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众所周知,现代教育的理论、制度和方法首先是从西方产生的,这就是说,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兴起、变革和发展,总是离不开对西方国家教育理论、制度和方法的引进与吸纳,而伴随这一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就是各式各样的教育实验。因此,从教育实验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无疑是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和新的生长点,也是从历史研究角度来进行当代中国教育实验健康发展的一项十分有益的尝试。由熊明安教授、周洪宇教授主编的《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就是这样一部视角敏锐、集思广益、精心建构而成的教育史新作。
简介: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既是以外来冲击和示范为诱因,又以既有格局与秩序为背景。其间的发展与演进,彰显出制度的镶嵌、渗入与竞合。作为社群组织之一,汉传佛教的僧团、僧界亦复如是。本文试图以《海潮音》在这一过程中所起作用为切入点,从现代佛教的“入世”取向在其内容上的呈现与影响上的展开为线索,探讨作为嵌入之物的近代化媒介及其所承载的交往方式被引入佛教社群后,对其共享观念、社会功能以及聚合形态所产生的影响,并透视此类嵌入在中国的传统社群的现代化转型中的形塑作用。通过研究本文发现,当一种新的媒介嵌入社会之中时,就必然会对这个社会的关系网络产生变革。媒介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更以此改变了人们的社交网络。《海潮音》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得一种观念的共同体得以实现,这种观念的共同体又与线下的佛学院相互结合进而形成了新型的佛教共同体,促使了现代佛教的转型,同时这种转型也与根植于世俗火宅的《海潮音》发行网络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简介:本文以文献分析和口述史访谈为研究方法,以文化研究理论为分析工具,旨在探讨20世G80年代的中国媒体如何将电视呈现为富裕的现代生活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在谁拥有电视这一问题上媒体所赋予电视的理想化涵义。具体而言,本文分析其他媒介形态,主要是印刷媒介,如何让电视传播一种与人们的经济和政治现实相去较远的“新”文化价值——迈入现代化和变得富裕。实际上,电视所象征的内容源自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电视在本质上类似于其它现代技术产品,因为它对中国人的现代化未来作出了同其它现代技术产品一样的承诺。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紧密结合激发了中国人拥有电视,然后通过他们观看的节目为其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尽管拥有电视不能证明人们生活富裕或现代化,但是它为人们学习或模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条路径。这种学习或模仿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生,并同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一道,在多个维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电视的普及首先由政府政策发起,电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复杂而有趣的现象。这种现象展示了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大环境如何使电视观看活动成为可能,电视如何与人的能动性相互作用,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如何成为由西方技术和文化塑造的现代化的合法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