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简介:用微乳液法制备了表面经硬脂酸(ST)修饰的4种不同价态的钴氧化合物纳米微粒。初步摸索了合成的最佳条件,利用XRD,TEM,IR等测试手段对制备的钴纳米催化剂的物相、粒子的形貌和粒度及钴氧化物纳米微粒与表面活性剂有机基团间的结合方式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纳米微粒呈球状、粒度随热处理温度升高而增大,COO-与Co(Ⅱ,Ⅲ)离子间以化学键相结合。利用流动法固定床反应器研究了钴氧化物纳米催化剂对N2O的催化分解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350℃焙烧制得的Co2O3纳米粒子对N2O的催化分解有较好的催化活性。
简介:本文简述了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期间的应急响应活动,并根据此次的响应情况结合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的现状,提出了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在应急计划;应急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改进的一些建议。
简介:在发生CAP1400非能动核电厂事故1个月后,仅通过非能动空气流道可实现安全壳的冷却。设计上,要求空气流道的气动特性尽可能不受外界环境风的影响。本文应用STAR-CCM+软件对大型先进非能动核电厂CAP1400实际1∶1模型进行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简称CFD)分析,研究环境风速、风向、温度等因素对空气流动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CAP1400具有风的中立特性。
简介:GB/T19001-20007.5.2条款明确规定"当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时,组织应对任何这样的过程实施确认。这包括仅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交付之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根据标准的要求,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中针对不同的产品生产过程进行了分析,从而确认特殊过程并对其进行控制。本文针对辐照加工中的特殊过程予以论述,以探讨有效的特殊过程控制方法。
简介:面对公众对核与辐射风险极度敏感的现象,本文阐述了对风险的认知及影响认知程度的因素,介绍了风险沟通的发展阶段和四种类型,并给出了若干有效的风险沟通策略建议。
简介: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获得了铁掺杂的纳米TiO2样品,XRD和透射电镜测量表明在600℃以下焙烧时为锐钛矿,颗粒度在10nm以下,样品在1000℃下焙烧时,转变为金红石相,颖粒度增大。EXAPS和穆谱表明,铁的确掺杂到TiO2晶格内,表现为3价。铁的掺杂改变了纯的TiO2的性质,对于锐铁矿相的掺铁纳米TiO2,其紫外-可见反射光谱给出在481nm处出观了新的吸收峰,;对于以金红石相为主的掺铁纳米TiO2,其紫外-可见反射光谱在512nm处出现了新的吸收峰。
简介:通过水热法合成了骨架含铁的杂原子丝光沸石,采用XRD,FT-IR及TPR等表征技术确认铁进入了分子筛骨架。利用XAFS技术对分子筛中铁的精细结构和配位环境进行了表征和计算,近边吸收的Fe-K边前跃迁证实铁在分子筛骨架中位于四面体配位环境中,与邻近原子存在共价键作用;铁-氧配位键长为0.188-0.189nm.
简介:介绍了核电安全目标设定的历史沿革及国内外核电安全目标的选取,分析了我国核电安全现状、面临的形势,对核安全规划中提出的核电安全目标可行性从技术、经济、社会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简介:采用原位高压同步辐射X光衍射技术和Raman散射方法,对小于临界尺寸(120nm)的纳米晶BaTiO3(48nm)进行了研究,在实验压力范围内(0-21.2GPa,0-46.67GPa),纳米晶BaTiO3始终处于稳定的立方相。
简介:密集散射体体系的小角散射往往存在干涉效应的影响[1]。所谓密集体系并不一定意味着有相当大的样品浓度,往往散射体的实在体积与样品体积的比值大于5%对散射曲线就有较大的影响。密集散射体之间的相互干涉效应理论上较难分析,因为这时的散射强度不仅取决于散射体按大小的分布,而且还取决于它们在空间的位置分布。在较大角域大散射体的散射强度接近于零,实质上不参与干涉:在很小角域各种散射体的散射强度均比较高而相互干涉。这时由实验曲线计算出的散射体的几何尺寸值将小于真实值。
简介:论述了核事故应急演习的重要性。根据我国实践,分析了影响应急演习检验性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简介:本文介绍了现阶段我国核安全法规体系及与核安全有关的国家和企业核技术标准体系,具体分析了我国核安全相关标准的现状、政策,并提出了建议。
简介:核外堆是核电站重要的保护部件之一,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对核技术要求愈发急切,介绍核外堆技术和核探测器技术应用实例。而其中探测器是核外堆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相关技术要求也越高。
简介:本文首次报道了ZnO薄膜发光的激发谱,此薄膜的发射谱主要有绿带和紫外带,峰值波长分别为520和390nm,通过改变生长条件可以获得单一的紫外发射带或绿带。其本征激发带出乎常规的处于真空紫外区,而不在能隙附近的近紫外区,其峰值为197nm左右。作者对此特殊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与讨论。
简介:美国环保局即将发布的冷却水标准,可能冲击核电厂现有冷却系统的运行模式,这引起了我们对核电厂冷却方式的关注和探讨。简要介绍了国际上电厂主要冷却方式,以及各国电厂冷却系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冷却系统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并探讨了对未来核电厂冷却系统提出更高要求的意义,最后提出了一些发展和完善我国核电厂冷却系统及标准的建议。
企业降低测量成本的探讨
钴氧化物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对N2O的分解
核电厂核岛机械设备材料标准的现状及对材料标准的需求(下)
对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应急响应及对中心应急准备工作的改进建议
环境风对大型非能动核电厂风的中立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
稀土(RE)掺杂的碱土硼酸盐发光材料中RE—L3边的XAFS研究
论辐照加工中特殊过程的控制
核与辐射风险的认知与沟通
掺Fe纳米Ti02的结构
丝光沸石骨架中Fe的XAFS表征
企业测量过程控制的探讨
我国核电安全目标发展取向的思考
胶体的SAXS小角散射Porod行为研究
纳米晶BaTiO3的高压研究
小角X射线散射中的干涉效应
确保核事故应急演习的检验性
核安全相关的标准及政策概述
核电厂核探测技术的应用
ZnO薄膜发光的真空紫外激发谱
关于核电厂冷却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