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抑郁症患者失眠的护理方法以及施行意义。方法随机选择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间我科收治抑郁症失眠患者56例作为此次实验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此次收治于我科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28例。其中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予以心理护理以及疾病知识教育等护理方法。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HAMA焦虑量表、HAMD抑郁量表评分无差异,护理后,两组患者抑郁、焦虑均改善显著,但研究组患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数据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的入睡时间、睡眠质量均明显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对抑郁症失眠患者,选择有效且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对疾病康复而言,其施行意义重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胃穿孔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10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胃穿孔患者54例,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非常满意19例(70.37%)、较满意7例(25.93%)、不满意1例(3.70%),护理满意度为96.30%;对照组非常满意12例(44.44%)、较满意9例(33.33%)、不满意6例(22.22%),护理满意度为77.78%;P<0.05。观察组出现1例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70%;对照组出现2例吻合口瘘、2例感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4.81%;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急性胃穿孔患者护理效果显著,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方法对手术切口感染的作用,以降低由于护理因素而引起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方法选择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需要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预防性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28.3%,观察组为3.3%,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方法应用于手术切口护理中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对于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帮助分析腹部手术后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方法,降低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方法选择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普外科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抽取其中48例,按照医疗术后常规方式进行护理,为对照组。另48例则采用术后积极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方式进行,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在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对照与观察两组相关数据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腹部手术后常规护理方式,采取积极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护理方式进行术后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护理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药物的临床应用及管理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7年8月我院5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共使用麻醉药物1826支,根据入院顺序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81例(913支),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的管理方法,研究组患者在加强麻醉药物临床应用的基础上实施高效管理方法,比较两组药物的损耗情况及不同麻醉方式的准备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各麻醉药品耗损情况及各麻醉方式的准备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加强麻醉药物临床应用并实施高效管理方法可有效提高麻醉效果,减少药物损耗,值得临床进行应用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肥达反应的方法及在伤寒的诊断中的应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伤寒患者30例,应用肥达反应和血培养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细菌学培养阳性13例,阳性率为43.33%,进行肥达反应试验阳性23例,阳性率76.67%;细菌学培养与肥达反应均为阴性6例,占20.0%。30例肥达反应试验阳性变化,第1周13例(43.33%),第2周18例(60.0%),第3周22例(73.33%),4周23例(76.67%)。结论伤寒的诊断不能只依靠肥达反应,对疑似者早期做血培养,开展多项细菌培养,以求早期确诊,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