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44v和nm23-H1蛋白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及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用FCM(流式细胞定量分析)方法测定3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和49例宫颈癌组织中CD44v和nm23-H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CD44v蛋白在CIN和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分别为1.265±0121和1.337±0.150(p<0.05);CD44v蛋白在CINII级、CINIII级中的表达分别为1.352±0.094和1.302±0.090,均明显高于CINI级1.156±0079(p<0.01);在宫颈癌III期的表达为1.459±0.211高于II期1.319±0.157(p<0.05),II期高于I期1.185±0.081(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为1.437±0.18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184±0.120(p<0.01)。nm23-H1蛋白在CIN和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分别为1.124±0.135和1131±0.156(p>0.05);nm23-H1蛋白在宫颈癌I期的表达为1.235±0.198高于II期1.122±0.136(p<0.05),II期高于I期1.042±0.139(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为1.038±0.164,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196±0.156(p<0.05);在腺癌中表达量为1.081±0.151,明显低于在鳞癌中1.178±0.153(p<0.05);肿块直径≥3cm组的表达为1.067±0.125,低于肿块直径<3cm组1.162±0.151(p<0.05);早婚组的表达量为1.061±0.162,低于初婚年龄大于20岁组1.132±0.103(p<0.05)。在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中,CD44v和nm23-H1蛋白定量表达呈线性依存关系,Y=2.092-0.734X(p<0.01),直线相关分析(r=-0.808,p<0.01),显示二者呈负相关。CD44v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患病年龄、肿块大小、产次、初婚年龄无关;nm23-H1蛋白的表达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患病年龄、产次无关。结论在宫颈癌中CD44v蛋白高表达和nm23-H1蛋白低表达是判断宫颈癌生物学特性的良好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微波消解-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面制食品中汞。方法样品经微波消解后,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面制食品中汞进行测定。结果面制食品经微波消解后,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回收率为92.1%~95.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39%。结论本方法测定面制食品中汞样品前处理简单、快速、试剂用量少,检测结果准确度、精密度好,能满足面制食品中汞含量的测定要求,是一种简便、快速、可行的测定面制食品中汞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络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中重度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纳洛酮治疗组42例患儿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络酮(0.05~0.1mg/kg)静滴治疗5天,常规治疗组41例采用传统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生后7天、14天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患儿各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短于常规治疗组,纳洛酮治疗组生后7天及14天NBNA评分均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中重度HIE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纳络酮治疗可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联合戈舍瑞林治疗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腹腔镜手术诊断并治疗的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4例,均有生育要求,其中不孕有12例,术后随机分为3组戈舍瑞林组(44例,含不孕5例)术后第3天开始皮下注射戈舍瑞林3.6mg,此后每月1次;达那唑组(40例,含不孕4例)术后第3天开始服达那唑0.2g,2次/d,两药均连用3~6个月;未用药组(40例,含不孕3例)。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戈舍瑞林组、达那唑组、未用药组有效率分别为86.56%、85.0%、55.0%;复发率分别为9.09%、15.0%、45.0%;术后1年妊娠率分别为56.56%、35%、5%。两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但用药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戈舍瑞林组、达那唑组肝损率分别为15.65%、50.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药物治疗中重度内异症疗效确切,能降低复发率,提高妊娠率。且戈舍瑞林较达那唑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
简介:摘要情绪稳定与否对穿刺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护士,不但要有过硬的护理技术,更应加强心理素质,树立坚定地事业心,力求护理技术精益求精,这样有利于穿刺的成功,从而提高护理工作水平。
简介:作者简介余阳洋(1987-),女,上海学生,研究生在读,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讯作者项乐源,女,上海教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中药制药新技术新剂型研究。**指导老师张彤,男,上海教授,教授,博士,中药制药新技术新剂型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摘要目的考察不同中药的防晒效果,制成防晒霜,评价其皮肤刺激性。方法测定桑白皮等中药在紫外波段250-400nm的吸收曲线。选取防晒较好的中药进行光稳定性、热稳定性实验,并制成防晒霜。以Parsol1789阳性对照组,进行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桑白皮,羌活,丹参,黄连,绿茶,红花,地榆,黄芩和款冬提取液有较好的紫外吸收作用,黄连、款冬、绿茶提取液光和热稳定性较好;黄连、款冬、绿茶三味中药提取物制备的防晒霜皮肤刺激性较小;结论黄连、款冬、绿茶中筛选并研制稳定性好、皮肤刺激性小的中药防晒霜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