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在王阳明看来,人皆有至善之良知本体,但良知在后天受到遮蔽,故未必尽能为善。障碍良知者主要为私欲与习染二者,本文以前者为主要讨论对象,探讨阳明哲学中私欲的定义、根源及其影响。

  • 标签: 王阳明 私欲 致良知
  • 简介:本文对牟宗三先生的佛学论述做一简单介绍,主要以其著作《佛性与般若》上、下两册为讨论依据。牟先生的佛学体系论述极为完整。若作为一个佛教徒,以其一辈子时间,要对印度佛学发展到中国佛学之历程,做一佛学史的介绍实属不易,更何况牟先生并非佛教徒,亦非所有精神都用在佛学上。牟先生共花了七年的时间以完成《佛性与般若》上、下两册之大著,此书中亦收纳了以往发表的佛学论文。而七年的时间要收摄进全部之《大藏经》岂是容易,牟先生亦做不到,因此牟先生的佛学思想是有所本,其所本者,系以天台宗的义理为标准,即借由天台宗的判教理论,评断佛学各派系的发展之圆不圆、完整不完整。此书之作,系面对于内学院的欧阳竟无与吕澂而发。牟先生乃熊十力先生之弟子,而熊先生跟着欧阳竟无学佛,而由佛转儒,转为当代新儒家的开创者。牟先生想站在其师熊先生立场,为中国佛学伸张,认为发展到中国佛学才圆熟;盖因内学院一派之视中国佛学,甚至如来藏体系非正统佛学,进而放弃之。本文欲在此二派——牟先生与欧阳一系之间,做一分判,以视谁人的讲法较为合理。

  • 标签: 天台 欧阳竟无 判教 唯识 中国佛学
  • 简介:茅盾曾就蒋光慈作品中的人物转变问题说:“作品中人物的转变,在蒋光慈笔下每每好像睡在床上翻一个身,又好像是凭空掉下一个‘革命’来到人物的身上;于是那人物就由不革命而革命。”直到近年仍然有研究者坚持认为:“《冲出云围的月亮》中王曼英的转变,就显得简单而突兀。”茅盾等人的这些观点首先表明人物“转变”确实在蒋光慈的作品中大量存在,并形成一种叙事模式。不过蒋光慈作品中人物的“转变”绝非研究者所指责的那样简单。

  • 标签: 革命话语 叙事模式 蒋光慈 《冲出云围的月亮》 英雄 研究者
  • 简介:公共性问题的一部分是事实性问题:哪些广义物品的排他性使用的成本很高?哪些行为方式或措施会产生程度不一的公共性影响?广泛传播的信息和人们普遍拥有的信念的作用如何?另一部分则是价值理念和这样的理念该如何实现的问题。什么算是公共利益?公共物品、公共利益和公共机构之间的关系如何?而一个跟正义视野有关的严肃问题是,须如何界定公共机构的恰当作为和此类机构中的成员的恰当行为?

  • 标签: 共性问题 视野 古代 中国 行为方式 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