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在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中国的民间社会组织正逐步发展起来,并日益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民主、社会进步的现实反映。加强对民间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监管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推动人权事业进步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

  • 标签: 中国 民间社会组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结构 公民 政府
  • 简介:2004年7月6日至7日,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德人权研讨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方代表团团长、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高级顾问、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刘敬钦先生在会上作了主旨发言,现全文刊出。

  • 标签: 中国 人权 民间社会组织 政治文明 政府
  • 简介:自2006年以来,在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合作机制中,中国东盟友好协会以民间组织形式发挥了对官方机制的"补缺"功能,并通过协会年会将其逐渐常态化和定型化,把中国东盟民间关系放到"公共外交"的范畴进行思考可以看出,在更多的场合下,中国对东盟的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两者的角色基本上是统一、协调但又有分工的。

  • 标签: 中国东盟 民间机制 公共外交
  • 简介:应孟加拉国一中国人民友好协会(简称“孟中人民友协”)、印度德里研究会和斯里兰卡国际交流协会(简称“斯交协”)邀请,白宏魁副秘书长率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代表团一行5人于5月5—16日访问了上述三国。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出访。深感这是一次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和促进务实合作的成功之旅。

  • 标签: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代表团 民间交流 孟加拉国 斯里兰卡 合作 务实
  • 简介:2007年9月-7日,联合国新闻部/非政府组织(DPI/NGO)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了第60届年会,来自全世界62个国家500多个NGO的1726名代表与会。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气候变化及其对我们的影响”,会议期间共举办了7场圆桌会和33场午间边会。与会的NGO代表讨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联合国 新闻部 年会 民间组织 中国
  • 简介:冲突中的平民保护问题已经与人权、人道主义干预、保护责任等涉及《联合国宪章》基本原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问题密切相关,是联合国维持和平、建设和平授权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国际法院、国际刑事法院判案的重要依据之一。虽然联合国在平民保护问题上已做出相关决议,但在实践方面,其效果与预期设想还存在差距,也存在诸多困难。将“平民保护”与“安全治理”联系起来,使“平民保护”成为安全治理的一个部分,加强联合国与所在国政府和民间社会在平民保护问题上的积极合作与相互监督,这对提高联合国平民保护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平民保护 联合国 维持和平 建设和平 安全治理 民间组织
  • 简介:应我会邀请,来自南非智库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7名学者于2010年5月16—27日来华出席了主题为“公民社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专题研修班。在京期间,交协常务副会长李成仁会见。中联部国际交流中心、外交部中非合作论坛办、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及交协有关专家、学者分别就中国基本国情及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研修班 有益尝试 友好往来 专题 南非
  • 简介:宗教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直以互相交织的形态沿着“海丝”向各国传播。站在国际文化战略高度,宗教领域的民间外交可视为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的角度挖掘宗教的人文内涵是十分可行的。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具有重要区位优势和侨缘优势。福建民间宗教信仰,就其规模和影响已远超正统宗教的民间信俗,在走向东南亚的历史播衍中,已不仅是单纯的宗教性或学术性问题,而是在某种意义上担负起与东南亚各国进行文明对话、传递中华文化、营造中国形象的政治文化外交使命。东南亚也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一方面,同根同源的民间信仰成为海外华族与祖籍国精神文化互动的源头;另一方面,福建民间信仰也渗入居住国民众生活,以自身蕴涵的中华文化基因勾画出多元兼容、和谐共处,知恩图报、崇德敬贤,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中国文化图景。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推广格局中,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通过民间信俗渠道“走出去”,将民间信仰纳入对外传播影响力与话语权建构的主体框架中,纳入公共外交新生态的良性培育体系内,是极具前瞻意义的。

  • 标签: 民间信仰 福建 东南亚 “海丝”
  • 简介:19世纪孟加拉地区毗湿奴教派女修士文化活动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印度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社会文化的明显变化.毗湿奴教派女修士的文艺表演虽多以宗教为题材,却反映了民间的疾苦,虽歌颂宗教神祗和英雄,却借此表达妇女的痛苦,虽有宗教外衣,却不乏叛逆色彩.其文学创作、表演内容、社会含义,远远超过了宗教的意义.

  • 标签: 19世纪 孟加拉地区 毗湿奴教派 女修士 印度教 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