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等地由中共"文委"主导的左翼文艺思潮经由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传入岭南,为大革命失败后被迫停止活动的中共广东地方党之未来"复兴"预埋下了"种子"。随着华北等地外患日炽,中共领导下的"一二·九"学生运动波及广州。挟抗日救亡之势,中共广东地方党组织亦随之开始重建。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因地下工作的互不熟悉以及权责不清的关系,曾出现过"中青"与"突进社"等秘密青年革命团体相争的问题。然而,受益于中共中央在陕北站稳脚跟,恢复并加强了白区工作,中共广东地方党组织的重建工作得以顺利完成,"中青""突进社"等秘密青年革命团体,汇于一途,最终被整合入中共的正式组织结构中。
简介:1950年6月25日,美国悍然发动了侵朝战争,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共中央果断地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下旬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抗击侵略者。朝鲜是中国的近邻,中国与朝鲜隔江相望,唇齿相依,这场战争与中国人民的安全息息相关。抗美援朝战争时的辽宁地区分为辽东、辽西两省和沈阳、旅大(大连)、鞍山、抚顺、本溪等5个中央直辖市。辽宁与朝鲜一水相隔,辽宁人民像当年支援解放战争一样,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抗美援朝战争后方基地的重任,在人力、物力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动员与支援,为抗美援朝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简介:2014年中国台湾地区爆发的"太阳花运动",至今余波未平。先行研究主要从资源动员、政治机会结构与构框理论这三种理论视角对这一运动进行分析。而本研究基于"关系现实主义"的本体论取向,采用个案分析法,以"太阳花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一个以"互动"为中心的多元动态分析框架。该框架强调参与主体能动性的作用,并为现有研究的静态结构性分析增加"时间"这一维度,揭示运动中各个主体交往互动的中观机制。基于此框架,本研究指出,"太阳花运动"的产生与发展,既不是由某个组织或领导人制造的,也非全然由结构性因素决定的,而是在主体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根据所处情境,不断改变互动时的策略选择。简单说来,社会运动有着自身的逻辑,由自身演化而来。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框架主要着眼于"事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