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标题党不是好玩意,说到底就是故弄玄虚。引我看这篇报道的就是一个标题党——“村上春树:‘得诺奖的大都是二流作家’”。实际上,村上春树没有说过这样的话。类似的话是雷蒙德·钱德勒说的。钱德勒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被西方文坛称为“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
简介:在大大小小的各种作家作品研讨会上,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这可能不是某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这一代作家的问题”,批评家多因顾及各种因素对作家报以同情之理解,而以代际区分和命名作家已成为批评界持续反对却也持续使用的共识,于是,“一代作家的问题”成为最简单也最“学术正确”的批评话语。那么,
简介:拙文《“新诗时代”即将结束》有幸在2007年第3期的《文学自由谈》刊出,那时候笔者认为所谓的“旧体”和“新体”迟早会平分秋色,“一边倒”的时代即将结束。之后拙文《新体诗的形式》(2008年第1期)再蒙刊出,那是为“新诗90年”写的一篇小文章,笔者认为“新诗”是一个时间概念,是新文化运动之后的诗歌作品,主要针对“新体”而言,并没有明确提出旧格律体属于“新诗”的范畴。现在写这篇小文章,则认为“新诗”不仅包括了我在那篇文章中提到的六种(改革后的旧体格律诗词、自度曲、
简介:诗无达诂——这是董仲舒老先生的千古名言,大意是:诗是无法说得清楚的。我不写诗,于诗是门外汉,诗人陈前总小友让我为他的新诗集《河流上的事情》(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写几句。我与前总结识已有好些年,对于他的为人为诗多少有些了解,因而斗胆答应下来,借周末写下这篇小文,不敢企望能将他的诗作说清楚,唯求写出一个我心目中的前总,如此而已。
简介:若干年前。沪上余姓作者之心肠与文章,成鸡肋话题后,李美皆撰文翻出新意,叫人眼前一亮。端的是,谁说女子不如男。小李这回故伎重演,又打出一发“马后炮”。重操旧业,难免兴奋,笔墨悠荡中,赘生出无可无不可的闲笔。但终究令人高兴,英气“回来”就好。
简介:列车缓缓地驶离阴黯、古老、森严的台南车站,便滑进一片明灿的阳光中,眼界豁然宽敞,心境随着开朗,连那份淡淡的离愁也轻烟般融化了,望着车窗外那辽阔的田野,无边无际的深绿浅绿,泛滥的金液,觉得平时总让自己局促于三间陋室,简直是辜负了大好世界!
简介:几年前,曾去杜甫草堂游逛。暑夏时令,游人络绎。好在杜甫故居草木如织,倒也清凉。
简介:王长军,中原石油勘探局沙特阿拉伯项目SINO—1(中国一号)钻井队一名普通钻工。2003年9月16日赴沙特执行钻井任务,本文,是他在沙特三个月工作生活日记的节选。
简介:前段时间,微信里流传一篇作者为赵萍的文章——《不要忘了,毕飞宇是摩羯座》。其中披露一个细节:在前不久广东外国语大学举办的毕飞宇作品研讨会上,李敬泽提醒与会者,“关于毕飞宇的作品,很多角度都已经谈过了,但是有一点别忘了。”
简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到了高年级,随着文本内容的加深,学生思维的扩展,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就需要在静心默读中完成。本文以《顶碗少年》教学为例,提出如何实施默读的三个步骤,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静思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
简介:18世纪,西方对中国的评价达到了异乎寻常的高度,伏尔泰曾把中国的政治制度誉为“人类精神所能够设想出的最良好的政府”,中国的社会秩序、工艺品陶瓷和丝绸等都被视为高度文明的产物。然而到了19世纪,西方对中国的评价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认为“中国人在文明和野蛮之间占据中间的位置”,“假如我们一定要承认中国人是一个文明的民族,那么它也只能是粗略加工过、而且仍然是一个野蛮的文明”,中华民族被描述成“一个了无兴趣、不自然和不文明的‘猪眼民族’,对他们,你尽可以嘲笑;他们还是‘打伞民族’,
简介:
简介:关于小说的节奏,一般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小说的节奏指的是作者叙述的节奏,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小说的节奏应该是作者所叙述的故事的节奏。它们的区别在于,前一种是外在的,后一种是内在的。当然,这么说就意味着后一种才是根本的,重要的,但我们看到的情景却常常与此相反,很多小说的内在的节奏被它外在
简介:这本书既不是“红宝书”,也不是“白皮书”;里面既没有“生意经”,也没有“升官图”。它是一个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一笔一笔地写给所有中国人的一份沉重的“遗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读之书。
简介: 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总是花很少的时间做成了很多的事情;而大部分人则恰恰相反--耗去毕生精力却一事无成.人们习惯于称前者为"天才",后者则被判定为庸碌大众.这种简单而粗暴的划分不仅掩盖了问题的实质,而且使大众在总结失败原因时都有了托词:"天才毕竟只是少数."……
简介:过去的日子像梦一样飞老槐树的浓阴笼着神话的美丽不用奶奶援动蒲扇我就有清凉的欢乐和陶醉潺潺的溪水流过了无数赤脚的清晨
简介:今年春节,老曹给一个朋友的老母拜年,临走时顺手劫掠了一摞文学期刊,于是注意到,《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的2016年第1期,同时选了方方的短篇小说《云淡风轻》;不久,我又看到《作品与争鸣》的第2期也转载了它。火爆如此,令老曹不得不重视这篇小说,何况作者方方还是自己的校友呢。
简介:我不知这个称谓是谁谁弄出来的,现在它特别"煽".我本人在学院工作,对所谓学术体制颇有领教,对所谓"学理""规范"的喜剧性体会尤深.在我看来,不管你是"学院派",还是"江湖派",对文学和艺术而言,有一个致命的裉节儿,即能以自己的生命体验看出作品的好与糟,难度在哪儿,失手在何处.
简介:由于话剧《切·格瓦拉》的上演,据说北京正在兴起不大不小的格瓦拉热。那些吃着麦当劳、肯德基,喝着可口可乐,穿着彪马、耐克、阿迪达斯的新人类们,正为格瓦拉当年的壮举感动不已。有人从剧中看出了英雄主义,有人看出了理想主义,有人看出了“酷”,而有人不过是看中了格瓦拉的发型和装束而已。
简介:得知作家、批评家陈冲先生去世的消息,我的心里不禁一惊——陈先生近年来不是一直都在活跃地搞文学批评吗?《文学报》、《文学自由谈》,庶几成为他“晚年变法”的主阵地,前不久还在上面读到他的文章,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文学奖的价值(外一则)
这“一代作家”究竟是谁?
谁能许旧体诗一个未来?
行走在朝圣路上(外一篇)
一个奖引起的戏谑与凛然
一个人在旅途上
人似花,等待是一生苍老
沙特记忆——一名中国钻工的日记
星座,文学的另一个视角
给学生一片宁静的思考空间
“国民性”:一个假想敌
一起去听音乐会
像大海的潮汐一样(创作谈)
一本中国人的必读之书
天才只做一件事
过去的日子像梦一样飞
一个自营生圹的拙劣构思
“学院派批评家”一议
旁观格瓦拉热(外一则)
多想再说一回“悄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