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更好推进东安县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依托东安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现状,运用生态足迹法分析了东安县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运用灰色层次分析法,选取20个要素指标,建立了由生态经济、生态发展、生态社会、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构成的生态文明建设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对东安县生态文明创建条件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主要结论为:东安县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9年以来,东安县生态文明建设基础逐年向好,综合指数逐年提升,具备较好的生态文明创建基础,从各个子系统评价结果来看,东安县生态文明建设各个层面发展存在不均衡现象,生态经济和生态发展层面急需加强.
简介:油田含油污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制成路基材料是一种有效的含油污泥资源化利用途径。文章针对油田含油污泥处理后残渣(含油率≤2%)作为路基材料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含油污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残渣(含油率≤2%)作为路基材料可以满足JTGD30—201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三、四级公路路床的路基填料要求;放射性检测结果表明其满足建筑材料的要求;其浸出液中重金属、苯并(a)芘、石油类、COD等主要污染指标检测值满足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要求;残渣中重金属、农药类等污染指标检出值低于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简介:分析了南昌市2013—2016年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3—2016年南昌市环境空气质量逐年好转;污染物浓度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O3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逐年上升,PM(2.5)和O3复合污染明显;颗粒物污染状况较重,但呈逐年好转趋势,并正逐步由固定污染源污染为主向移动源污染为主转变;污染物浓度具有区域分布特征,城市近郊、远郊受固定污染源的影响较大,市区交通密集区域受移动源影响较大。
简介: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增强植物砷(As)抗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相关研究表明,接种AMF能提高植物体内三价砷As(III)的比例,AMF可能参与了将五价砷As(V)还原为As(III)的过程从而提高了菌根植物的As抗性,但目前尚缺乏直接分子证据。本文从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irregularis)菌丝中克隆得到了一个砷酸盐还原酶基因RiarsC并进行序列分析。将该基因转入arsC缺陷型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菌株WC3110(ΔarsC)中,通过As(V)抗性生长曲线和As形态测定,分析了该基因的功能。结果显示,RiarsC属于谷氧还蛋白-谷胱甘肽依赖的砷酸盐还原酶家族;RiarsC基因的表达显著提高了As敏感型E.coli菌株对As(V)的抗性,当培养基中As(V)浓度为100μmol·L-1时表现更加明显。As形态分析表明,表达RiarsC的E.coli菌株能够将培养基中71.03%的As(V)还原为As(III);与表达空载体的菌株相比,还原效率提高了61.98%。本研究证明了AMF的砷解毒还原能力,为进一步开展AMF的砷代谢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简介: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简称"稳评")机制是在风险社会背景下,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顶层设计。其中评估主体贯穿稳评的各个环节,明确认识主体类别、厘清主体间关系类型、探明主体结构特征等对于促进决策科学化、健全稳评机制、指导稳评实践均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72份重大项目稳评文件和20份稳评报告为样本,利用内容分析法梳理出稳评主体间的关系类型和现状;而后利用社会网络,对各类主体在不同关系类型网络中的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并对不同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进行了纵向比较,对各类主体在稳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其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解释。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完善稳评工作和主体间关系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稳评主体间关系以合作关系为基础,进一步细分为组织协调关系、监督指导关系、责任追究关系等三种形态的子关系类型;(2)主体间"权力-责任"格局虽已初步形成,但与其配套的责任追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3)主体间治理模式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公众监督、参与水平亟待加强。
简介:本文基于转基因食品事件的微博数据,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结合PADM理论、启发式-系统式理论与应对行为理论,探究转基因食品事件中消费者应对行为的特征、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事件的认知受伤害属性、信息源、事件响应的影响;处于防卫动机、从众心理强的消费者采用启发式信息处理路径,在未仔细评估的情况下直接形成决策和应对行为选择;处于准确性动机、了解转基因知识的消费者会采用系统式信息处理路径,基于对转基因食品事件情境的认知形成感知和判断,包括风险感知、利益相关者感知和行为感知;继而通过决策制定选择相应的应对行为。研究结论对于提高转基因食品事件的风险沟通效果、引导消费者形成合理的应对行为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源于地方创新并在中央层面被制度化后在全国范围内被普遍推行,至今已经历十余年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可被视作包括横向和纵向扩散的政策扩散过程,对其中扩散机制的分析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该决策机制实施状况与效果。基于对69份地方政策文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扩散过程中可能出现政策学习、强制和模仿三种扩散机制;其中,横向扩散更多地表现为政策学习和模仿的产物,而纵向扩散则在更多地表现强制机制的作用的同时亦存在学习和模仿的可能。要改进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实施效果,需在正视强制机制作用的同时减少模仿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应更好地促成政策学习。
简介:目的:了解江阴、太仓两地参保群众对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施的认知度,为完善大病保险制度提供实证依据,从而促进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利用SPSS22.0对两地大病保险的群众认知度与参保意愿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两地居民均有强烈的大病保险的参保意愿;(2)江阴居民相对更不了解政策的内容;(3)两地居民均希望通过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抽取一部分基金出来给大病保险缴费,不用额外增加缴费负担;(4)太仓居民对大病保险报销政策更满意;(5)影响参保群众对大病保险参保意愿的显著性因素有户口类型、是否参加过大病医保及对大病医保政策内容的了解程度。结论:需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需要转变传统的医保观念,提高商业补充保险的意识;需要政府、商业保险机构、参保群众和医疗机构多方努力进一步解决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执行过程中的问题。
简介:雾霾给居民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危害,尽管学术界已对雾霾成因、构成和后果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有关雾霾风险感知的研究依然不多。本文从社会脆弱性和社会建构性视角出发,利用2018年上海市1656份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雾霾风险感知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居民的雾霾风险感知同时存在脆弱性和建构性两种机制,很难说哪一种机制是主导或是根本性的,但是两种机制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存在“叠加效应”,即拥有脆弱性特征并处于建构性环境的人群会表现出更为强烈的风险感知。最后,本文认为利用建构性机制,加强风险沟通,推动空气信息和雾霾知识的科学传播,有助于提高居民对雾霾风险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