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温针灸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3例。观察组给予温针灸联合中药海桐皮汤加味熏蒸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海桐皮汤熏蒸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采用McGill疼痛询问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并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均下降,观察组的McGill疼痛询问量表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型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简介:目的探讨腰大池引流技术对脊柱哑铃型肿瘤术后脑脊液漏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了解该技术的实用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我科采用早期腰大池引流技术治疗的77例脊柱哑铃型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男42例,女35例,年龄16-74岁,平均48.6岁;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引入腰大池引流技术前的71例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1例,女30例,年龄12-77岁,平均46.7岁。收集两组患者创口感染、创口不愈合、创区波动性隆起、迟发性创口开裂、持续性头痛、术后短暂性发热、顽固性发热的发生情况及腰大池引流前后创口引流量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77例中,术后创口感染6例,创口不愈合14例,创区术后出现波动性隆起13例,迟发创口开裂6例,持续性头痛不适37例,短暂性发热40例,顽固性发热9例;治疗组71例中,术后创口感染1例,创口不愈合2例,创区波动性隆起2例,迟发性创口开裂1例,持续性头痛4例,短暂性发热13例,顽固性发热1例。对照组拔管前引流量(238±65)ml,创口引流管拔管天数(14.2±2.3)天;治疗组腰大池置管术前创口引流量(296±80)ml,腰大池引流后第2天引流量(103±31)ml,拔管前引流量(48±15)ml,创口引流管拔除天数(8.9±1.8)天。治疗组创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拔管前创口引流量、拔管天数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腰大池引流技术对于脊柱哑铃型肿瘤术后脑脊液漏治疗及相关并发症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减少切口相关并发症、脑脊液漏相关发热、脑脊液皮下囊肿等不利情况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7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患儿抗病毒、吸氧、改善心肌代谢等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给予患儿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心肌酶谱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儿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2.2%;两组患儿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平均值、肌酸激酶、α羟丁酸脱氢酶恢复正常的时间分别为(11.2±2.3)d、(10.5±2.3)d、(11.6±1.8)d;对照组分别为(15.1±3.6)d、(14.8±2.7)d、(16.5±2.1)d;经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维生素C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效果显著,有效的保护心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索淋巴水肿过程中皮肤微淋巴管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9月,对37例淋巴水肿患者(原发性淋巴水肿26例,继发性淋巴水肿11例)行皮肤活检术,切取足背或上臂内侧全层皮肤,以正常人皮肤标本作为对照组(n=7),免疫荧光染色标记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odoplanin,平滑肌标志物α-SMA,计算每位患者α-SMA+淋巴管%(α-SMA+淋巴管数/淋巴管总数)、淋巴管密度、管腔面积,并与对照组比较。吲哚菁绿淋巴造影(ICGlymphography)检查淋巴管功能。结果淋巴水肿患者皮肤微淋巴管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化”改变。原发性、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组α-SMA+淋巴管%分别为47.5%、73.2%(中位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P〈0.01;两实验组管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实验组淋巴管密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于健肢淋巴管的影像学表现,淋巴水肿肢体均呈现出真皮反流的荧光影像。结论皮肤微淋巴管“肌化”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慢性肢体淋巴水肿的重要病理改变,并参与疾病的演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产后妇女盆底肌力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100例进行分析,按照产妇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50例采用剖宫产方式分娩,对照组50例采用阴道分娩,产后6个月后对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进行检验,应用Glazer评估法对两组产妇盆底肌表面肌电压进行评估,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5次收缩最大肌电压及盆底肌持续收缩60s平均肌电压。结果观察组5次收缩最大肌电压为(37.06±15.68)uV,盆底肌持续收缩60s平均肌电压为(22.85±10.72)uV,对照组5次收缩最大肌电压为(31.99±12.65)uV,盆底肌持续收缩60s平均肌电压为(18.04±8.94)uV,观察组5次收缩最大肌电压和盆底肌持续收缩60S平均肌电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产后盆地肌力和分娩关系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而言,剖宫产分娩方式的产妇其盆底肌力较大,采用阴道顺产的产妇,其盆地肌力较低。
简介:目的:考察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和呼吸机力的变化,为患者术后治疗及护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比较130例接受脊柱手术治疗患者术前及术后1d和2d时的肺活量、潮气量、最大呼气压、最大吸气压、呼气耐受时间和吸气耐受时间。并比较不同手术部位、手术时间患者呼吸功能和呼吸肌力变化差异。结果脊柱手术患者术后1d的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显著降低(P<0.01),术后2d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与术后1d相比有些许回升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椎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下降比例显著高于颈椎和腰椎手术患者(P<0.01),且颈椎手术患者高于腰椎手术患者(P<0.05)。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降低水平显著低于肿瘤患者(P<0.05)。结论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显著降低,且胸椎手术和肿瘤手术对患者呼吸功能及呼吸肌力影响较大。
简介:目的探讨面肌肌电图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7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仔细辨别并处理责任血管,通过实时记录面肌的肌电反应了解减压效果。结果60例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6例单纯性蛛网膜粘连或增厚,6例存在隐匿性责任血管。术后异常肌电图波形完全消失54例,基本消失16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7例,部分消失14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6%(71/72)。结论面肌肌电图监测可实时了解术中减压效果,对面肌痉挛的MVD,尤其是隐匿性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简介: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手术(MVD)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33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机检索数据库中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术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5.3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优势比(OR)对术中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MR消失组,显著变化组,未消失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6%,50%,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2.94倍[OR=2.94,95%CI为(2.03~4.27)].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进行AMR监测可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面肌痉挛MVD术中常规电生理监测项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推拿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诊所收治的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热疗治疗,研究组患者使用推拿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推拿治疗肌筋膜炎疼痛综合征的效果确切,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疼痛僵硬,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