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们可以用不同概念来描述现代社会基本特征,风险社会即是其中之一。事实上,更深刻描述现代社会存在基础并揭示风险之来源概念应该是技术社会。奠基于科学技术并被资本市场所驱动现代化进程,已经将人类文明建构成技术文明,并带来了福利巨大提升。

  • 标签: 风险社会 道德困境 认知局限 伦理 现代社会 现代化进程
  • 简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观场景下,转型时期中国司法正在形成一种新模式,其功能正从单纯解决纠纷走向为基层社会提供规范供给,重构基层社会规则体系,强化基层社会制度正统基础这一关键层面。这种新司法模式不仅要求将法官个性化办案经验体系化,以解决具体纠纷,而且要促使基层社会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相互尊重合作,最终达成一种立基于多元规则相生共存之上规则共治。

  • 标签: 司法模式 规则治理 规则共生 规则共治
  • 简介:“偏言”“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中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德目等多方面问题。程颐通过《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性理,含摄宇宙论生理,力求从仁“偏言”“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偏言”“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至善整体流行实施中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 标签: 四德 五常 偏言 专言
  • 简介:中国人“自私”行为和“公德”缺乏,不是一个筒单道德现象,它“不道德”获得了一种“道德信念”强烈支持。回溯历史可以发现,这个道德信念制度背景和基础都带有明显“公”性质:中国农业产权显著特征是“公”;中国社会分配调节制度是“公”;中国文化基本观念是“公”。在这个“公”“私”悖论之后,其逻辑转换关键点是个体权利极端缺乏。作为历史长期演化产物,“私心”虽然不应该受到过多道德道责,但却十分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扩大个体对生产资料支配权;收入调节问题则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化保障制度来解决。在此基础上,弱化“分配正义”,发展出承认个体交易选择“交换正义”,牢固地确定个体私有权利。

  • 标签: 中国人“自私”行为 公德 道德信念 社会分配 调节制度 文化
  • 简介:以文道统一,情理统一,人艺统一为基本内容美善统一,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秦汉审美文化中得到了极为充分富于时代特征表现.在秦代,它是以极端功利主义尚用形式表现出来.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一统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理论形态、感性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有显著表现,成为秦汉审美文化显而易见特征.

  • 标签: 秦汉审美文化 美与善的统一
  • 简介:两汉《诗》学,主要有今文《鲁》、《韩》、《齐》三家和古文《毛诗》一家。《毛诗》曾先后被河问献王和王莽短时间地立为博士,今文三家则自开创者起就被朝廷立为博士,宣帝时进而一道列为朝廷官学。一经数家而非出同门,这在西汉是绝无仅有的。西汉皇帝为刻意维持这种历史传统和争鸣局面,大都兼而习之,或至少学习三家中两家,如昭帝习《韩诗》、《鲁诗》,元帝习《鲁诗》、《齐诗》,成帝习《齐诗》,哀帝习《鲁诗》、《齐诗》。从其取舍不难看出,三家《诗》地位在西汉并没有高低之别。这一长达二百年学术平衡。

  • 标签: 朝廷 王莽 西汉 今文 两汉 东汉
  • 简介:行动哲学力图为人类作为理性动物所特有的行为提供一个说明。尽管相关讨论至少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但作为哲学一个分支,它直到20世纪中叶才诞生。由于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或主题,例如意图、意向性、自由意志、行动者自主、实践理性、道德责任等均与之密切相关,所以行动哲学迅速发展起来。

  • 标签: 哲学问题 道德责任 意图 形上学 能力 20世纪中叶
  • 简介:面对佛道之学挑战,宋初儒者认识到必须弥补儒学心性论缺陷,建立起佛道之学相颉颃心性理论。为此,他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心性论领域,展开心性理论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中庸》、《孟子》逐渐受到了人们普遍关注,《论语》地位进一步提高,《四书》成为儒家重要思想学术资源,不同思想倾向学者从不同角度《四书》进行了阐释、利用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四书》学。

  • 标签: 《四书》学 心性之学 宋代 北宋 心性理论 《大学》
  • 简介:作者通过冯友兰先生《邵雍“先天学”》两点补充,认为.邵雍“先天易”图六十四卦卦序按进制六位数大小依次排列而来.此即是宋代道学家所谓“天地自然之数”。作者由此进一步揭示了先天卦序阴阳生息卦气思想之同.在一定程度上某种暗合实质上相互矛盾。

  • 标签: 先天六十四卦卦序 卦气 冯友兰
  • 简介:本文在综观易学文化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基础上,探讨了当代易学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主要问题,强调把易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科学研究重要和必要,并明确提出一系列观点:应该合理界定易学名称范畴,密切关注易学文化传承问题,逐步拟定易学发展目标.

  • 标签: 易学文化 易学研究 学术传承 学科发展
  • 简介:《孙子兵法》中蕴含着和谐思想,当今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孙子慎战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前提;“衢地合交”政略是构建和谐世界有效手段;“不战而胜”思想可为构建和谐世界提供战略选择;“先为不可胜”实力慑敌思想可为构建和谐世界奠定坚实基础。

  • 标签: 孙子兵法 和谐思想 和谐世界
  • 简介:在秦汉之际,特别是两汉时代这个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形成重要时期,所产生重要作用应该说是被人们长期地忽略了.事实上,不仅影响了秦汉思想诸多流派,影响了秦汉思想融合发展,而且影响了秦汉思想形成定型.秦汉时代出现思想大融合是在哲学基础之上大融合.秦汉时代大一统的人文政治环境是其思想融合社会历史背景,而无所不包哲学思维模式则是秦汉思想融合理论依据.作为群经之首,不仅是汉初道家和黄老思想哲学基础,也是汉代儒学复兴哲学基础,甚至包括其后魏晋玄学未能从巨大影响中摆脱出来.因此,研究在秦汉思想融合流变中地位和作用,对于深入认识秦汉思想形成和发展以及秦汉思想本质和特征,都具有十分重要价值和意义.

  • 标签: 秦汉时代 《易》 哲学基础 社会历史背景 思想发展 中国
  • 简介:在《唯物主义经验批判主义》发表之后,列宁更加注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全面学习和研究。在1909年到1913年前后,列宁写作和发表了一批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重要文章,如《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卡尔·马克思》一文。从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列宁在哲学素养方面很大提高,能看到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不断深化。

  • 标签: 列宁 《卡尔·马克思》 哲学 马克思主义思想史
  • 简介:作为彻底革命,法国大革命旨在建立全新理想社会,但此种彻底革命从否定特权,发展到否定全部特权阶层,到否定所有旧制度,直至不停地否定自己,从而导致制度断裂,不能实现可持续治理。而对待旧制度更为宽容尊重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虽然比法国革命不彻底,却能有效地立宪,实现制度延续。可见最好不要通过彻底割裂历史革命进行立宪,否则极可能欲速则不达。

  • 标签: 立宪 法国革命 制度断裂 可持续治理
  • 简介:<正>由早期朴素阴阳说到战国以后哲理化了阴阳学派之间,一个由此及彼过渡中间环节至今尚未弄清楚,那就是道家、阴阳家以及《易》学是怎样互相衔接、交汇、渗透、融合呢?是什么人完成这样一项工程呢?它们交绥点在哪里?其后又发生了哪些流变?这些问题值得重视和研究。我认为,稷下环渊是一个值得注意关键人物。本文将对其人、其学、其书及其后学某些问题作扼要论述、考察其渊源、流变脉胳和走向。这个尝试虽有些大胆而唐突,却值得试一试。

  • 标签: 阴阳学派 阴阳说 阴阳学说 老子 哲理化 阴阳家
  • 简介:张之洞江苏近代工业兴起唐文起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为了推动张之洞中国近代化学术研究,全面探讨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贡献和地位,吸取其历史经验教训,于1997年5月在石家庄举行了“张之洞中国近代化学术讨论会”。本人张之洞...

  • 标签: 张之洞 近代工业 中国近代史 张謇 工业史 缫丝厂
  • 简介:<正>“认识你自己”,这是西方哲学第一要求。相对于此,东方儒家哲学则以“成就你自己”为首要关注之点。从先秦开始,儒家哲学思考便指向了成人(人格完善)。作为宋明时期新儒学,理学同样受到了这一思维传统制约。当然,较之先秦儒学,理学人格考察无疑更为深入。

  • 标签: 人格境界 理学家 儒家哲学 朱熹 成人 价值理性
  • 简介: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角度解释基层社会情绪政治化现象。文章阐述了社会成员组成关系变化,特别是他们和公共组织连接通道中断时产生影响。上世纪50年代,工作单位成为遍地存在“代理政府”,它们实际上承担着代表、应责、协调和连接职能。但随着这一角色收缩和广泛社会流动发生,社会应责和协调机制式微,个体和公共连接关系不再,越来越多社会成员面临没有组织向自己负责局面。在基层社会,发挥上述作用社会机制衰退程度,可以解释社会情绪政治转化。

  • 标签: 个体与公共 社会治理 情绪政治化
  • 简介:<正>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所以谈心学自然联想到中国文化前途。但这个题目很大,限于篇幅,只讲述一个提要。一、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大陆流行中国哲学史研究专书,均把陆(象山)王(阳明)哲学称为“心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辞海、辞源都把“心学”等同于“陆王哲学”。这虽只是一种称名,但也是一种理解和概括,原来颇为不妥。因为心学本不专属于陆王,正像气学不专属于王充、张载一样。陆象山说:“圣人之学,心学。”(《象山全集·叙》)他这样说,决不是为了故意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人 决定作用 思维方式 思维偏向 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