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河流生态保护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开展生态需水研究已迫在眉睫。提出了一种基于鱼类生物量的河道内生态需水过程确定方法。通过对鱼类栖息地的适宜性分析,建立了单一目标鱼种特定生命史生物量与河道流量间的关系,用于计算维持处于特定生命史的目标鱼种一定生物量时的需水量,同时构建了多目标鱼种和鱼种生命史间的权重关系。针对所有目标鱼种各个生命史所需河道流量,通过匹配相应的鱼种间、鱼种内权重系数,要把研究区域河道内鱼类生态需水过程。以雅砻江锦屏河湾减水河段为例,计算了维持河段鱼类生物量稳定的生态需水量,并获得对应不同鱼类生物量保护目标的系列生态需水过程线。

  • 标签: 生态需水过程 栖息地 鱼类生物量
  • 简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指达-贾线,规划从雅砻江、大渡河的6条支流引水40亿m^3,工程由“六坝七洞-渠”组成。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已经开始实施,西线工程正在做前期的准备工作。因此,进一步认识、评价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在实地现场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分别从水库建成后的库区淹没、坝下游的水量减少、以及施工期间的活动等方面,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是否受到调水工程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

  • 标签: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 水生生物 陆生生物
  • 简介: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安全,需要准确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中PCR法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是最普遍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验方法。目前常用的PCR法有多重PCR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原位PCR技术及免疫PCR技术。各种技术有不同的原理及优缺点。

  • 标签: 水环境 病原微生物 PCR技术
  • 简介:采用内循环生物流化床系统,进行N、P废水的试验研究,通过控制曝气时间和溶解氧浓度。能同时达到的效果。对于N、P废水,COD在352-1048mg/L。TN在46.9-76.4mg/L,TP在5.8-14.4mg/L时,COD、TN、TP去除率分别为92%、80%、93%,处理后的水可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 标签: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 N P废水 脱氮除磷
  • 简介:提出一种基于生态保护对象的生活习性和流量变化的河道生态需水(EIFR)估算方法,简记为习变法(LiHafloVa)。方法通过建立流量变化与生物习性的定量联系,确定主要生态保护对象生活习性关键月份,既具有水文学方法的简便优势,又能尽可能多地考虑生物学特性,能较好地解决资料缺乏地区的生态需水估算问题。EFIR的计算包括两部分,对关键月,EIFR为该月中值流量与该月的流量变异系数的乘积。对其它月份,EIFR为90%超过概率流量与全年各月流量变异系数最小值之乘积。应用该法计算了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包括达曲、泥曲、色曲、杜柯河、玛柯河和阿柯河等6条调水河流的生态需水。结果表明,河道内多年平均状态每年需保持的水量占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比例在达曲至少为24.7%,泥曲为46.4%,色曲为21.7%,杜柯河为21.6%,玛柯河为15.0%,阿柯河为15.7%。该比例系数基于研究区生态保护对象的生活习性,是流域的客观反映,可以作为制定工程最大可调水量的依据。计算表明,在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大约占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6%的条件下,6条河多年平均意义上每年最大可调水总量为41.87×10^8m^3,占6条河多年平均总径流量(60.5×10^8m^3)的69.2%。

  • 标签: 生态需水 变异系数 流量 生物生活习性 习变法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河流
  • 简介:介绍了饮用水中抗生素污染的来源及潜在危害,阐述了臭氧氧化及生物活性炭技术处理微量抗生素污染的机理,概括了最近几年国内外关于饮用水中抗生素物质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指出臭氧生物活性碳技术在抗生素微污染水处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 标签: 饮用水处理 臭氧生物活性炭 抗生素
  • 简介:近年来,随着渔业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单位水体的鱼产量也在不断提高(如有的池塘亩产已高达1500多公斤),然而,集约化养殖将会出现水体恶化,发生鱼病。其作用机理是:高产高密度——强化投饵——残饵及排泄物沉积超过水体自净力——溶解氧不足——水质恶化——生长缓慢——诱发疾病。目前,渔业生产中常用化学药剂改善水质、广谱抗生素控制鱼病,但是,化学药剂和抗生素药物的过度使用,不仅存在二次污染,而且会造成病菌的耐药性增加,破坏了养殖环境的自然生态体系,

  • 标签: 生物净水剂 实验方法 池塘养鱼 鲤鱼 饲养管理
  • 简介:瓦氏黄颡鱼分类隶属鲶形目,鮠科,黄颡属,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主要黄颡鱼品种之一,分布于长江中,洞庭湖、鄱阳湖也有少量分布。该鱼是黄颡鱼属中生长速度最快的品种。天然水体中三龄鱼,雄鱼可达400克以上,雌鱼200克以上。一般同龄鱼,雄鱼大于雌鱼。从长江中收集野生苗种人工养殖情况来看:该鱼比其它品种黄颡鱼容易捕捞,

  • 标签: 瓦氏黄颡鱼 生物学特性 饲养管理 亲本引种
  • 简介:以西南地区水电开发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融合交叉水利界与生物界已有的数据资料与科研认识,基于USGS90m精度的DEM数据和西南地区大坝数据库,在生成的数字河网上再定位大坝,并与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KBA)电子地图图像集成。通过大坝与KBA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发现大坝集中区与表征生物多样性的KBA区域不重叠,但水电开发,尤其是中小水电,同KBA区域的保护的冲突还是存在;西南地区大坝对于以陆面生物为主划分的KBA影响有限。在KBA中引入水生生物多样性后,大坝对西南山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可以被客观的评价。

  • 标签: 西南地区 大坝 图像集成 生物多样性
  • 简介:本实验采集了南湾水库和白龟山水库的水样,对其中的浮游生物种类进行了鉴定,定性地评价了两个水体的水质,提出了相关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并培养了两个水库的铜绿微囊藻。

  • 标签: 水库养殖 浮游生物 微囊藻 饵料培养
  • 简介: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取决于其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赋存状态和土壤环境,反映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对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评价方法研究,可为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提供理论基础。本文系统综述了土壤理化性质、重金属特性、植物种类与根际效应、人为活动及其它因素对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机理;阐明了总量预测法、化学形态提取法、自由离子活度法和生物学评价等方法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土壤-植物系统 重金属 迁移性 生物有效性 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