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化学药物治疗在肿瘤的三大治疗方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一药物在不同个体产生的效果不完全相同,这种不同是由人类基因组中的遗传多态性即遗传差异决定的。人类基因组中一类普遍的遗传多态性是基因组中散在的单个碱基的不同,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ms,SNPs),是继第一代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s,RFLP)和第二代微卫星多态性(micwsmellitepolymorphisms)之后的新一代遗传标记。
简介:目的比较酒精以及酒精与二硝基氯苯、卡介苗、雄黄的不同组合液对B16移植性黑色素瘤小鼠瘤内注射的疗效。方法由B16细胞接种产生的移植性黑色素瘤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5组,每组6只,每鼠分别以0.1mL的纯酒精(纯酒组),酒精与卡介苗混悬液(卡酒组,卡介苗15μg),酒精与二硝基氯苯(DNCB)溶液(D酒组,DNCB1mg),酒精与雄黄混悬液(雄酒组,雄黄1mg),以及磷酸钠(PBS)缓冲液(对照组)局部瘤内注射,每周注射2次。每10d观察各组肿瘤大小,并于d30杀鼠剥离肿瘤称重。结果D酒组6鼠中有1鼠,于第3次注射后20h死亡。接种30d后,纯酒组、卡酒组、D酒组、雄酒组及对照组的瘤重分别为(2.19±1.69)、(1.76±1.32)、(0.13±0.10)、(2.61±1.45)以及(3.97±1.01)g,D酒组与其它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很低剂量(1mg)的半抗原DNCB与纯酒精的溶液瘤内注射治疗移植性黑色素瘤小鼠,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对PBS及纯酒精的相对抑瘤率分别高达96.73%及94.06%,有临床应用的潜力。
简介:目的探讨银尔通漱口液对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口臭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鼻咽癌放疗患者6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放疗期间实验组30例应用银尔通漱口液漱口,30次/d;对照组30例应用生理盐水漱口,3-4次/d。在放射剂量达到3000cGy,5000cGy,7000cGy后,比较两组患者口腔黏膜感染和口臭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放射剂量达到3000cGy时两组的口腔黏膜感染和口臭的发生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当放射剂量达到5000cGy,7000cGy时实验组口腔黏膜感染和口臭的发生率分别为30.0%、36.7%和33.3%、40.0%;对照组分别为53.3%、60.0%和66.7%、80.0%,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银尔通漱口液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和口臭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评价DNA分析在痰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中作用和意义。方法对HE染色痰涂片褪色后行Feulgen染色,用HPIAS-1000型高清晰度彩色全自动分析系统作DNA分析。结果35例肺癌细胞及9例不典型支气管上皮细胞DNA均为异倍体(heteroploid,H)核型。两组细胞DNA二倍体,异倍体(2C/H)核型分别占37.1%和66.6%(P〈0.001),五倍体/非整倍体(5C/AN)核型分别占71.4%、0.0%(P〈0.001),非整倍体(AN)核型占97.1%、0.0%(P〈0.001);而增生期百分比(PF)分别占(83.8±19.7)%、(47.629±.5)%(P〈0.001)。癌细胞组29例非小细胞癌与6例小细胞癌的2C/H核型分别占44.8%和0.0%(P〈0.001),5C/AN占65.5%、100.0%(P〈0.001),非整倍体(AN)核型为96.5%、100.0%(P〉0.05);而PF值为(83.1±20.1)%、(95.0±2.0)%(P〈0.02)。结论痰液细胞DNA分析指标(倍体核型、增殖期百分比)可作为细胞学肺癌诊断的重要理论参考。
简介:目的:探讨帕米膦酸二钠对不同程度病情的累及股骨近端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累及股骨近端的多发性纤维结构不良者24例,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8~61(平均24)岁。手术+术后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11例,其中肿瘤刮除植骨内固定术8例,不刮除病灶单纯行内固定者3例;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组13例。术后或第一次治疗后,每3个月按疗程应用帕米膦酸二钠,共2年。所有病例于治疗前及每次给予帕米膦酸二钠前检测骨代谢指标骨钙素和I型胶原C端肽,并行影像学检查。采用VA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后的疼痛变化,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本组24例共接受了205次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所有病例均获24~55个月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治疗后第2年血清骨钙素水平(80.195±64.75)μg/L较治疗前(147.198±104.86)μg/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I型胶原C端肽水平(0.672±0.61)μg/L较治疗前(1.396±0.6)μg/L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手术+术后应用帕米膦酸二钠的11例中仅有1例出现病情恶化,再次骨折,其余10例内固定均牢靠,7例骨量增加,3例病情无变化。单纯应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的13例仅有1例病情恶化,其余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量增加、溶骨区减少、骨皮质增厚。所有病例治疗后疼痛逐渐减轻,末次随访VAS评分平均为优,手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VAS评分(1.33±1.1)明显小于治疗前VAS评分(7.25±1.7);单纯药物治疗组:末次随访VAS评分(1.17±1.5)小于治疗前VAS评分(5.83±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所有病例髋关节功能明显恢复,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良,手术+药物治疗组�
简介:目的了解雌激素受体基因(ESR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分布及其基因型与内分泌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ESR1基因15个SNP位点(rs872921、rs2077647、rs3904766、rs2234693、rs11155816、rs827419、rs2347867、rs3798759、rs1801132、rs985191、rs9340931、rs9397463、rs722209、rs3778099和rs3798577)作为遗传标记,运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测序分析和荧光定量等位基因特异性PCR的方法对240例接受内分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SNP基因分型。结果rs872921、rs3904766位点因多态性低被合弃,其余位点存在多态性。rs2077647、rs3798759位点的等位基因型及基因型与内分泌治疗疗效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锁不平衡(LD)分析和单倍型分析显示在ESR1基因上存在4个LD区,rs2077647~rs2234693(LD1)、rs2234693~rs11155816(LD2)、rs9397463~rs722209(LD3)和rs3778099~rs3798577(LD4),其中LD2和LD3组成的单倍型与内分泌治疗疗效相关(P〈0.05)。结论ESR1基因上部分SNP位点及其形成的单倍型与内分泌治疗疗效相关,可能用于预测乳腺癌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
简介:目的探讨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complex,NAC)并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可行性、安全性、肿瘤根治性和美容效果。方法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早期乳腺癌28例,12例接受保留NAC的改良根治术并一期乳房重建(观察组),16例为不保留NAC的一期乳房重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再造乳房形态。结果随访时间为36~48个月,28例均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重建乳房外形满意,观察组乳头乳晕区皮肤无坏死,再造乳房无明显萎缩,质地柔软,乳头感觉存在。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基础上行保留NAC改良根治并一期乳房重建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是安全和可行的,重建后的乳房美容效果更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RAD523'非翻译区(3'-untranslatedregion,3'-UTR)miRNA靶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与广西地区人群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002例确诊的HCC新发病例和1013例非肿瘤患者RAD52基因3'-UTR区域miRNA靶序列SNPs(rs1051669、rs1051672、rs7301931和rs7310449)进行基因分型,并分析其基因型频率分布及其与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RAD52基因各SNP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和HBV感染等因素后,未发现各SNP与HCC易感性有关联;分层分析发现,在女性人群中,与携带rs1051669C等位基因相比,TT基因型可显著降低个体罹患HCC的风险(TTvsCT/CC:OR=0.03,95%CI:0.00~0.62,P=0.03);与携带rs1051672G等位基因相比,AA基因型可显著降低个体罹患HCC的风险(AAvsGA/GG:OR=0.03,95%CI:0.01~0.88,P=0.04)。结论RAD52基因3'-UTR区域miRNA靶序列SNPsrs1051669、rs1051672位点可能与广西地区女性人群HCC易感性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c—myc反义基因联合干扰素α对人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影响。方法将c—myc反义寡核苷酸及IFN-α2b分别和联合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SMMC-7721,应用免疫组化、RT-PCR和PCR-ELISA等方法,观察c—myc蛋白、端粒酶亚单位及其活性表达的影响。结果10μmol/L浓度的c-myc反义寡核苷酸和5000U/mL浓度的FN-α2b分别作用于SMMC-772124h、48h后,相应的c—myc蛋白、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mRNA及端粒酶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而联合组,其抑制c-myc蛋白、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mRNA及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大于其单独治疗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c—myc反义寡核苷酸联合IFN-α抑制端粒酶的活性大于其单独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广西扶绥县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高发家系人群DDX39基因rs1246175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广西扶绥县20个肝癌高发家系共77例和10个正常对照家系共35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ight-mass,MALDI-TOF-MS)检测DDX39基因rs12461754位点在两组中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正常对照家系组人群DDX39基因rs12461754位点携带A等位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肝癌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型个体的0.407倍(95%CI:0.125~1.326,P=0.136);在肝癌高发家系非肝癌组人群中,携带A等位基因型的个体发生肝癌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型个体的0.981倍(95%CI:0.298~3.326,P=0.976);DDX39基因rs12461754位点GG、AG、AA基因型在肝癌高发家系肝癌组、肝癌高发家系非肝癌组及正常对照家系组三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X39基因rs12461754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广西扶绥县肝癌家系遗传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简介:目的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92例接受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联合组患者接受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30min、术后6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围手术期(术前及术后2、24、48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天内按压镇痛泵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30min,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且联合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本组麻醉诱导前,且联合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4、48h,联合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天内,联合组患者的按压镇痛泵次数和背景输注总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自控静脉镇痛,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镇痛效果及药物安全性方面较全身麻醉更具优势。
简介:目的评估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的老年患者60例,分为静脉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术前30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20mg/kg),B组不使用氨甲环酸。记录术前、术后1、3、5、7天两组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压积(Hct),两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记录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760.7±115.5)ml、(950.8±110.9)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90.5±42.5)ml、(780.5±41.6)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52.5±43.5)ml、(160.5±41.1)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A、B组输血率分别为4/30、1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术后2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B组术后3例出现肌间静脉血栓,两组均无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氨甲环酸静脉用药可明显降低PFNA固定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以隐性失血为主,且不增加术后DVT、PE等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2(CCR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V64I(CCR2-V64I)与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基因测序联合检测分析方法,对40例原发性宫颈癌、45例CIN和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进行基因多态性的检测。结果基因测序与琼脂糖凝胶电泳对CCR2.V64I的检测结果一致。CCR2-V64IG/G、G/A和A/A基因型频率在宫颈癌中分别为27.5%、12.5%和60.0%,在CIN中分别为53.3%、24.4%和22.2%,而在对照组中分别为38.3%、31.7%和42.9%,宫颈癌组与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IN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A等位基因可以增加宫颈癌的发病风险(OR:2.32,95%CI:1.29-4.17),但并不增加CIN的发病风险(OR=0.62,95%CI:0.35-1.09)。结论宫颈癌及C1N中均存在CCR2-V64I基因多态性,但其与CIN无关,而与宫颈癌患病风险有关,表明CCR2-V64I基因多态性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观察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NC(rhTNF-NC)注射液单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组的320例患者中,可进行疗效评价310例,脱落9例,剔除1例。310例患者中,恶性淋巴瘤71例,恶性胸腹水169例,恶性黑色素瘤18例,肺癌20例,肝癌12例,乳腺癌10例,结肠癌7例和肾癌3例。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肺癌等实体肿瘤患者给予静脉注射rhTNF-NC60万~90万IU/m2,最大剂量≤100万IU/m2,1次/d,连用4周;恶性胸腹水患者予以胸腹腔注射rhTNF-NC,剂量为200万~300万IU/次,1~2次/周,连用2~3周;体表肿瘤(主要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rhTNF-NC静脉给药的同时予以瘤体内或瘤床注射,推荐注射剂量为50万~100万IU/次,2~3次/周。结果可评价的患者310例,其中恶性胸腹水169例,实体肿瘤141例。实体瘤患者中获CR2例,PR21例,有效率(RR)为16.3%(23/141),疾病控制率(DCR)为79.4%(112/141)。恶性淋巴瘤的RR为28.2%(20/71),DCR为84.5%(60/71);恶性黑色素瘤的RR为11.1%(2/18),DCR为83.3%(15/18);肺癌无CR病例,获PR1例,MR2例;肾癌获MR1例;肝癌、结肠癌、乳腺癌均未见明显疗效。恶性胸腹水病例中获CR15例,PR102例,RR为69.2%(117/169),DCR为98.8%(167/169);其中,恶性胸水的RR为74.5%(105/141),恶性腹水为42.9%(12/28)。全组患者治疗后的KP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3),特别是恶性胸水患者提高更为明显。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38.8%)和寒战(23.5%),绝大多数为1、2级。结论注射用rhTNF-NC治疗恶性淋巴瘤和恶性胸腹水疗效明确,对肺癌、恶性黑色素瘤也有一定疗效,并能够明显改善各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简介:目的利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veductalcarcinoma,IDC)、良性乳腺纤维瘤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对30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83例乳腺良性纤维瘤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清中VEGF、MMP-9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分析118例IDC患者手术治疗前后VEGF和MMP-9浓度变化。结果血清中VEGF和MMP-9的表达水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分别为(152.76±150.28)pg/ml和(945.09±749.43)ng/ml;乳腺纤维瘤患者为(29.86±16.10)pg/ml和(563.59±183.29)ng/ml;正常人表达量为(52.45±51.39)pg/ml和(267.33±215.60)ng/ml;IDC患者显著高于乳腺纤维瘤患者和正常人(均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EGF、MMP-9表达水平与年龄无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原发灶大小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1)。118例IDC患者术后复查血清VEGF、MMP-9表达量分别(135.26±131.20)pg/ml和(680.36±551.77)ng/ml,与术前相比,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利用液相芯片分析技术定量分析血清中VEGF和MMP-9可成为乳腺癌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之一。
简介:目的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kneearthroplasty,TKA)在加速康复模式下,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联合铁剂改善贫血与多次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acid,TXA)减少围术期失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行TKA手术患者154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相关血液管理方案分为3组,A组:单次静脉应用联合局部应用TXA;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应用EPO及铁剂;C组:在B组基础上多次静脉应用TXA。搜集并比较3组总失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输血率、住院时间以及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总失血量:(636.95±285.03)ml,明显低于A组(932.64±351.00)ml,B组(824.18±385.09)ml,(P〈0.001)。术后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C组(20.62±9.83)g/L,低于A组(28.91±15.02)g/L,B组(25.37±14.11)g/L,(P〈0.001)。输血率:A组2.96%,B组2.40%,C组0.45%,三组比较呈下降趋势,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住院时间:C组(9.92±3.17)天,低于A组(12.00±3.87)天,B组(11.57±3.8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发生肌间静脉血栓:A组61例,B组45例,C组1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A组11例,B组9例,C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1)。整个住院及随访期间没有发生肺栓塞事件。结论(1)应用EPO联合铁剂可有效降低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减少患者血红蛋白的丢失;(2)静脉多次应用TXA,能有效减少围手术期失血,改善术后贫血状况,缩短住院时间,且不增加血栓并发症的风险。
简介: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对宫颈早期癌变的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选取接受宫颈病理活检的患者260例,均进行高危HPV联合TCT检测,分析其与病理活检结果的一致性。结果以病理活检诊断结果为金标准,HPV联合TCT检测的阳性预测值及特异性均高于单独检测方法,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联合TCT检测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符合率最高(78.46%),Kappa值=0.52,一致性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随访中,病理活检诊断复发或残留10例,HPV联合TCT对残留或复发检测的特异性为93.33%,灵敏度为60.00%,阳性预测值为54.45%,阴性预测值为94.59%。结论HPV联合TCT应用于宫颈早期癌变的诊断,检测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对宫颈病变术后残留及复发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