床确诊的肝脏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并根据血清学诊断、影像学及病理活检将肝病患者分为三组慢性乙型肝炎组(n=30),肝硬化组(n=30)和肝癌组(n=10)。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小板计数(PLTs)。结果肝硬化、肝癌组与对照组相比PT、APTT时间延长(P<0.05),FIB含量降低(P<0.05)。肝硬化患者PLTs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慢性肝病患者D-D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高,阳性率分别为10.0%、83.3%和70.0%(P<0.05)。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障碍,PT、APTT、FIB、PLTs和D-D可用于评估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D-D水平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严重紊乱的重要标志。
简介:摘要目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实施“4+X”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24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4+X”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出院后生活质量、知识掌握水平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较短,生活质量、知识掌握水平和护理满意度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实施“4+X”医护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提升护理工作总体效果,降低住院时间,应予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76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对象,入选患者均接受PKP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与术前比较,患者疼痛程度得到显著缓解(P<0.05);术后,椎体前缘、中缘高度均有明显提高,VAS评分有明显降低,Cobb?s角度有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实施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疗效更为显著,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两位一体”社区护理模式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作用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社区门诊部门近两年收治的104例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依据双盲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两位一体”社区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空腹及餐后1.5小时的血糖含量变化情况等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通过不同模式护理5个月后观察组空腹及餐后1.5小时的血糖含量变化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位一体”社区护理模式能显著提高患者对2型糖尿病的认知,提升自我管理意识,积极配合医生开展治疗,缓和病情,提高其生存质量,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扁桃体切除术术后疼痛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实施扁桃体切除术患者80例,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实施针对扁桃体切除术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2小时和术后24小时疼痛情况,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12小时和术后24小时疼痛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出血1例、切口感染0例、扁桃体残留0例)发生率为2.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出血3例、切口感染2例、扁桃体残留1例)发生率为15.0%;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扁桃体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固定与注射硫酸钙(CSC)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15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的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注射CSC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椎管侵占率及Cobb角变化。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4.87%、78.21%,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术后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椎管侵占率、Cobb角较术前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固定与注射硫酸钙(CSC)椎体成形术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椎侵占情况及椎体高度,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