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依原始佛教以及中国佛教禅宗思想,职业不仅作为一种谋生方式,具有“个人义务”和“社会义务”,而且更具有佛道上修行宗教意义,所以佛教职业伦理体现了职业必要性、谋利和终极意义。必须建构与弘扬“佛教知足经济学”,以应对当今世界流行贪欲经济学。“知足经济学”节俭、知足、布施以及财富分配具体方法等,体现出佛教在财富问题上智慧及其特有的宗教意义。

  • 标签: 知足经济学 佛教经济 经济伦理
  • 简介: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文明重要标志,反映是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社会公众之间信用、信任关系,代表了社会公平正义价值取向。本文在对司法公信力内涵研究基础上,从主体、客体两个维度对我国司法公信力不足现象进行了总结,并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剖析了司法公信力不足伦理成因。

  • 标签: 公信 司法公信力 表现 成因
  • 简介:<正>什么是公德,国内伦理学界意见不一,关于公德内涵和外延也有不同看法。文章认为,过去人们常把公德同婚姻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并列起来,看作是特殊领域道德,这种传统看法把公德规定得过于狭窄,因而不那么科学。公德不应归结为特殊领域道德,而是一般社会生活共同准则。

  • 标签: 公德 婚姻家庭 伦理学 职业道德 社会生活 外延
  • 简介:“机器伦理”是当前道德哲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交叉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在智能机器中嵌入符合伦理原则程序,使其能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机器伦理思想发展具有内在机制,一方面是由于道德行为对象发生了由“人”到“非人”转变,另一方面以机器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由直接关系变为间接关系。机器伦理思想促进了技术设计伦理由隐性向显性变化,引导技术产品“负责任”地为人类服务。同时,机器伦理思想存在着将道德行为数字化、道德行为主体模糊化以及信任机制不明确等局限性。

  • 标签: 机器伦理 显性伦理主体 人机同构
  • 简介:在老子那里,“德”含义不只是停留在伦理范畴之中,而且是通达道一种途径。老子在阐释“德”意蕴论述中包含三个不同向度,简单来说,就是从“有”而至“无有”,进而达到“无无”,也就是道本来样态。这是“德”形上层面的路径。落实在实践层面,则由初始“有言之教”到“无言之教”,最高德要引发个体自身创造性,这是老子对至德独到理解。这三层思想是由老子对“德”层层上升理解所构成。如此把握老子“德”含义,才能将其道德观念落实到当前时代背景下伦理生活之中,使人们能够实现自我栽培,觉察自己本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老子道德观念根本要义。

  • 标签: 老子 道德观念 有言之教 实践路径 创造性
  • 简介:<正>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心理过程评价,它也作出价值判断。但是,后者完全是内在:它们涉及科学研究要素,诸如资料、假设和方法,而不涉及科学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工程技术专家不仅作出内在价值判断,而且也作出外在价值判断:他评价他能得手每一事物。在他看来,每一事物、过程或概念就某种实际目的而言,是好、坏或中性。必须区分两类技术评价:技术效应、经济效应评价与社会价值评估。一项人工制品可以既有技术效应,也有经济效应,但无社会

  • 标签: 科学技术的价值 道德判断 技术效应 工程技术专家 价值判断 经济效应
  • 简介:在当代社会里,科学技术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世界能力,市场经济又使人类得到了充分物欲满足,多元文化则使人类实现了心灵解放.在此条件下,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相对主义必定会大行其道,并对具有普遍性、崇高性道德提出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和道德权威失落,明智的人们殚精竭虑地寻求拯救道德以提高人类素质和建设美好社会良方.

  • 标签: 《道德信仰论》 道德建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人类素质 学术专著 改造世界
  • 简介:追求人类自身内部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是当今时代必然要求。佛教平等观念特别是其中体现出包容精神,对于人类和谐观念的确立富于启发意义。文章论述了佛教平等观包容精神,分析了佛教包容精神形成理论原因,并探讨了这种包容精神对当今时代人们和谐观念正面意义。

  • 标签: 佛教平等 观包容精神 缘起论 伦理意义
  • 简介:事实与价值关系问题是道德哲学重要问题,从近代事实与价值二分到现代彻底断裂,不仅带来道德知识合法性问题,也加深了现代道德生活危机,给人类持久生存形成了危害。一个消解事实与价值二分总体思路是揭示和构建事实与价值之间默会意义关联域,以主客体互换为视角,以人自我转化为根基,在经验生活超越向度中实现事实与价值相互通约与转化。

  • 标签: 事实与价值 是与应当 二分
  • 简介: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和考据法等方法以武德为线索,对中华武德来龙去脉及军旅武德和武术武德关系进行了梳理,突破了以往只从单个领域考察武德研究范式,系统分析了传统军事武德与武术武德关联,从而深入探析武术伦理源起和历史演进。文章还深入阐释了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与中华武德形成与演化深刻关联以及中华武德所蕴含基本精神。

  • 标签: 武术 军旅武德 武术武德 伦理
  • 简介:本文将关于良知坎陷论批评归纳为以下几种:泛道德主义;化约主义;内圣外王不可通;良知坎陷论无力;良知只可呈现而不可坎陷。得出结论认为,前四者基本上都有层次错置问题,导致其批评无效;当然,这些批评也指出了良知坎陷论在现实操作层面的致思不足,为后者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而对于第五种批评,笔者除了根据牟宗三哲学文本外,同时也基于牟宗三后期圆教思想,进行了辨析,认为牟宗三良知坎陷论属于别教,通过进一步向圆教而趋,则可以较好地回应该批评。

  • 标签: 牟宗三 良知坎陷论 圆教
  • 简介:<正>我国十年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机关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但也确有一些党政干部,经不起改革开放考验,经不起物质利益诱惑,参与赌博活动。赌博现象尽管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却严重玷污了党和政府形象,引起了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禁赌应是惩治腐败一项重要内容。

  • 标签: 禁赌 惩治腐败 重要内容 党和国家机关 纸牌 打麻将
  • 简介:哲学被公认为"爱智慧"学问,也被认为是每个时代思想精华。这些精华表现为经过论证理论内化为世界观,具体化为方法论。但这都只是哲学一般特征,哲学实质是批判。众所周知,康德作为批判哲学集大成者,他之后哲学大都具有强烈批判性。

  • 标签: 古希腊哲学 批判维度 集大成者 批判哲学 爱智慧 世界观
  • 简介:罗尔斯“正义论”区别了公法意义上财产权和私法意义上财产权。前者属于基本自由,系第一个正义原则调节范畴;后者则归属第二个正义原则调节。与洛克财产权理论不同,罗尔斯将私法上财产权与政治自由相分离,否定了其自然权利性质,使其回归分配制度建构本来面目。罗尔斯财产权理论不仅为“所有权社会化”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且为私法提示了一种全新财产权伦理观。

  • 标签: 财产权 罗尔斯 正义论 自由主义
  • 简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内容和实现途径,也关乎校园和谐及社会稳定。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点、过程、结果和内部管理来看,都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现象。为了我国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和完善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把创建公平竞争环境与实施必要帮扶政策结合起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中公平操作。

  • 标签: 高等教育 公平问题 解决办法
  • 简介: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在现代文明中作用,如何使科学技术真正为增进人类幸福服务,这是处于世纪之交思想家们所关心核心问题之一.日本著名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曾对自然科学有广泛涉猎,对于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历史有深入了解,特别是在他同罗古诺夫教授、保林博士和汤川秀树博士等世界级自然科学家对话中,尤其表现出了他博学和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关怀,从中可以发现其丰富科技伦理思想蕴涵.

  • 标签: 科学 智慧 知识
  • 简介:在目前生态伦理学研究中,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着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展开了激烈争论。这种争论不可调和性以及它们观点不可公度性,表明生态伦理学自身发生了严重形上学危机。导致这种危机一个根本原因是:在没有确立“人是什么”前提下,就展开了人与价值争论,致使生态伦理学研究出现了人空场。生态伦理形上学基础,不是自然物有无道德地位,而是人之为人。人惟有首先成为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拥有保护自然环境的人性,他才能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 标签: 生态伦理 人性 形上学
  • 简介:作为公民伦理规范公民道德,依据公民行为范围和性质以及来自于生活领域分域看待,即公民道德本身不同侧重,可以区分为“公民道德”与“(公民)公共道德”双重意蕴。而公共领域因其所具有的公共性、自由开放性、交往实践性和商谈伦理性等精神特质,不但成为公民公共道德真实存在之域,更与公共道德价值期许之间有着融洽契合与互动。而由公民道德形上关照到形下践行,同样需要我们在对话场域中给出理性而合理看待,即公民道德践行和提升,需要制度与法律支持和保障,需要来自公民道德教育长期努力。需要公民在文化传统体认基础之上道德自觉。

  • 标签: 公民道德 公共道德 公共领域 价值期许 践行维度
  • 简介:<正>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有的人主张以人性作为道德来源和基础,或者认为人性和经济状况是道德双重基础等等。这种观点显然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不是什么创新。我们介绍普列汉诺夫对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人性来解释道德分析批判,以及关于人性和道德关系马克思主义分析,对于正确认识以人性说明道德观点错误所在,会十分有益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人性 人的本性 社会心理 哲学著作 思想体系
  • 简介:“公共文明”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概念,特指公共生活领域非野蛮秩序状态,属于秩序文明范畴。这个概念出现反映了中国人对社会结构变化敏锐把握与道德建设自觉。从伦理类型角度看,公共文明属于行为论伦理范畴而非品德论伦理范畴。它价值原则是正义,形式原则是法治,本质则是对他人、自己尊严与权利平等尊重与维护。

  • 标签: 公共文明 公共生活 秩序文明 正义 法治 尊严与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