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在颈椎病诊断检查中影像学特点,探索其诊断限度及临床防治对策。方法分析120例经临床及DR、CT、MRI检查确诊的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DR平片能观察到颈椎病的大部分征象,特别是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在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但CT及MRI能更准确地显示椎体骨质增生,前后纵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变和突出,更能明确椎管狭窄的真正原因。结论DR平片在颈椎病的初步诊断及临床防治中有重要意义;CT及MRI对颈椎病的诊断及分型能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影像学资料,为临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由于布氏杆菌病与其他脊柱疾病在临床表现上具有相似性,于是总结本院近一年确诊的由布氏杆菌性引起的脊椎炎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通过归纳总结来提升临床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对比分析18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布氏杆菌脊椎炎的CT、MRI影像学资料及相关病理学资料的整理与已确诊的脊椎病变的影像表现比较。结果布氏杆菌病多见于腰椎,病变椎体骨质破坏一般较轻,且表现为骨质破坏区域小且多,一般都是破坏只局限于椎体边缘的单个椎体破坏最为明显,不累及椎弓根,一般椎体无压缩改变,脓肿区域较为局限且相邻椎体周围也可出现脓肿,椎间盘破坏程度也相对较轻。结论根据布氏杆菌性脊椎炎影像学及病理学的特征性表现,可以与其他脊柱病作出鉴别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膜后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与病理表现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探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1月至2015年5月间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9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前CT/MRI检查结果均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病理显示,良性13例,恶性16例;根据组织起源分叶组织肿瘤12例、淋巴瘤10例、神经源性肿瘤7例;CT/MRI的定位诊断准确率达到93.1%(27/29);组织学分型诊断准确率为55.2%(16/29)。结论应用CT/MRI诊断腹膜后肿瘤,能较为直观清晰的显示肿瘤形态、大小及周边组织情况,且可对部分成分进行有效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MRI影像学检查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患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MRI进行扫描诊断,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经MRI诊断,共检出椎管内占位性病变33例,定性和定位诊断准确率均为100.0%。其中,髓外硬膜下病变20例(涉及10例神经鞘瘤,4例脊膜瘤,3例神经纤维瘤,2例蛛网膜囊肿,1例畸胎瘤)、硬膜外病变7例(涉及2例淋巴瘤,3例髓核突出,1例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1例浆细胞肉芽肿)、髓内病变6例(涉及4例星形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和1例血管母细胞瘤)。结论经MRI诊断椎管内占位性病变,不仅能对病变进行准确定位,且定性准确率高,是诊断的首选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SCT、MR表现,探讨MSCT及MR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或关节镜证实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肩关节MSCT、MR表现,观察和测量肩峰的形态、肩峰下间隙的宽度,观察肩袖情况及关节骨质改变。其中所有病例均行16排MSCT检查及1.5TMR检查。结果①肩峰形态扁平状肩峰3例,弧形肩峰12例,钩状肩峰15例,CT诊断30例,MR诊断25例;②肩峰下间隙狭窄CT诊断25例,MR诊断14例;③肩袖损伤CT诊断12例,MR诊断30例;④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CT诊断5例,MR诊断13例;⑤前上盂唇损伤CT未发现,MR诊断5例;⑥冈上肌、三角肌萎缩各3例,CT、MR诊断均做出诊断;⑦关节骨质改变肱骨大结节骨质增生,CT诊断16例,MR诊断5例;肩峰下骨赘CT诊断8例,MR诊断4例;⑧冈上肌腱钙化CT诊断5例,MR诊断2例。结论MSCT能清晰地显示肩峰的形态,测量峰肱距、峰沟距评估肩峰下间隙狭窄程度,在骨质增生和钙化显示方面具有优势;MR能精确地显示和评估肩袖损伤的情况、肩峰下滑囊改变和肩关节其他软组织损伤。MSCT联合MR检查能有效地评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学特征和病理变化,为临床正确诊断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临床CT影像表现。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胰腺炎和胰腺癌患者各10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10,胰腺炎患者)和观察组(n=10,胰腺癌患者),对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确诊情况、CT影像学表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主要有以下两个表现(1)在出现病变的胰腺部位出现明显的边缘,患者胰管中出现不规则的扩张情况,并伴有钙化和假陛囊肿等症状;(2)患者肾前筋膜出现明显的增厚现象,腹腔内部存在粘连的情况并伴有胆总管的扩张症状。对照组患者的CT检查结果主要有以下两个表现(1)胰腺内的病变面积有显著的增大的情况,患者胰管远端扩张且有均匀性,远端呈现出不均匀的密度分布;(2)患者的胆总管出现明显的扩张,并扩张情况突然中断,患者胰腺周围血管以及脂肪明显受累并伴有明显的转移的症状。结论CT对于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不典型影像表现。方法选取本院感染疾病科收治的108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析其不典型影像表现。结果从检查效果来看,MRI检查巨大血管瘤、离心性强化血管瘤的检出率分别为61.11%和28.70%高于CT检查(45.37%、27.78%);而CT检查多发液平面血管瘤、带蒂血管瘤及肝血管瘤检出率分别为10.17%、10.19%和6.48%高于MRI检出率(5.56%、2.78%、1.85%)两组差异显著(P<0.05)。从CT检查来看,共检出49例,其中30例为单发,19例为多发,病变直径在50~145mm,有12例患者带有明显的斑点状钙化。结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组织学结构有差异,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了解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对提升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和后期治疗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囊在B超影像下的病情状况,进而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做出判断,以此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科学根据。方法对患有慢性胆囊炎伴有结石的患者随机抽取104例进行切除腹腔镜胆囊手术的准备,分析手术的时间和B超影像反应的各项数据之间的联系。结果胆囊排空低于三分之一的患者同胆囊排空率不小于三分之一的患者组间的难易与否,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存在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B超影像中的胆总管内径、结石数量、胆囊的大小及胆囊壁的厚度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R=0.62,(P<0.01)。结论手术进行的难易标准可以通过B超影像清晰明了的进行分析。胆囊排空率低于三分之一的患者手术复杂,成功率没有保障;胆囊排空率高于三分之一的患者手术简单,成功率高。所以对胆囊收缩功能进行分析,能对手术的难易程度做出合理的科学判断,对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在核磁共振(MRI)影像中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提高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确诊的准确率。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4月,于我院进行就诊的20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每位研究对象的核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患者半月板损伤处有46处,其中I级损伤6例,II级损伤12例,III级损伤28例,并经过手术及关节镜进行证实,MRI的诊断半月板损伤处44处,准确率为(44/46)95.65%。结论MRI影像学科显示不同损伤级别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提高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确诊率较为有效的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淋巴显像诊断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腹部影像分型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相关影像学资料。8例患者在直接淋巴造影术后胸腹部MSCT联合扫描。结果经MSTCT淋巴管成像图片显示所有患者均为病变肠管和肠管以外病变,其中有8例为肠管扩张,有8例为肠壁增厚,有4例为胸腔积液,有6例腹腔积液,有2例为心包积液,有8例为肠系膜水肿包纵隔淋巴反流,有5例为肠系膜结节,有1为腹腔淋巴管瘤,有5例肠淋巴干反流,有8例腰淋巴肝反流。结论MSTCT淋巴管成像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患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可准确的诊断出患者肠管中的病变组织位置。
简介:摘要目的为腰椎脊神经前、后支局部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的进针定位提供影像、解剖依据。方法取20具成年尸体和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磁片,通过对相关指标的测量来确定L1-L5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外侧支)的定位。结果以棘突为参照点确定L1-L5腰椎脊神经后支的定位;(1)进针点到达脊神经后外侧支至同序数棘突上方距离为19.83~26.52mm;(2)垂直进针至深度为14.71~37.25mm,此点是脊神经后支绕过关节突腰部的位置;(3)从关节突再向前进针18.7~25.22mm此点是脊神经后支绕过关节突腰部的位置;(4)脊神经根前支出椎间孔至同序数棘突水平距离为19.83~25.25棘突后正中线到达腰椎脊神经前支水平距离;进针到达横突外侧缘时与矢状面夹角5.50~11.5。结论腰椎棘突位置表浅较易摸到,以各棘突作为解剖标志来定位相应的腰椎脊神经,为临床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局部神经阻滞疗法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部闭合性内脏损伤的超声及CT诊断符合率及影像学。方法选取且分析于2012年8月—2017年2月期间接收的84例腹部闭合性内脏损伤患者资料,本组均行超声及CT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分别设为研究组与对照组,观察并对比两组诊断符合率与影像学分析。结果与研究组89.30%对比,对照组诊断实质性脏器损伤确诊率85.71%略低,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37.50%比较,对照组诊断空腔脏器损伤确诊率81.25%显著更高(P<0.05)。结论超声检查应用于腹部闭合性内脏损伤具快速、简便、重复性佳等优势,可适用于实质性脏器诊断中,但CT应用于空腔脏器诊断效果较超声更优,均具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