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过去几年中,从页岩油藏中产油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为了高效率和更经济的开发页岩油藏,必须了解清楚水力压裂裂缝参数,水力压裂裂缝引起的复杂天然裂缝系统,和岩石特性对井的动态性能影响。基于数值模拟的方法与其他常规的建模方法相比,在页岩气藏单井动态建模方面提供了更好的方式,然而目前还不清楚页岩油藏可否使用相同的方法建模。我们开发了一个简单且粗化的双孔模型来快速评价增产措施的有效性和理解页岩油的开采机理。将精细网格参考模型与简化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简化模型大大减少了模拟时间并能提供准确的结果。我们将此方法应用于伊戈尔福特(EadeFord)页岩油井。对选定的直井进行油、气、水产量的历史拟合。获得了油藏和储层改造区域的参数,包括基质和天然裂缝系统的原始石油地质储量,估算最终可采储量,孔隙度和渗透率,以及裂缝半长,宽度和复杂裂隙网络的渗透率。随后通过水平井的敏感性分析来量化油藏的特性以及储层改造区域的参数,包括生产层有效厚度,基质孔隙度,基质和天然裂缝系统的渗透性,天然裂缝间距,半长,宽度,和复杂裂缝网络的渗透率。模拟结果表明,天然裂缝渗透率对估算最终可采储量的影响最大。烃类贮集空间(生产油层厚度和孔隙度)对估算最终可采储量的影响次之。基质渗透率的变化对采油影响不大。模拟结果提供了关于页岩油藏有效的储层改造设计和流动机理的本质。
简介:在斯诺雷(Snore)油田,已对低矿化度(低盐度)注水提高石油采收率(IOR)进行了评价。为了测量注海水之后和注低盐度水之后的剩余油饱和度,进行了岩心驱替实验和单并化学示踪剂测试(SWCTT)的现场试验。在油藏和低压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室岩心驱替实验,使用了从斯塔夫乔(Stafiord)组上段和下段以及伦德(Lunde)组采集的岩心材料。通过注入经过稀释的海水,斯塔夫乔组的岩心大约多采出了2%的原始石油地质储量(OOIP)。在随后的NaCl基低盐度注水中,也采出了类似数量的原始石油地质储量。同样的趋势在高压和低压实验中也可以观测到。对伦德组岩心的低盐度注水,没有发现明显的响应。无响应通常出现在碱性注水中。SWCTT现场试验是在斯塔夫乔组上段进行的。先后测定了注海水后、注低盐度海水后以及注新的海水后的平均含油饱和度;同时没有发现剩余油饱和度有明显变化。注海水后现场测得的剩余油饱和度数值与早先的特殊岩心分析(SCAL)实验数据一致。岩心实验三次低盐度注水的测量结果与SWCTT的一致。这两项测试均表明低盐度注水仅有很小的效果或没有效果。这些业已表明,低盐度注水对于所有含油的泥质砂岩地层都有提高石油采收率的潜力。从本项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初始润湿状态是影响低盐度注水效果的关键特性。
简介:在SEC储量评估和申报中,石油公司基于企业自身信誉的保障和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必须对储量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即在未来的开发过程中储量不能出现大幅度的变化,证实储量的误差应控制在10%之内。对于扩边与新发现储量,控制风险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参与储量评估的基础井选择。关于基础井的选择条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做法,目前主要是依据国家标准和国际评估公司的通用做法。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原有的标准不能很好地适应目前以效益开发为前提的指导方针,一些国际通用做法也无法适应于所有地区。基于SEC储量首先强调的是有效益,提出从技术经济学中的盈亏平衡分析出发,建立计算单井动态盈亏平衡模型初始产量的判断方法,与单井稳定产量进行比较从而选择基础井,使储量评估贯彻“有效益开发储量”的原则,对四川盆地不同深度的气藏初始产量进行计算,其初始产量均高于目前国家标准所确定的起算标准,通过单井经济性的严格选择,最终实现储量风险控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