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系统以ARMCorex-M4为核心的STM32F407ZGT6作为微控制器,配合半导体温控芯片TEC,对蓝宝石透镜进行恒温控制。其中,K型热电偶与温度获取电路构成了温度反馈,而ADT75主要对透镜周围的温度进行监控。该系统的主要特色是利用模糊控制算法对PWM信号进行实时调节,使周围的温度迅速达到稳定。在设备中我们增加了过热、过电流等保护,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当温控回路电流、蓝宝石玻璃等任意一项指标超过规定值时,PWM控制电路会在瞬间关闭,可有效地满足许多应用领域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这种设计能够实现对蓝宝石镜头的精确温度控制,具有快速响应、高精度和安全可靠等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并实施血液净化科患者家庭护理支持系统,评估其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8月-2024年3月的60例血液净化科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实验组实施家庭护理支持系统(包括建立专业护理指导团队、设计家庭护理手册、提供远程医疗支持)。通过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治疗依从性、健康状况作为观察指标,数据用SPSS22.0处理。结果:实验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为81.5±0.3,对照组为70.1±0.8(P<0.05);实验组治疗依从性为83.2±0.6,对照组为78.3±0.9(P<0.05);实验组健康状况为88.5±0.3,对照组为78.1±0.8(P<0.05),表明实验组在各方面表现更优。结论:血液净化科患者家庭护理支持系统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治疗依从性和健康状况,应推广,但研究存在样本量小、时间短的局限。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轨道式分诊在大型义诊中的应用效果,以缩短就诊时间,提升患者满意度。方法建立专门的轨道式分诊模式流程,包括区域划分、轨道式布局、人员安排及温馨提示。观察者为参加2018年8月25日在我院举办的大型义诊活动(走遍中国前列(腺)县大型公益活动)患者,采用实施轨道式分诊模式。对照组为参加2016年10月29日同类型义诊活动患者,采用常规分诊模式。主要评价指标为两组患者就诊时间和满意度。结果新的分诊模式使义诊更加有序进行,明显缩短患者等候时间,问诊环境更加优化。观察组挂号和就诊等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轨道式分诊模式能明显缩短就诊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双规道互动干预对增强母乳喂养的作用。[方法]将112例新增产妇按照入组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在院内均实施常规的母乳喂养指导,出院后对照组接受传统家庭照顾,不施加护理干预,实验组予以双轨道互动模式干预。调查其入组时、产后1个月、产后3个月、6个月及产后1年母乳喂养的执行情况,并应用自设问卷调查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母乳喂养率及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优于对照组,对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结论]双轨道互动干预对加强母乳喂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对母乳喂养工作的普及和推广有积极的作用。
简介:介绍了一个面向卫生政策研究的协同科研系统,分析了该系统的协同需求,设计了课题管理、协作交流、科研资源、课题文档、课题成果和个人工具等功能模块。系统架构由数据层、应用层和用户层组成,采用B/S模式进行总体设计并实现了卫生政策研究的协同科研系统。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水质污染处理成了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构建城市供水水质卫生监测及应急处理系统,实现对城市供水水质实时监测及水质污染应急处理非常重要。本文对城市供水水质监测及应急处理系统的概述、逻辑层次、功能体系、处理流程进行了设计,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数据录入模块、水质监测及应急事件处理模块。采用浏览器/服务器的体系结构,以Flex作为前端展示技术、将MapGISK9IGServer作为地图服务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对城市供水时空数据进行一站式管理,实现对城市饮用水的水质指标监测和应急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套规范化、信息化的用于保存、管理、查询和统计生物样本及其临床数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利于提高生物样本及其信息的利用率。方法在保障生物样本库运营环境和样本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创建一种基于数据库的数据逻辑关系模型,应用于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和分析中心入组生物样本库患者的生物样本及其配套临床信息。结果为保证随访队列的建立,中心生物样本库持续的采集住院和门诊患者的生物样本和配套的临床信息。2014年12月年至今,共保存来自住院、门诊和科研的生物样本超过27万余份。利用该模型优化的信息管理系统高效的完成了生物样本库基本工作;同时,实现了样本源多种信息的联合查询和批量查询功能,并以报表格式进行相互转换和统计学分析。结论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符合医院级样本库的建设管理模式,优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满足了样本库日常工作和研究人员多元的科学需求,为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