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了解带双侧颞浅动、静脉额支筋膜蒂的额部轴型扩张皮瓣(下称额部双蒂轴型扩张皮瓣)修复下颌部瘢痕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7月-2009年12月,笔者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16例下颌部瘢痕患者,采用额部双蒂轴型扩张皮瓣进行修复.手术分3期进行: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探测出颞浅动、静脉及其额、顶分支的位置和走行方向.Ⅰ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在额肌下进行剥离,形成容纳扩张器的皮肤软组织腔隙,置人适当大小的扩张器.注水扩张结束后进行Ⅱ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切取额部双蒂轴型扩张皮瓣修复下颌部瘢痕,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Ⅲ期手术为皮瓣断蒂、蒂部修整及瘢痕修复术.结果本组患者轴型皮瓣面积25cm×6cm~33cm×16cm,扩张时间3~5个月,平均3.6个月,其中10例联合应用颈部皮肤扩张术治疗,皮瓣均成活,伤口愈合.1例患者Ⅱ期手术后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回流障碍,经予解痉、促皮瓣静脉回流等综合处理后康复.供区创面愈合,发际无瘢痕性脱发,毛发生长正常.3例女性患者中,2例皮瓣未携带前发际处毛发;另1例下颌部术区携带前发际少量毛发,其与要求作络腮胡塑形的2例男性患者于出院1~3个月后行激光脱毛处理,效果较好.其他男性患者对术区须发不作特殊处理或自行用剃须刀塑形.16例患者均获6~24个月随访,皮瓣及胡须(女性患者除外)外形美观,无臃肿,色泽、质地较好,颈部活动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额部双蒂轴型扩张皮瓣除可促进皮瓣的新生血管化、提供更大面积的薄型皮瓣外,剩余扩张皮肤可以直接缝合于发际缘,不需植皮,降低了供瓣区继发畸形的发生率.皮瓣携带部分毛发经旋转后可直接进行胡须重建,使男性患者外形更加美观.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究动态心电图监测传导阻滞与窦房结功能不良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行 DDD型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存在传导阻滞的患者作为传导阻滞组( 50例), 存在窦房结功能不良的患者作为窦房结功能不良组( 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自身心律失常及心室安全起搏的检出率。结果 窦房结功能不良组患者的频发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分别为 30.00%( 15/50)、 34.00%( 17/50), 均高于传导阻滞组患者的 4.00%( 2/50)、 6.00%( 3/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窦房结功能不良组患者的室性早搏、阵发性房颤、成对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多源性室性早搏检出率分别为 22.00%( 11/50)、 10.00%( 5/50)、 16.00%( 8/50)、 10.00%( 5/50)、 10.00%( 5/50), 与传导阻滞组患者的 24.00%( 12/50)、 8.00%( 4/50)、 14.00%( 7/50)、 8.00%( 4/50)、 10.00%( 5/50)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窦房结功能不良组患者心室安全起搏的检出率为 26.00%( 13/50), 高于传导阻滞组患者的 10.00%( 5/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及时调整心房感知器的灵敏度后心室安全起搏的检出率显著降低。结论 窦房结功能不良和传导阻滞患者治疗过程中植入起搏器, 再充分借助动态心电图来监测自身情况, 可以让患者对自身心律失常有更为准确的了解, 对于心律失常症状的有效防治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适宜推广使用。 【关键词】 窦房结功能不良 ;传導阻滞 ;起搏器 ;动态心电图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训练联合膈肌起搏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优化康复模式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本院呼吸内科以及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呼吸训练联合膈肌起搏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2个月后的各项指标。结果:观察组第一秒末用力呼气容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以及最大通气量(MVV)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效果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取呼吸训练联合膈肌起搏器对促进肺部康复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肺康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式心脏康复模式对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来我院诊治的心律失常、心衰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40例,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与观察组(40例,2022年11月至2022年8月),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家庭式心脏康复模式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同时,观察组的出院后半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家庭式心脏康复模式可提高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心脏康复效果及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价值。方法在我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间收治的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随机选取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相同的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我院常规性护理干预,试验组患者给予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及起搏器起搏功能感知障碍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天数,两者之间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起搏器起搏功能感知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起搏器起搏功能感知障碍发生率,两者之间的比较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中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和起搏器起搏功能感知障碍发生率,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诊治的80例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采取随机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分组时,给予两组患者基础治疗,对照组将此作为基础选用硝酸甘油治疗,观察组将此作为基础选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比对两组患者治疗效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优势十分显著,P<0.05。结论:进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选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进行治疗能够改善自身病情症状,提升治疗有效率。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24h动态心电图诊断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的差异。方法:比较检查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6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为研究样本,采样时间2018.01~2021.04,均对60例患者实施常规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HOCM )患者应用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 PTSMA )治疗的远期疗效。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1 月~ 2019 年 11 月我院接收的 20 例 HOCM 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 PTSMA 治疗, 观察患者手术前、手术后 6 个月、手术后 12 个月的 LVOTG 与室间隔厚度情况,术后 12 个月室性前期收缩频发、恶性心律失常、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患者术前与术后 6 个月、术后 12 个月的 LVOTG 与室间隔厚度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意义( P < 0.05 )。术后 12 个月患者发生不良事件调查,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室性前期收缩频发、恶性心律失常、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等不良事件,远期疗效较好。结论:将 PTSMA 应用于 HOCM 患者治疗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 LVOTG 与室间隔厚度情况,控制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远期预后效果较好,具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于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间隔终止8~13周妊娠的药物终止妊娠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9月~2021年3月期间自愿终止妊娠的8~13周孕妇中的88例纳入本文实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服用150mg米非司酮片后,间隔1小时取0.6mg米索前列醇片进行口服治疗,对照组服用150mg米非司酮片后,间隔12个小时取0.6mg米索前列醇片进行口服给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给药后流产效果及症状改善水平、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患者米非司酮片首次用药后到胚胎排出时间、米索前列醇片首次用药到胚胎排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对比起来数据存在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但流产后出血时间、流产后出血量、月经恢复时间相比对照组无较大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实验组患者流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安全性的相关数据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的不同用药间隔的手段为8~13周孕妇实施药物终止妊娠治疗,选择1小时给药间隔的方案能够提高药物终止妊娠的效果,提高流产成功率,提高治疗安全性。
简介:目的本文对我院应用深圳国产OUR-QGD立体定向伽玛射线全身治疗系统(全身伽玛刀)治疗体部恶性肿瘤1100例,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其中肺癌及转移性肺癌606例(55%),肝癌及肝转移癌116例(10.6%),食道癌98例(9%),胰腺癌72例(6.5%)等。方法应用美国PICKER2000型螺旋CT行薄层扫描获得定位图像,在TPS治疗规划系统上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和显示。根据肿瘤性质质、类型、部位、血管、神经、气管、食管、胃、肠、膀胱的毗邻关系制定适合的治疗计划,再行治疗方案的模拟显示、评估、修正,确定治疗次数5~9次,边缘剂量400~900cGy/次,等剂量曲线50%-90%。结果1100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1004例(91.3%),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6例(4.2%)无临床症状治疗后无变化,30例(2.7%)症状加重,20例(118%)近期死亡;1100例患者中,840例患者治疗后2~4个月行CT/MRI影像复查,220例病灶完全消失(26.2%),550例病灶缩小(65.5%),42例病灶无变化(5%),18例出现转移(2.1%),10例病灶增大(I.2%)。临床总有效率为91.3%,影像有效率为91.7%。结论全身伽玛刀治疗体部恶性肿瘤安全、可靠,近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卫生部北京医院收治的6例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诊断和治疗的经验。结果4例患者在首次术中确诊,术中可疑胆胰肠结合部损伤,行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检查确诊,施行损伤修补+胆总管T管引流+腹腔引流术,治愈出院。2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严重的腹腔、腹膜后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怀疑为胆胰肠结合部损伤,行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检查后确诊,并多次行清创、引流手术,其中1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地治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术中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是确诊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有效方法。对于首次术中确诊者,可行损伤处修补十引流治疗。对于术后确诊并出现腹腔、腹膜后脓肿及蜂窝组织炎者,应充分清创、引流,必要时加行胆汁、胰液分流、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