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电针及西药治疗对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60例青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西药组各30例。电针组电针曲池、太冲;西药组口服卡托普利。两组均治疗14&后观察24h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及昼夜节律。结果:电针曲池、太冲能降低青年高血压患者各时段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P〈0.01),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曲池、太冲可明显降低青年高血压患者各时段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标准差,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西药组比较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SD)、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患者中杓型与非杓型者人数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曲池、太冲具有较好的长时降压效果,可有效改善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是针灸降压的有效穴对组方。
简介:目的:从不同针刺方法、刺激量及深度等可量化的方面切入,探寻这些因素与“得气”之间的关系。方法:系统收集关于“得气”的古文献以及近10年关于得气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相关文献。结果:(1)脑功能成像技术及得气量表应用为近10年最常用的“得气”量化指标;(2)影响针灸“得气”因素很多,涉及个人生理状态、疾病性质、穴位下解剖特点、不同针刺方法、刺激量及深度等,其中不同针刺方法、刺激量及深度等因素对“得气”的影响及机制不同。结论:(1)“得气”不等同于针感;(2)对隐性针感需要重新认识;(3)应重视施针者的针下感;(4)需要重新定义和理解“得气”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