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银屑是一种遗传相关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通过与其细胞核受体即维生素D受体结合调控靶基因转录,不仅能够调节钙、磷代谢,还能够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效应;抑制角质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分化从而有效地治疗银屑。近30年来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在银屑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深入,从系统补充维生素D对银屑有效的偶然发现到目前已成为广泛应用的一线外用治疗药物。现在市场上主要有卡泊三醇、骨化三醇、他卡西醇、马沙骨化醇等品种,并具备软膏、霜剂、凝胶、泡沫剂等多种剂型,和激素等外用药物、光疗、生物制剂、中药等系统治疗联合,提高了银屑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银屑病 维生素D 外用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2月门诊收治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300例,应用随机方法分为两组,每组150例。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均连续治疗6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半年复发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半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性银屑疗效确切,不良反应低,复发率低。

  • 标签: 银屑病 寻常性 治疗 中西医结合 疗效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68岁。主因全身黑色斑丘疹30余年、左眼内眦下方浅溃疡4个月,于2007年7月2日就诊我院。患者3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出现散在黑

  • 标签: 脂溢性角化病 多发性 基底细胞癌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银屑住院患者资料,了解广东省韶关地区银屑住院患者的发病情况和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至2016年间680例银屑住院患者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入院季节、类型、病因、伴发疾病、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结果:68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80∶1,平均年龄(52.32±15.67)岁,平均发病年龄(45.60±15.96)岁,平均病程(6.72±7.30)年,男女间平均年龄、发病年龄及病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入院无明显季节性。寻常型银屑最多,占92.35%。药物、饮食、感染是主要诱发因素。并发疾病最多的是代谢异常性疾病,前三位分别是高脂血症、痛风、糖尿。结论:韶关地区银屑住院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晚发型较多,家族史阳性例数少,药物使用不当为主要诱因,主要伴发疾病为高脂血症,有必要加强对患者的科学规范管理。

  • 标签: 银屑病 回顾性分析 临床特点
  • 简介: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足溃疡的疗效。方法:将56例糖尿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应用湿润烧伤膏换药,对照组(28例)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面积百分比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P〉0.05),第14、21、28天治疗组创面愈合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t=5.86、6.79、5.32;P值均〈0.05)。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41.02±5.42)天,少于对照组的(56.31±7.65)天(t=2.87,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体有效率82.15%,高于对照组的57.14%(x2=4.14,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足溃疡具有良好的疗效。

  • 标签: 湿润烧伤膏 糖尿病足溃疡 护理
  • 简介:由冉玉平教授负责的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皮肤真菌基础和临床研究新进展》[项目编号:2012-04—12—070(国)]将于2014年3月底在成都举行。培训对象:1.皮肤性病科临床医师;2.综合医院临床医师;3.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4.综合医院检验科实验技术人员。主要内容:真菌的分类与命名;酵母菌的鉴定、分型、分子生物学及念珠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浅部真菌、念珠菌、隐球菌、镰刀菌、孢子丝菌、着色真菌、马尔尼菲青霉病、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曲霉病、接合菌

  • 标签: 皮肤真菌病 临床研究 培训班 马尔尼菲青霉病 消息 继续教育项目
  • 简介:阴阳学说贯穿着中医学的思想体系,反映了中医生理、病理的整体观念。可运用在疾病的诊断、辨证及治疗用药上,阴阳不和,偏胜偏亏,均能使平衡破坏而引起疾病。刘红霞教授临证治疗寻常性银屑,首辨阴阳,提出"调理阴阳,以平为期"的观点,运用于临床,获良效,现将其辨证思路做一总结。

  • 标签: 银屑病 寻常性 调理阴阳 临床思路
  • 简介:目的观察中药白疤合剂对银屑模型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及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实验性银屑模型小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用药灌胃4周后,采用小鼠阴道组织HE染色法观察白疤合剂对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IL-8的水平,并与10只正常小鼠作对比。结果白疤合剂能显著抑制银屑小鼠模型阴道上皮有丝分裂,降低血清中IL-8的产生(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白疤合剂可能通过抑制上皮细胞有丝分裂,降低血清IL-8的产生发挥治疗银屑的作用。

  • 标签: 银屑病小鼠模型 白疕合剂 银屑病 白细胞介素-8 有丝分裂指数
  •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女,2个月24天。主因颈部、腋窝、肛周红斑、糜烂20余天,于2010年8月5日来我科就诊。患儿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颈部、腋窝、肛周出现皮疹,在外院按"湿疹"、"粟粒疹"治疗

  • 标签: 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感染 间擦疹 婴儿
  • 简介:为了提高皮肤科临床诊断技能和实战,需要提高广大皮肤科医师对伍德灯的认识,根据切身的临床工作体会并结合文献,探讨和总结了伍德灯在色素性和感染性皮肤病中的应用。伍德灯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于对某些皮损进行快速无创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是皮肤科医师需要掌握的一门简单、方便、实用的临床诊断技能。

  • 标签: 伍德灯 色素性皮肤病 感染性皮肤病 诊断
  • 简介:我科于2001年11月-2002年4月应用广东东莞宏远逸士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恩博克乳膏(抗人白细胞介素-8单克隆抗体,批准文号S20010003),治疗172例寻常性银屑,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 标签: 恩博克乳膏 治疗 寻常性银屑病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辨证分型的银屑表皮各层P物质表达特征。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证型寻常性银屑皮损中P物质的表达,利用计算机成像分析系统检测银屑皮损表皮各层P物质的平均光密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三种证型银屑P物质表达均高于正常,其中血燥型表达最强,其次是血热型,最弱是血瘀型。三型均在角质层表达最强,其次是基底层,最弱是颗粒层和棘层。血热型在基底层、角质层表达最强,棘层次之,颗粒层最弱。血燥型以颗粒层和角质层强,基底层和棘层弱。血瘀型在基底、颗粒和角质层表达强。结论不同证型的银屑表皮各层P物质表达存在差异。

  • 标签: 银屑病 中医辨证分型 P物质
  • 简介:目的观察Q开关Nd:YAG激光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次数、间隔时间以及安全性。方法用Q开关Nd:YAG激光(1064nm,532nm波长)治疗570例色素增加性皮肤,观察、分析其疗效。结果Q开关Nd:YAG激光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均有效。其中老年斑、雀斑、蓝黑纹身、雀斑样痣、褐青色痣、太田痣总有效率均达87.14%以上。黄褐斑总有效率为85.20%。咖啡斑、炎症后色素沉着总有效率分别为65.00%及60.00%。毛表皮痣总有效率为30.00%。痊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老年斑、雀斑、雀斑样痣、蓝黑纹身、褐青色痣、太田痣、黄褐斑、咖啡斑、炎症后色素沉着、毛表皮痣。治疗次数1~13次,间隔时间1周~半年。临床疗效与治疗次数呈正相关,不良反应少。结论Q开关Nd:YAG激光治疗色素增加性皮肤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毛表皮痣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 标签: 激光 Q开关Nd YAG 皮肤病 色素增加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主因外阴红斑伴痒痛6年,于2014年11月21日就诊。6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左侧阴囊皮肤出现一绿豆大“疖肿”样皮损并化脓,自行处理并好转后于原部位出现瘙痒性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大,偶有渗出、结痂,时有轻度瘙痒、辣痛感,反复搔抓后红斑处糜烂;于多家医院按湿疹予外用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可稍缓解,但皮损从未完全消退,渗出与干涸交替。红斑渐向周围扩大,逐渐累及阴茎及左侧阴囊、阴阜。患者既往健,无系统性疾病。

  • 标签: 乳房外PAGET病 阴茎 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 简介:患者女,55岁。因反复排脓血便10年,腹部皮肤溃疡伴疼痛2月入院。临床检查:腹部皮肤见一约40cm×8cm的潜行性溃疡,溃疡基底呈红色,凹凸不平,上覆黄色脓性分泌物,边界清楚,边缘为紫红色。溃疡处组织病理示:皮肤慢性化脓性炎症,伴脓肿形成,局部表皮坏死脱落,符合坏疽性脓皮。肠镜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根据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结果明确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坏疽性脓皮,给予甲泼尼松龙、美沙拉嗪等治疗,其皮肤损害和肠道症状有所缓解。

  • 标签: 坏疽性脓皮病 溃疡性结肠炎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抗真菌方灌胃是否干预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方法:将65只BALB/c雌鼠(8周龄)随机分为A组(30只,模型中药组)、B组(30只,模型对照组)和C组(5只,空白对照组)。自第1天开始,A组小鼠予中药抗真菌方煎液灌胃,B组和C组予生理盐水灌胃,持续至实验结束。A、B两组在第4天接种白念珠菌,于第8、9、10、12、14、21天每组分别各选取5只小鼠取阴道灌洗液进行菌落培养,并通过ELISA检测IL-12、IL-10、IL-6水平。C组在第8天同时进行阴道灌洗液的采集。结果:从感染后第2天起,A组培养菌落数开始明显小于B组(P值均〈0.05)。A、B两组阴道灌洗液中IL-6与IL-12均出现增加,IL-10明显降低。A组和B组小鼠阴道灌洗液中IL-6水平较空白组增加,但A组与B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间IL-12在感染后第1、5、7、14天有明显差异,IL-10则在感染后第2d时出现明显差异。结论:中药抗真菌方可减轻小鼠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

  • 标签: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CFU IL-12 IL-10 IL-6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水平在皮肤血管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近1年来于本单位皮肤科就诊的过敏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共84例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40例健康人为对照,比较不同皮肤血管炎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水平差异。结果:(1)84例皮肤血管炎患者中D-二聚水平升高者占53.6%。(2)各组患者血浆D-二聚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人群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荨麻疹性血管炎组血浆D-二聚水平高于其余各组皮肤血管炎患者(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4)所有血浆D-二聚水平升高患者出现临床观察指标阳性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水平正常者,而血浆D-二聚水平正常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水平升高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P〈0.05)。(5)临床观察指标阳性的患者中D-二聚水平升高者占67.7%,A组(发热组)患者血浆D-二聚水平高于D组(ESR水平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水平升高可用于辅助诊断皮肤血管炎,尤其是荨麻疹性血管炎,且在合并系统损害的皮肤血管炎患者中血浆D-二聚水平更高。

  • 标签: D-二聚体 血管炎 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