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来自疾病控制、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48位专家于2019年10月24—27日围绕我国传染病监测网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病原微生物检测与溯源技术的探索和未来发展需求,以及疫苗研发面临的关键问题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识:(1)我国传染病监测网络亟须跨部门进行业务和数据整合,建设并完善以人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疾病监测与健康管理系统;(2)传统病原分离培养技术仍需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亟须发展多靶标、超灵敏、高特异、便捷化和数字化的高中通量的新技术,并发展基于致病共栖菌谱新靶标的疾病诊断新技术;(3)亟须建立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溯源技术体系;(4)疫苗研发亟须相关基础研究支撑,并需加强疫苗接种策略和上市后评价与评估策略的研究。同时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专家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疫苗可预防疾病职业暴露情况及其免疫现状,提出职业人群的免疫策略建议。方法选择来自9个省份医疗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509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职业暴露史、免疫史、免疫意愿等数据,分析影响其免疫及免疫意愿的因素。结果被调查的509人中有75人发生过职业暴露(14.73%),287人(56.39%)在参加工作后接种过疫苗,接种率最高的5种疫苗是乙肝、流感、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465人(91.36%)有免疫意愿。结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疫苗接种率低,有发生疫苗可预防疾病职业暴露的风险,应加强对职业人群的疫苗接种管理,提高职业人群的疫苗接种率,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 垫江县中小学校人群聚集,容易发生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的饮水卫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与安全, 了解垫江县中小学校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状况,为保障学生饮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GB/T5750-2006)对垫江县中小学校采集的末梢水进行检验。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5749-2006)对结果进行卫生学评价。结果 2018-2019年垫江县共检测中小学校末梢水 434份,微生物指标检测合格水样 382份,总合格率 88.02%;垫江县城区学校末梢水合格率( 93.42%)高于农村学校末梢水合格率( 85.11%) 。结论 垫江县农村学校生活饮用水受微生物污染程度高于城区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学校饮水安全知识健康教育宣传和技术指导,加大对农村学校生活饮用水设施投入。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国内外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我国深入开展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研究及加强微生物耐药性防控管理提出建议。方法检索199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全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发表的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的相关文献。分析文献基本情况,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通过文献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方法,比较国内外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研究热点和研究的发展趋势。结果共检索到有效中文文献234篇,有效英文文献1 563篇。中文文献均为国内学者发表;英文文献中,以国内学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的文献有97篇,国外学者发表1 466篇。发文期刊质量均较高。与国外研究大趋势相比,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献数量近年来有下降趋势,文献所在期刊相对较集中。国内学者发表的中文文献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的中心度值最高,为0.36。国内外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关键词中"Escherichia coli(大肠埃希菌)"中心度值均最高,分别为0.63和0.21。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发现,国外学者发表的英文文献突现词较多,1994年至2018年研究人员对病原体种类的关注逐渐从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转移至肺炎克雷伯菌、肠道沙门菌;对消毒剂种类的关注逐渐从氯已定、季铵盐化合物转移至次氯酸钠、过氧乙酸。而国内学者发表的文献突现词均较少,主要为"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二者突现时期较早,在2008年和2010年终止。结论我国关于微生物对消毒剂抗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开展研究的学科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宽,研究深度和持续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简介: 【摘 要】 目的:观察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15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入院后治疗前行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儿均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微生物快速培养方法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快速血清学检验,组间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微生物快速培养方法检测对于不同年龄段患儿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快速血清学检验方法,组间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微生物快速培养方法检测对于不同病程患儿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快速血清学检验方法,组间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应用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两种检测方法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具一定的诊断价值,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方法检测阳性率更高,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关键词】 快速血清学检验 ;微生物快速检验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诊断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rapid serological test and rapid microbial culture test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55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apid serological test and rapid microbial culture test were performed before treatment in all children after admission. Results: all the children were infected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The positive rate of rapid culture metho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rapid serological test (P < 0.05). The positive rate of rapid culture metho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apid serology method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P < 0.05). The positive rate of rapid culture metho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apid serology method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course of disease (P < 0.05). Conclusion: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childre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apid serological test and rapid microbial culture test, two detection methods for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detection has a certain diagnostic value, rapid microbial culture test positive rate is hig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s are wide.
简介: 【摘 要】 目的:观察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15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入院后治疗前行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所有患儿均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微生物快速培养方法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快速血清学检验,组间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微生物快速培养方法检测对于不同年龄段患儿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快速血清学检验方法,组间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微生物快速培养方法检测对于不同病程患儿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快速血清学检验方法,组间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临床应用快速血清学检验和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两种检测方法对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检测具一定的诊断价值,微生物快速培养检测方法检测阳性率更高,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关键词】 快速血清学检验 ;微生物快速检验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诊断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rapid serological test and rapid microbial culture test in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in childre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55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apid serological test and rapid microbial culture test were performed before treatment in all children after admission. Results: all the children were infected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e. The positive rate of rapid culture metho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rapid serological test (P < 0.05). The positive rate of rapid culture metho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apid serology method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P < 0.05). The positive rate of rapid culture metho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apid serology method in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course of disease (P < 0.05). Conclusion: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childre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rapid serological test and rapid microbial culture test, two detection methods for Mycoplasma pneumoniae infection detection has a certain diagnostic value, rapid microbial culture test positive rate is higher,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s are wide.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眼内液病原微生物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或门诊就诊的AIDS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患者31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8.51±11.17 )岁。全葡萄膜炎20例,后葡萄膜炎10例,感染性眼内炎1例。同期血清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TC)0~239个/μl。采用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采集的眼内液进行检测。31份标本中,房水、玻璃体液分别为27、4份。结果31份标本中,检测到巨细胞病毒(CMV)18份(58.1%,18/31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5份(16.1%,5/31);Epstein-Barr病毒(EBV)9份(29.0%,9/31 );人类β疱疹病毒6型(HHV6)3份(9.7%,3/31 ),人乳头状软疣病毒(HPV )、人多瘤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各1份(3.2%,1/31 ),均与其他微生物共存;细环病毒8份(25.8%,8/31 );梅毒螺旋体5份(16.1%,5/31 );刚地弓形虫和哈蒙哈蒙球虫1份(3.2%,1/31);Synitelium Polycarpum 1份(3.2%,1/31 );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真菌、微杆菌共存1份(3.2%,1/31)。CMV 18份标本中,基因序列数>105 9份(50.0%),104~105 5份(27.7%)。VZV 5份标本中,基因序列数>104 4份(80.0% )。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真菌、微杆菌共存的1份标本,基因序列数均<100。所有标本中读取到的HHV6、HPV、人多瘤病毒、庚型炎病毒、细环病毒基因序列数均较低。31份标本中,检测到病原微生物≥2种15份(48.4% )。结论CMV、VZV是血清CD4+TC <100个/μl AIDS患者感染性葡萄膜炎的主要致病微生物;梅毒螺旋体、刚地弓形虫或其他原虫、结核杆菌、真菌引起的感染性葡萄膜炎更常见于血清CD4+TC>100个/μl的AIDS患者。合并感染性葡萄膜炎的AIDS患者眼内液中可检测到2种或以上微生物共存。
简介:[摘要] 目的:对比不同微生物检验法对念珠菌阴道炎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检验的效果。方法:从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间,选取来我院就诊的念珠菌阴道炎患者65例。采集阴道分泌物,分别采用镜检法、培养法、仪器法进行微生物检验,观察念珠菌阳性检出率,比较阴道清洁度和炎症率。结果:①镜检组念珠菌阳性检出率为96.92%,高于培养组的58.46%和仪器组的86.15%,差异显著(P<0.05)。②镜检组、培养组、仪器组的阴道炎症率分别为95.38%、87.69%、92.31%,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念珠菌阴道炎患者,采用镜检法进行阴道分泌物检验的阳性检出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简介:摘要高通量宏基因测序、代谢组学等技术研究发现人体肠道内栖息种类超过1 500多种,生物量接近于1014菌落形成单位,并给机体增加约60万个基因。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起生物屏障、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年龄、环境、饮食、疾病及用药等因素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同时肠道微生态变化与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二重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有关,肠道微生态可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和治疗策略。微生态调节剂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微生态失衡起较好的调节作用,随着人体微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微生态调节剂的品种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近年来,微生态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发展迅速,微生态学研究技术及相关的概念颠覆了以往的医学认知。因此我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新版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以供广大临床医师在选择和应用微生态调节剂时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对细菌16S rRNA区域和真菌内源转录间隔区(ITS)二代测序技术(NGS)在肾移植受者泌尿系感染(UTI)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就诊的90例肾移植受者UTI中段尿标本,对同一份样本分别进行NGS微生物检测和传统尿培养,比较两者病原学检测结果。结果90例样本中,有21例样本因培养出3种及以上微生物而考虑被污染;余69例样本中,16S rRNA基因测序结果阳性36例(52.17%),尿细菌培养检测阳性25例(36.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S基因测序结果阳性34例(49.28%),尿真菌培养检测阳性4例(5.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肾移植受者UTI的中段尿样本,NGS技术较尿微生物培养有更高的细菌和真菌检出率。随着NGS检测费用的降低,传统尿培养和NGS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结合可以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和准确性,更好地进行移植受者泌尿系感染的个体化治疗。
简介:摘要:在日常生活、工农业及高科技领域,表面活性剂得到广泛应用。他们是工业上最重要的助剂。大部分表面活性剂是由石油化工产品合成的,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许多表面活性剂不降解、难降解或降解周期长,逐渐受到限制。生物表面活性剂是 20世纪 7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型生物工程材料,是国际生物工程界的研究热点。它不仅具有优良的化学性能,而且对人畜无毒,对环境无污染。其不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可被生物快速降解。与此同时,它的生产过程也是一个环境净化、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过程,引起了人们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极大关注,并使其成为绿色表面活性剂发展的重要方向。
简介:【 摘要 】 目的: 探讨 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 96 例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 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列法分为对照组( n=48 ,抗生素对症治疗)与研究组( n=48 ,抗生素联合微生态调节剂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研究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5.83%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 72.91% ,( 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16%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 20.83% , ( P < 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针对儿科 消化系统疾病应用 微生态调节剂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且疗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