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实施干化学定性检验尿糖结合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的准确性。方法:此次研究工作为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我院所纳入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为试验组,常规组纳入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39例,全部选择干化学定性检验尿糖结合尿微量白蛋白检验,针对试验组与常规组的参数指标实施组间对照。结果:试验组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尿糖、尿微量白蛋白高于健康群体,期间校验值显示为P值<0.05,结果充分证实组间差异存在。结论:糖尿病早期肾损伤患者实施干化学定性检验尿糖结合尿微量白蛋白检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标签: 糖尿病 早期肾损伤 干化学定性检验 尿糖 尿微量白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评价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120例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扫描结束后进行平扫横轴位重组图像/增强扫描横轴位重组图像(ARI/CE-ARI)后处理重建技术;计算出不同类型斑块的平均CT值,对不同类型斑块的强化程度、不同类型斑块血管壁的强化程度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20例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中,单侧38例,双侧82例,共计发现斑块316处,其中非钙化斑块85处,混合斑块103处,钙化斑块128处。统计学分析显示非钙化斑块处血管壁强化程度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1,P<0.01),非钙化斑块的强化程度与管壁强化程度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r=0.97,P<0.01)。结论MSCTA在评价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斑块稳定性等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可以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血管壁的强化程度与斑块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 标签: 椎动脉 基底动脉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锥形根尖种植体与非锥形根尖种植体对老年植牙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就诊的上颌前磨牙区后天性牙缺失患者共 80例,随机分为锥形根尖组与非锥形根尖组,每组 40例,对比两组患者两组形状种植体植入后不同时间的旋如扭矩值和种植体稳定系数 (ISQ),采用 Image J软件分析对比术后 6个月和 1年的骨缺损量。结果 两组患者植入后即时测量的扭矩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534, P=0.595),两组患者植入时测量的 ISQ值和植入 6周及 6、 12个月的 ISQ值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锥形根尖组患者植入后 6个月与植入时的骨丢失量平均为 (0.242±0.135)cm3,非锥形根尖组植入后 6个月与植入时的骨丢失量平均为 (0.214±0.147)cm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76, P=0.384),植入 12个月两组均较植入时有骨长入,但平均骨量变化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05, P=0.164)。结论 锥形根尖种植体与非锥形根尖种植体在老年植牙中的初期稳定性相当,不影响骨长入。

  • 标签:  种植体 根尖 老年 稳定性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的稳定性以及灵敏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所接收的50例供血者以及50例受血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采用低离子聚凝胺技术以及盐水法进行交叉配血检查,对两种不同方式所得结果对比。结果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小组的阳性检查结果发现大量细胞凝集,同时盐水法的阳性率低于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另外,低离子聚凝胺技术在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的价值较好,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进行输血检验交叉配血中,低离子聚凝胺技术的应用价值更优。

  • 标签: 低离子聚凝胺 盐水法 输血检验 交叉配血 价值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使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入住我科诊断为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并进行治疗的患者60例,经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使用桡骨远端T型定接骨板进行治疗的试验组以及使用常规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的对照组,各30例。对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优良率以及经治疗后腕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记录分析对比和讨论。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相对于试验组有明显改善,试验组优良率为83.3%相对于对照组的60.0%有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腕关节经过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0%现对于对照组的20.0%有明显下降,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次试验结果可知对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进行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对于长队外固定支架有明显改善,可以有效减少腕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老年患者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 临床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时对骨盆功能与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我院52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分成参照、研究两组,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与骨盆前外固定术治疗,统计对患者骨盆功能与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结果:经统计,手术治疗后研究组Majeed评分高于参照组,且各项手术治疗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骨盆前外固定术 不稳定性骨盆骨折 骨盆功能 下床活动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旋卡尼丁注射液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7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采用左旋卡尼丁注射液3g,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20mg,静滴,1/日,对照组31例,仅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20mg,静滴,1/日。7天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电图。结果联合应用左旋卡尼丁治疗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左旋尼丁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左旋卡尼丁 不稳定型心绞痛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 美托洛尔与 曲美他嗪治疗的临床 效果,为临床上选择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均来自我院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计 126 例 。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 63 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施内科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与曲美他嗪。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治疗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92.06% VS 79.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 两组患者 的 LVEF 以及 6min 步行距离均明显升高,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述心功能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 < 0.05 ) 。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 美托洛尔与 曲美他嗪治疗的临床 效果满意,可以影响的改善患者心功能,值得进行大力的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美托洛尔 曲美他嗪 不稳定心绞痛 临床疗效 心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肌内效贴布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儿童手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70例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儿童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肌内效贴布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采用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精细运动评定量表(FMFM)和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进行评定两组患儿的手功能康复情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PDMS-FM、FMFM和Wee-FIM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儿童实施肌内效贴布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有效提升患儿手功能康复效果。

  • 标签: 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 儿童 肌内效贴 核心稳定性训练 手功能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枳实半夏瓜蒌汤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心电图以及中医症候造成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共86例,按照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设定其中43例为参照组并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其余43例为研究组采用枳实半夏瓜蒌汤进行治疗。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情况。结果 比较两组的心绞痛中医证候评分,试验组优于参照组(P<0.05);比较两组的心电图改善情况,试验组好于参照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枳实半夏瓜蒌汤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十分确切,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心电图检查结果,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冠心病 稳定性心绞痛 枳实半夏瓜蒌汤 中医证候评分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摘选2019-2020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实施单一阿司匹林治疗,b组实施麝香保心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c组实施单一麝香保心丸治疗,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病症改善情况与心电图改善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7.8%,b组为93.4%,c组为80.6%,组间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麝香保心丸 阿司匹林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通心络胶囊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124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通心络胶囊,并对两组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和血脂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时间、血脂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呈显著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通心络胶囊,能够显著的降低心绞痛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时间,改善血脂指标,值得推广。

  • 标签: 通心络胶囊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血脂指标 心绞痛发作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对预见性护理应用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护理工作当中的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探讨。方法:研究所选时间段为2020年9月-2021年8月,此期共有220例因不稳定性心绞痛而到我院接受治疗与护理。其中有110例所实施的护理模式为预见性护理干预,设置为预见性组;另有110例患者所实施的护理模式为常规护理干预,设置为常规组。对两组患者经由护理干预之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满意度进行观察。结果:预见性护理干预的110例患者中,共有8例出现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7.27%;常规护理干预的110例患者中,共有30例出现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27.27%。组间数据差异有呈现出显著性的意义(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不稳定性心绞痛 应用效果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见性护理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应用效果和对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根据患者就诊单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而研究组则应用预见性护理对患者实施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经过组间对比,研究组患者实施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要高于参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发生率要低于参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为(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不稳定性心绞痛 应用效果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左旋卡尼丁注射液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7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44例,采用左旋卡尼丁注射液3g,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20mg,静滴,1/日,对照组31例,仅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20mg,静滴,1/日。7天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的频率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电图。结果联合应用左旋卡尼丁治疗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左旋尼丁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左旋卡尼丁 不稳定型心绞痛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固化剂联合瑞能对危重患者进行肠内营养,延迟胃排空时间,减轻因血糖波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6月入住本院综合监护室住院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EN,实验组采用固化剂联合瑞能间歇式喂养,对照组单纯使用瑞能间歇式喂养。对两组患者喂养期间的血糖及血糖波动进行监测,分析。结果两组肠内营养治疗后血糖水平均较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组内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血糖水平于治疗后1、2、3、4、5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2、3、4、5h实验组血糖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半化剂联合瑞能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控制危重患者血糖波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步长脑心通治疗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步长脑心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及颈动脉狭窄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BI高于对照组,而EI低于对照组,且TTP明显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脑心通能够显著减少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血流量,从而提高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 标签: 步长脑心通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效果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转子内侧壁碟形骨块缺损面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经皮加压钢板(PCCP)固定术后断端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13具经防腐处理的成人股骨标本,死亡年龄为30~50岁。在相同条件下用线锯在转子间线斜行截骨模拟成实验型Evans—Jensen分型Ⅳ型骨折,标本1~13号的内侧壁缺损面积与小转子投影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10.0%、14.5%、20.2%、23.4%、30.6%、45.8%、56.8%、76.8%、88.7%、99.8%、121.3%、149.4%。按标准程序置入PCCP,采用Instron2000万能物质测试仪施加载荷,对每具标本施加循环载荷,600N垂直载荷分别施加1、10、100、1000次。分别测量循环载荷状态下骨折近、远端的位移。结果循环加载1、10、100、1000次,内侧壁缺损面积与小转子投影面积百分比为30.6%时,近端和远端平均位移分别为0.14、0.10cm。内侧壁缺损面积与小转子投影面积百分比为45.8%时,近端平均位移为0.53cm,较30.6%时增加278.6%;远端平均位移为0.41cm,较30.6%时增加310.0%。内侧壁缺损面积与小转子投影面积百分比为149.4%时,近端平均位移为0.93cm,较30.6%时增加564.3%;远端平均位移为0.65cm,较30.6%时增加550.0%。结论当股骨转子内侧壁碟形骨块缺损面积与小转子投影面积百分比达45.8%及以上时,对PCCP内固定后股骨转子间骨折端的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且随着缺损面积的增加,相同加压下骨折位移亦呈线性增加。

  • 标签: 髋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板 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