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照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结果,研究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5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采用冠状动脉造影和平板运动试验进行检查,对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平板运动试验阴性93例,冠脉造影阳性12例、阴性81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63例,冠脉造影阳性47例、阴性16例。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敏感性、预测准确性分别为83.5%、79.7%、82.1%。冠脉病变支数与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具有一定联系,冠脉狭窄程度与平板运动中ST段改变运动的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有关。结论采用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患者进行筛选,结合冠状动脉造影进行疾病检查,可促使冠心病诊断准确性的提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易误诊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不典型心电图。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易误诊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性的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不典型心电图等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本研究52例急性心肌梗死易误诊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形式各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不典型心电图一般出现在U波改变、小面积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并发束支阻滞、心肌梗死早期、记录导联不全面、后壁心肌梗死以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心电图不典型改变主要表现为有7例U波倒置,有5例R波递增不良或者逆递增,有12例ST段压低,有10例束支传导阻滞,有18例T波高耸或倒置。结论就急性心肌梗死不典型心电图患者来说,应及时的对其心肌酶谱改变与心电情况进行监测,同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明确诊断,从而防止发生漏诊与误诊现象。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164例内科诊治的治疗办法以及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收集我市部分医院自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进行胃和十二指肠治疗的患者案例,总共有一百六十四例,并就所有接收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实验结果表明,出现腹膜刺激症状的患者达到了一百三十例,另外出现溃疡症状的患者或者是曾经有类似病史的患者有一百例,出现膈下游离气体状况的患者有一百一十二例,出现较为轻度休克的患者有十二例。在进行救治的过程中,进行穿孔修复患者有一百零八例,另外进行胃部分切除手术的患者有二十二例,并接受保守治疗的患者有八例,在进行胃穿孔手术修复之后发现,属于胃癌的救治患者有十二例。结论通过研究表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同时还会伴随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在进行救治的过程中,最切实可行的治疗办法就是借助穿孔修补术,但实施这一治疗办法也要根据患者的状况而定。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住院患者共76例,以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最快下床活动时间、复发时间、有否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和随访,保守组患者治愈27例,失败11例,治愈率为71.1%,复发8例,复发率为21.1%;手术组治愈35例,治愈率为92.1%,失败3例,失败率为7.9%,无复发病例。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最快下床活动时间指标上,手术组和保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采取腹腔镜阑尾炎切除术治疗效果较好。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首选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分析该院在2015年12月—2017年4月收治的72例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并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72.2%(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低于对照组的30.6%(P<0.05)。结论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时,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急性胆囊炎患者病情发展较快,应在入院后根据病情及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及手术时机,早期及时行手术治疗能明显降低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阐述痰抗酸染色涂片与结核杆菌快速培养结果。方法选取459份痰标本分别运用两种培养方法即痰抗酸染色涂片和结核杆菌快速培养,并将以上两种培养方法的阳性率进行对比阐述。结果两种方式检出结核分歧杆菌的检测就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差异显著(x2=32.866,P<0.01);而结核杆菌快速培养方式检出阳性率(32.46%)明显高于抗酸染色法16.12%,(x2=13.240,P<0.05)。结论两种检验方式在临床的应用中,应结合不同的优缺点进行相互互补,才能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当病患进行结核菌培养时,应先给予痰抗酸染色涂片检验,而检验结果可以作为病患早期诊断以及鉴别的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对进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采用依托咪酯和异丙酚的麻醉方法,对两种药物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无痛人流术的102例参与研究,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51例,观察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异丙酚进行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查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安全性相对较高(P<0.05)。结论对进行无痛人流术的患者采用依托咪酯或异丙酚的麻醉方法,两种方式均有良好的麻醉效果,但是异丙酚麻醉不良反应情况优于依托咪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患有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诊断当中,宫腔镜检查与B超检查的不同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为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为参照组与分析组,参照组患者接受B超诊断,分析组患者则接受宫腔镜诊断,对比两组患者的确诊情况以及分析组患者确诊数与病理诊断的贴合情况。结果分析组患者的确诊例数明显多于参照组,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分析组患者的确诊数与病理结果十分贴近,这一数据比较后无差异存在(P>0.05)。结论针对患有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诊断,选择宫腔镜诊断方式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小梁切除术和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价,为青光眼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干预组患者采取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眼压、视力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眼压以及视力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青光眼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使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眼压以及视力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标本采集处理与质量控制在临床生化检验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期间在我院检验科接受临床生化检验的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3例,对照组23例,分别接受标本采集处理和质量控制和常规标本管理,比较两组标本的时效性评分、重现性评分、误差值以及显著异常的发生例数。结果观察组检验样本时效性评分90.4±1.2分,重现性评分90.6±1.7分,误差值评分91.3±1.8分,显著异常2例;对照组检验样本时效性评分81.7±1.3分,重现性评分80.9±1.4分,误差值评分82.6±1.5分,显著异常8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采集处理和质量控制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复发性尿路感染使用细菌检验的效果,探讨患者的药敏情况,给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根据我院的305例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进行尿液样本采集,进行药敏试验,对细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此次共选取了305例患者,其中检出细菌菌株283株,共有81株是革兰氏阳性菌,占总菌株的28.6%,有202株是革兰氏阴性菌,占总菌株的71.4%;在革兰氏阳性菌中有54.3%属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革兰氏阴性菌中有73.2%是大肠埃希菌、9.4%是铜绿假单胞菌,7.9%是阴沟肠杆菌。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氏阳性菌对亚胺培南及第三代头孢类药物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两者的敏感性接近100%;格兰阳性菌则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结论此次选取的患者中大多数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都是因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所导致的,准确掌握细菌的分布以及耐药性能够帮助我们临床中更加合理的使用药物来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损的美学观察以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6年11月收治的牙列缺损病人120例进行治疗,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患者60例,观察组患者60例。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采用口腔种植修复,对比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5.00%;观察组病人的美观满意度为96.67%,明显的高于对照组病人的65.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45%。对照组与观察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口腔种植修复牙列缺损的美学效果良好,治疗效果佳,并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少,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加大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颅骨修补手术对脑外伤患者致残和恢复情况产生的影响。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外伤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常规外伤3-6个月后进行颅骨修补手术,观察组(40例)在早期进行颅骨修补治疗(<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致残、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Barthel、Fugl-Meyer指数明显比对照组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显著(P<0.05);对照组残疾率为30%,明显高于观察组(10%),组间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对脑外伤患者进行颅骨修补手术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和残疾率,应该在临床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