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检测结肠癌患者外周血清中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探讨循环DNARUNX3基因甲基化对早期诊断结肠癌及其预后分析的价值。方法采集8例健康志愿者、12例结肠良性病变和52例结肠癌患者的外周血清,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8例健康志愿者中检出率为0,12例结肠良性病变患者中有2例(16.7%)为不完全甲基化,52例结肠癌患者血清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29例,检出率为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结论RUNX3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异常高频甲基化在结肠癌患者外周血清中检出率较高,对结肠癌早期诊断与预后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结肠癌 RUNX3甲基化 循环DNA
  • 简介:目的:研究模拟失重尾部悬吊雌性大鼠模型松质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骨小梁结构、骨组织形态、骨代谢生化指标及力学性能的改变,为女性航天员飞行后骨量变化及航天医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3个月龄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尾部悬吊4周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连续饲养4周,定期记录大鼠活动、饮食、排便、体重、有无脱毛、有无死亡或尾部脱落等一般情况。到期处死大鼠,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X-rayabsorption,DEXA)测定L4椎体、股骨踝部骨密度,Micro-CT进行骨小梁分析,改良丽春红染色法观察骨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并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建模4周后,2组大鼠活动、饮食、排便均正常,体重增加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脱毛、死亡或尾部脱落现象。悬吊组大鼠L4椎体、股骨髁部BMD均较对照组小,分别较对照组下降29%、30%(P<0.05)。悬吊组L4椎体、股骨髁部的骨体积分数(bonevolume/totalvolume,BV/TV)、表面积体积比(bonesurface/bonevolume,BS/B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thickness,Tb.Th)、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number,Tb.N)分别较对照组小,L4椎体各指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40%、15%、30%、33%(P<0.05),股骨髁部各指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21%、25%、50%、19%(P<0.05);骨小梁间隙(trabecularseparation,Tb.Sp)悬吊组较对照组大,且L4椎体、股骨髁部较对照组分别增加92%、33%(P<0.05)。腰椎松质骨ROI骨小梁三维重建发现,悬吊组大鼠腰椎椎体内骨小梁密集程度、骨小梁实质的体积、粗细程度及连续性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呈明显的“蜂窝样”改变,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和骨小梁三维结构破坏。50X显微镜下也观察到悬吊组大鼠椎体骨质疏松样改�

  • 标签: 骨质疏松 失重模拟 组织支架 骨骼 性能
  • 简介:目的观察三黄抗氧化方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氧化应激血清学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影响及其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方法3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予以术前1d至术后7d服用中药三黄抗氧化方(每天2袋,每袋100m1);对照组的基础治疗同实验组,口服与实验组相同包装的生理盐水。两组均于术前1d,术后12h及7d测定患者血清中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水平;术前1d和术后6h、12h、24h及48h测定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率,同时评价患者应激反应的症状积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第7d血清中NO水平较对照组降低,SOD水平上升;自术后12-24h,实验组患者的血清TNF-a、IL-6及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自术后6h表现为显著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P〈0.05);术后24h实验组的全身应激症状积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黄抗氧化方干预可以改善乳腺癌围手术期患者全身应激状态的临床症状及氧化应激相关的血清学指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VEGF表达。

  • 标签: 乳腺癌 围手术期 氧化应激 血管新生 中医药
  • 简介:目的以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监测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yelomabonedisease,MBD)围手术期凝血状态,探讨其与临床分型、肿瘤分期及肝素应用相关性。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3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1例MBD患者设定为研究组,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22名健康成人设定为正常对照组。所有两组病例均于术前接受TEG及传统凝血试验检测1次,MBD组于术后第1、3、5、7天再行TEG检测各1次。结果(1)两组间术前两种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值的P=0.066,Angle角的P=0.265,MA的P=0.095,CI的P=0.315,PT的P=0.462,APTT的P=0.310,Fbg的P=0.051,TT的P=0.821,PLT的P=0.071;(2)在MBD患者围手术期出凝血状态的动态改变中,TEG检测结果差异也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R值的P=0.361,K值的P=0.675,Angle角的P=0.487,MA的P=0.279,EPL的P=0.398,CI的P=0.775,LY30的P=0.398;(3)MBD患者使用肝素前后TEG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值的P=0.518,K值的P=0.831,Angle角的P=0.676,MA的P=0.304,EPL的P=0.307,CI的P=0.971,LY30的P=0.307;(4)不同MBD分型两种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值的P=0.342,K值的P=0.531,Angle角的P=0.574,MA的P=0.856,EPL的P=0.737,CI的P=0.505,LY30的P=0.747,PT的P=0.393,APTT的P=0.790,Fbg的P=0.966,TT的P=0.115,PLT的P=0.460;(5)不同MBD分期两种检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值的P=0.293,K值的P=0.198,Angle角的P=0.178,MA的P=0.515,EPL的P=0.748,CI的P=0.125,LY30的P=0.748,PT的P=0.464,APTT的P=0.649,Fbg的P=0.649,TT的P=0.646,PLT的P=0.515。结论MBD凝血状态复杂,应用TEG可以更加全面而准确地评估,MBD围手术期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尚未解决。

  • 标签: 多发性骨髓瘤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栓形成 肝素
  • 简介:目的探讨强阿片类药物对不同胃肠功能状况的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根据原发肿瘤发病部位,分为消化系统癌症组(46例)和非消化系统癌症组(56例)。再根据胃肠功能状态的不同,进一步分为排便间隔≤3天组和〉3天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强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治疗,比较两组在癌痛严重程度、癌痛类型、日均消耗吗啡当量、癌痛控制状况以及癌痛缓解度上的差异。结果消化系统癌症组和非消化系统癌症组疼痛控制总有效率分别为93.48%(43/46)和91.07%(51/5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系统癌症组中排便间隔〉3天(69.57%vs.37.50%,P〈0.01)和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63.04%vs.23.21%,P〈0.01)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消化系统癌症组,但其躯体痛患者比例低于非消化系统癌症组(50.0%vs.87.5%,P〈0.01)。两组在重度疼痛患者比例、内脏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日均吗啡当量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上述两组患者中排便间隔时间≤3天组的重度疼痛患者比例与排便间隔时间〉3天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排便间隔≤3天组疼痛控制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排便间隔〉3天组(均P〈0.01),排便间隔≤3天组日均吗啡当量均显著低于排便间隔〉3天患者(均P〈0.01)。两者中排便间隔〉3天组比较,重度疼痛、疼痛控制总有效率和日均吗啡当量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晚期中-重度癌痛患者口服阿片类药物或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可获得较好的疼痛控制效果,排便间隔时间〉3天与镇痛效果呈负相关,消化系统癌症和排便间隔〉3天的患者适宜接受芬太尼透皮贴剂作为主要维持用药。

  • 标签: 强阿片类 癌症 癌痛 胃肠道功能
  • 简介:背景与目的: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一种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瘤,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和放射疗法,2005年批准使用替莫唑胺,化学疗法的效果才得以确定。本文比较中国香港原发性GBM患者接受同期放化治疗或单纯放疗的生存时间,探讨GBM肿瘤组织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的甲基化状态在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期间35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并接受过同期放化治疗或单纯放疗的中国香港GBM患者的资料,从石蜡包埋的GBM肿瘤组织中分离出基因组DNA,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方法(MSP)检测基因MGMT甲基化状态。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总生存时间(OS)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比较同期放化治疗或单纯放疗和MGMT甲基化或非甲基化状态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35例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4岁。35例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是4.7个月(3.1-6.2个月)和11.7个月(6.5-16.6个月),其中18例仅接受单纯放疗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是4.2个月(3.4-5.0个月)和5.8个月(2.0-9.6个月),17例接受同期放化治疗患者的中位PFS和中位OS分别是6.0个月(2.0-10个月)和13.2个月(8.1-18.3个月),P值〉0.05。15例(43%)肿瘤组织中存在MGMT甲基化,MGMT甲基化和非甲基化患者的中位OS分别是16.9个月(12.7-21.1个月)和10个月(5.8-14.1个月),P值〉0.05。结论: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单纯放疗比较,接受了同期放化治疗的GBM患者显示出了更长的总体生存趋势,MGMT甲基化可能是GBM的明显预后较好的因素。

  • 标签: 胶质母细胞瘤 分子标志 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 替莫唑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