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17水平和胃癌关系。方法:2017年2月到2018年5月间选取210例患有胃病疾病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首先进行胃镜下活检,研究人员根据活检结果将患者病种分为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非萎缩性胃炎组三组。然后所有的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来检测空腹血清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研究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和胃癌关系。结果:经过实验研究可知,三组患者PGⅡ、G-17水平及PGR(PGⅠ/PGⅡ)水平都有明显差异,胃癌组PGR水平显著低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PGⅡ以及G-17水平都要明显高于萎缩性胃炎组和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Ⅰ水平在三组患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可以知道PGⅡ检测胃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57%(55/70)、82.14%(115/140);PGR检测胃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5.71%(25/70)、92.86%(130/140);G-17检测胃癌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29%(45/70)、89.29%(125/140)。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PGⅠ、PGⅡ以及G-17水平联合检测胃癌患者可以提早诊断出胃癌,提高胃癌诊断率,尤其G-17联合PGR检测。患者进行血清学检测可以让患者提早接受治疗,从而降低胃癌患者死亡率,因此,临床上可以大力推广这种检测方法。

  • 标签: 血清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 胃癌 关系
  • 简介:肠道菌群肠道屏障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与机体之间处于平衡状态。当某种原因引起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破坏了该平衡状态时,即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可以促进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发生与发展。应用益生菌治疗能够改善肠道菌群失调,从而为治疗慢性肝脏疾病带来更好疗效。

  • 标签: 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酒精性肝病 肠道菌群失调
  • 简介:1病例介绍病人男,3l岁。因腹痛、腹泻、发热20d,先后2次院外治疗不见好转,于2004—07—06收住我院内科治疗。1周后病情加重,出现“全腹膜炎、肠梗阻”于2004—07—15转入外科。查体:T39.3℃,P138次/min,BP110/70mmHg。病人呈急性痛苦面容,神差,消瘦,贫血貌。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无移动浊音,肠鸣音弱。血象WBC13.2×10^9/L,N0.832,Hb50g/L,

  • 标签: 急性出血坏死性 小肠炎 腹痛 腹泻
  • 简介:目的研究24h食管阻抗-pH监测,熟练配合及护理检查成功重要性。方法通过637例患者行24h食管阻抗-pH监测,患者进行充分术前准备、熟练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637例患者通过充分术前准备、心理护理、熟练配合及术后护理,均取得监测成功。结论充分术前准备、心理护理、熟练配合及术后护理,直接关系到监测成功与诊断准确性。

  • 标签: 食管阻抗-pH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 护理
  • 简介:肠易激综合征(IBS)种常见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表现复杂.目前IBS症状分析多来自临床病例.目的:分析社区人群符合罗马Ⅱ标准IBS症状人群症状学特征.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收集到239例符合罗马Ⅱ标准IBS症状人群,记录其人口统计学资料,以及最近年内腹痛或腹部不适和排便习惯等方面的情况.结果:本组社区人群IBS症状人群病程为1~60年,平均4.2年±3.7年;腹痛或腹部不适以脐周或下腹部为多见,发生与女性经期和进食关系最大;77.4%症状人群每次腹痛持续时间般小于30min.其他常见IBS相关症状有排便次数增加、黏液便、排便不尽感、腹胀等;较常见非结肠性消化道症状有恶心、反酸、打嗝、呕吐等;较常见肠外症状有乏力、女性痛经、头痛或肌肉酸痛等.各IBS亚型,以腹泻为主型最为多见(74.0%).结论:社区人群IBS症状多种多样,且常合并有较多非结肠性消化道症状和肠外症状.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体征和症状 问卷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评价Fibrotouch联合FIB-4指数肝硬化患者发生并发症预测价值。方法2015年6月~2016年2月我院诊治肝硬化患者,使用Fibrotouch测量肝脏硬度值(LSM),计算FIB-4指数。比较不同Child—Pugh分级患者、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单并发症与多种并发症肝硬化患者LSM和FIB-4指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风险预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诊断试验效能。结果Child—PushA级患者LSM为(17.09±7.15)kPa,显著低于Child—PughB级【(27.37±5.83)kPa,P〈0.01】或Child—PushC级【(34.26±9.10)kPa,P〈0.01】患者;Child—PughA级患者FIB-4指数为(3.69±2.66),显著低于Child—PughB级【(6.67±4.30),P〈0.01】或Child—Pu【ghC级【(8.49±4.69),P〈0.01】;代偿期肝硬化患者LSM为(17.14±7.27)Kpa,显著低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9.11±7.79)kPa,P〈0.01】;代偿期肝硬化患者FIB-4指数为(3.66±2.70),显著低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7.14±4.44),P〈0.01】;单并发症组LSM为(26.98±6.03)kPa,显著低于多种并发症组[(34.95±9.12)kPa,P〈0.01】;单并发症组FIB-4指数为(6.56±4.22),显著低于多种并发症组【(8.74±4.72),P〈0.01】;Fibrotouch和FIB-4指数联合预测肝硬化并发症AUC为0.903,显著高于FIB-4指数单独预测时AUC(0.765,P〈0.01)。结论Fibrotouch与FIB-4指数联合肝硬化患者发生并发症预测价值较高,值得进研究

  • 标签: 肝硬化 并发症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 FIB-4指数 诊断
  • 简介: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慢性重型肝炎预后指数(PI)和肝移植标准(LTS)模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价值.方法138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入院24小时内进行MELD、MELD-Na、PI和LTS评分,并随访3个月.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判断四个模型预测能力.结果在观察期内与肝病有关死亡患者72例,生存者66例.死亡组LTS、MELD-Na、MELD和PI平均值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四个模型AUC分别为0.860、0.801、0.749、和0.7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个模型预测正确率分别为82.61%、76.81%、75.36%和7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种模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均有较好预测价值.

  • 标签: 乙型肝炎 肝衰竭 预后模型
  • 简介:背景:内镜超声(EUS)已成为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首选检查方法,但对胃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鉴别困难,目前有学者尝试利用Photoshop软件鉴别容易误诊疾病。目的:探讨Photoshop软件胃间质瘤与胃平滑肌瘤EUS图像鉴别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和免疫组确诊118例胃间质瘤和42例胃平滑肌瘤EUS图像,利用Photoshop软件分别测定两组病灶灰度平均值(代表回声强度)和灰度标准偏差平均值(代表回声均匀度),分析鉴别价值。结果:胃间质瘤组和胃平滑肌瘤组EUS图像灰度平均值分别为71.94和4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EUS图像灰度标准偏差分别为16.63和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US下,胃间质瘤回声强度高于胃平滑肌瘤,而胃平滑肌瘤回声更均匀,EUS联合Photoshop软件通过分析EUS图像灰度平均值和灰度标准偏差有助于鉴别胃间质瘤和胃平滑肌瘤。

  • 标签: PHOTOSHOP软件 胃间质瘤 胃平滑肌瘤 超声检查 诊断 鉴别
  • 简介: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细胞凋亡重要作用.目的:明确小肠移植早期排斥反应存在细胞凋亡现象,探讨TNF-α与细胞凋亡关系及其凋亡发生作用.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SD)大鼠和Wistar大鼠行异位节段小肠移植.同基因移植组:SD(供体)-SD(受体);异基因移植组:Wistar(供体)-SD(受体);异基因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Wistar(供体)-SD(受体)+环孢素A每日10mg/kg.术后第1、3、5、7天,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移植肠黏膜上皮凋亡细胞,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同基因移植组术后排斥反应轻微,移植肠黏膜上皮凋亡细胞数无明显变化(P>0.05);异基因移植组术后凋亡细胞数随排斥反应加重而增加(P<0.01),并显著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1);异基因移植+环孢素A治疗组凋亡细胞数亦显著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1).同基因移植组术后血清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异基因移植组术后血清TNF-α水平随凋亡细胞数增加而增高(P<0.01).移植术后血清TNF-α水平随移植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轻重而变化,两者呈正相关(r=0.837,P<0.01).结论:TNF-α与大鼠小肠移植早期排斥反应细胞凋亡现象有关,并在细胞凋亡发生起调节作用.

  • 标签: 器官移植 移植物排斥 小肠 脱噬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
  • 简介: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及循证护理两种护理方法急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效果。方法我院选择164例患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需要急救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治疗过程分别采用联合预见性护理和循证护理、单独预见性护理、单独循症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四种护理方案,定义为联合组、预见组、循证组和常规组,分别有患者48例、40例、41例和35例,本研究采用观察指标有治疗效果以及出院患者情况等,判断预见性护理及循证护理价值。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高于预见组75.00%、循证组75.61%以及常规组62.86%;联合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采用循证护理和预见性护理可明显降低出血次数和止血时间,并发症较少,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后6个月时联合组生活习惯优良度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和循证护理单独应用可以明显提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救效果,治疗过程减少出血次数、降低止血时间方面突出,联合应用两种护理方法则会进步增加价值。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循证护理 上消化道出血 急救
  • 简介:背景:食管癌种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血管生成食管鳞癌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缺氧诱导因子(HIF)-1α、HIF-2α机体缺氧适应性调节重要调控蛋白,大多数恶性肿瘤中有表达,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诱导肿瘤血管生成。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HIF-1α、HIF-2α、VE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之间关系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病理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方法分别检测62例食管鳞癌,40例食管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和42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HIF-1α、HIF-2α、VEGF表达和MVD值,分析其间相关性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癌组织HIF-1α、HIF-2α和VEGF表达较异型增生和正常上皮组织显著增加(P<0.01),MVD值亦显著增高(P<0.01);且HIF-1α和VEGF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呈正相关,HIF-1α、HIF-2α表达与VEGF表达和MVD值呈正相关。结论:HIF-1α、HIF-2α食管鳞癌组织存在程度表达,可能通过诱导VEGF表达参与食管鳞癌血管生成;HIF-1α、HIF-2α和VEGF过度表达可能成为判断食管鳞癌生物学行为重要指标.

  • 标签: 表达 HIF-1Α VEGF 食管鳞癌组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MVD
  • 简介:提高基层医院早期胃癌诊断水平胃癌早发现和早治疗非常重要。基层医院早期胃癌筛查方法有幽门螺杆菌检测、胃蛋白酶原检测、隐血珠检测、硫糖蛋白检测、胃液固有荧光光谱检测、胃肠X线钡餐检测等方法,有效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有条件基层医院应重视内镜医生专业技术规范培训,尤其提高他们早期胃癌识别能力,积极采用各种内镜辅助诊断技术,可建立多学科合作早期胃癌协作组模式,共同提高基层医院早期胃癌诊治水平

  • 标签: 基层医院 早期胃癌 筛查 内镜诊断 早期胃癌协作组
  • 简介:乙型肝炎全球广泛分布,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原发性肝癌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随着近几年分子生物学发展,HBV基因型研究更加深入,基因型与临床关系日趋明确,不同基因型乙型肝炎发病机制、血清学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对策影响.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临床意义 HBV基因型 肝功能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 原发性肝癌
  • 简介:Q—T间期离散度(QTd)指同份心电图各导联最长与最短QT间期差值,大小反映各部分心室肌复极化不均程度,QTd1990年由Dag等首先提出,又称心肌复极离散度,预测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有重要临床价值。QTd增加冠心病心律失常性死亡独立危险因素,评估急性心肌梗塞(AMI)近期预后重要指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心电图 Q-T离散度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大剂量联苯双酯(DDB)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升高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26例血清AFP水平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DDB治疗,剂量为67.5mg/d(22.5mgtid)~135mg/d(45mgtid),连续治疗。治疗期间每隔4周检测AFP、肝肾功能。结果治疗后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O.01);治疗后AF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52.3±92.6ug/L280.O±315.2tug/L,卢3.5338,P〈0.001);治疗后血清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01)。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DDB血清AFP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有明显治疗效果,除了保肝降酶作用外,它还可降低血清AFP水平

  • 标签: 乙型肝炎 甲胎蛋白 联苯双酯 治疗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不同临床表现,从双胞胎研究和分离分析(segregationanalysis)结果发现,HBV感染后果至少部分由宿主遗传背景决定,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正在试图探讨影响HBV感染后果的人类疾病易感基因。从遗传学观点看,HBV感染后果由许多遗传学和环境学因子综合决定,些人类基因可能增加或降低HBV感染易感性,但是这些易感基因单独个却不足以起到效果,这就降低了连锁分析(limkageanalysis)能力,并可能解释为什么疾病关联(diseaseassociation)研究

  • 标签: 慢性HBV感染 宿主遗传 等位基因频率 MHCI类分子 易感基因 HBEAG
  • 简介:目的探讨高频电切术与氩离子凝固术胃息肉患者疗效和各项因子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治胃息肉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有效率,次性切除成功率,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蛋白酶原比值(PGR)及血清胃泌素-17(G-17)等因子水平,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半年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68.9%(P〈0.05);观察组次性切除成功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81.7%(P〈0.05)。术后,两组PGⅠ、PGR及G-17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PGⅠ、PGR及G-1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PG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明显低于对照组40.0%(P〈0.05)。随访半年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明显低于对照组31.8%(P〈0.05)。结论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胃息肉患者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水平,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胃息肉 氩离子凝固术 高频电切术 临川疗效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