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3 个结果
  • 简介: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在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侗语地名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命名方式一般为:通名+专名的二元顺行语序结构。其中,汉译地名、侗语地名的语义源流等问题需要从认知语义学视角加以探讨。

  • 标签: 侗语地名 命名分类 语义特征
  • 简介:以六巷花蓝瑶社区为田野点,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来探究作为大传统文化代表的国家权力,在乡土民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历史作用;调查发现,国家权力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变迁上始终是最重要的政治性、经济性动力,地方族群文化在被纳入全国化、全球化过程中,受国家政治与经济因素的影响最为深远。

  • 标签: 国家权力 文化变迁 花蓝瑶 六巷屯
  • 简介:斯科特从东南亚山区农民残酷的生存逻辑中淬炼出以安全为宗旨的"道义经济学",以及兼具客观理性与人性关怀的"生存伦理"。这个以生存保障为核心目标的道德标准体系具有广阔的普适性,甚至可以对几百年前中国西南山区的林业经济诚信形成独特的解释力。18世纪以来,生活于清水江流域的苗侗民族在崇山峻岭间发展起堪称典范的人工营林,长达百年的林业繁荣正是建立在以生存与延续为要旨的经济诚信之上,而这种朴素与理性的经济行为逻辑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诚信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标签: 道义经济学 生存伦理 经济诚信 清水江文书
  • 简介:以甘南州香告村为个案,分析了旅游扶贫中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过程与主体参与模式。研究发现,香告村通过挖掘、转化民族文化资源和保护民族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在政府引导、村民主导、合作社协调、游客体验的主体参与模式下,主体积极性得以激发。这说明,以欣赏的眼光,寻找各种优势和潜力,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并激发主体参与的内生动力,加速脱贫致富的步伐。

  • 标签: 旅游扶贫 民族文化资源 主体参与 欣赏式探询
  • 简介:侗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交界的狭长山地中,是一个以水稻耕作和山林采伐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山地民族。在长期的自然交感中,侗族社会自发形成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民间习惯法。其中,罚则就是为了保障侗族习惯法的权威和效力,保证全体社会成员统一遵循,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对违反习惯法的人采取的各种处罚措施及其标准。国家的介入导致了侗族社会的革新,同时由于侗族社会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内外相互作用下,侗寨、侗族习惯法、罚则都在发生变化。但直到现在,侗族人依然以山为屏障,在观念上形塑族群的认同边界,对外来权威与观念进行"内"与"外"的区分和应对,罚则在不变与变中以特有的形式保留下来,与"送法下乡"共同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同时,大山的稳如磐石就如传统地方性知识在侗人心中和社会实践中的作用;而大山的隔断性就如侗人心中内外区分的屏障,筑建了侗人族群文化的无形屏障。

  • 标签: 山地民族 侗族习惯法 罚则 变迁
  • 简介:中国西部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传媒现代化。而传媒的现代化又是跟随着公路的现代化而逐渐深入到西部社会各种形态的社区当中。公路和传媒的这种特有的地缘关系也同时构成了西部不同地形,不同海拔上的社区现存的信息流通关系。当传媒对社会发展的拉动效益在该类社会现实中更具有优先性时,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传媒的这种拉动功能在广袤的西部国土上是否呈现出较东部地区更明显的针对性,以及长期被学界忽略的西部域内的传播效果差异性?西部社区的传媒使用,如何做到从制度建设到盈利模式的现代化?这些问题的求解过程是中国发展传播学不能回避的研究现实。

  • 标签: 中国西部 汉藏羌民族 传媒辐射 区位差异 影响力研究
  • 简介:“外嫁女”纠纷是在农村集体产权框架下,不同利益主体对村落成员权及其相应的利益分配权的争夺。在纠纷过程中,冲突双方有着各自不同的公正认同,各利益主体基于各自的立场形成了不同的行动策略,使得冲突显得异常激烈。要解决这种纠纷,首先必须直面冲突的多重面向,认真对待冲突各方的利益和“正义”诉求,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强制措施。

  • 标签: “外嫁女”纠纷 村落成员权 公正认同 多元正义 行动策略
  • 简介: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各民族同胞共同步入了社会主义的大家庭。各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多民族性,绚丽多彩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包含着56个民族的文学,在这个多民族的文学花园里,少数民族女作家的创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用执著的创作构建着本民族文化,肩负着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重塑,成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要精神守护者。

  • 标签: 张淑云 当代少数民族 中国当代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 民族文学 黄晓
  • 简介:在不同区域和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民生效应及其居民认知各不相同.本研究选择西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西北地区民族旅游民生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不同个人特征居民对效应认知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提出未来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新模式.本课题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和未来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民族文化旅游 民生效应 西北地区
  • 简介:为探究'一带一路'框架下GMS经济带旅游合作的内生动力,根据内生增长理论,构建由获取新'知识'、刺激新知识运用于生产、提供运用新知识的资源三个因素组成的'一带一路'框架下GMS经济带旅游合作的内生动力模型,通过对三个因素中六个具体内容的分析,即自我创新能力、旅游资源整合、'一带一路'政策支持、GMS市场整合、GMS文化融合及旅游人才培训,指出三个要素和六个内容相互间的关系。经GMS经济带旅游合作内生动力的研究,为GMS经济带旅游合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思路,为区域旅游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 标签: 一带一路 GMS经济带 旅游合作 内生动力
  • 简介:传统产业的没落促使欠发达社区将旅游作为地方发展的工具。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形式,旅游发展给当地社区居民造成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根据旅游者出游形式的不同,可将旅游者分为团队旅游者和自助旅游者两种类型。游客类型不同决定了游客行为特点的差异,因而不同类型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带来的影响应当是存在差异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居民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不同类型的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社区居民带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程度和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关建议。

  • 标签: 团队旅游者 自助旅游者 社区 旅游影响
  • 简介:从国际贸易的角度,通过对泛北部湾经济区内周边国家进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建议。认为教育服务贸易已成为国际服务贸易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与东盟在经济方面的合作与发展促进了相互间的教育服务贸易。

  • 标签: 服务贸易 泛北部湾经济区 教育服务贸易
  • 简介:如何提高城镇化水平关系到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而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则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以及怎样协调它们的关系应是我们在研究城镇化问题中关注的焦点,遗憾的是在实际研究中,几乎很难看到将二者结合起来做系统研究的成果问世.

  • 标签: 城镇化 姜太碧 《城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书评 城镇化 农业
  • 简介:研究根据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相关理论,将消费者购买周期划分为首次购买、第二次购买和惯性购买三个阶段。然后,根据消费者购买意愿理论文献,识别出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五大内部因素和五大外部因素。通过实证得出结论:第一,消费者各个购买阶段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不同;第二,同一因素在消费者各购买阶段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 标签: 购买意愿 购买决策 购买阶段模型 消费者满意 消费者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