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灌溉系统是一种典型的公共池塘资源,自组织治理是解决灌溉系统公地悲剧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灌溉自组织治理并不必然成功,自治绩效受到灌溉团体规模、团体异质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团体规模的变动带来自治交易成本和执行能力此消彼长的变化;团体异质性并不必然阻碍灌溉集体行动,它与集体行动的关系是复杂的U型模式,灌溉自治绩效是在社群规模、经济异质性、文化异质性的综合影响下表现出的治理结果。但是,已有灌溉自组织治理研究结论难以解释中国威权体制下的灌溉自治——自发性自治和引导性自治,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解释灌溉社群是如何影响威权体系下的自组织治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35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病理形态学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D34、SMA、S100、Ki67、P53抗原标记物在肿瘤的表达情况。结果35例GIST中良性12例,交界性15例,恶性8例,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28例,上皮样细胞型1例,混合细胞型6例,免疫组化表达情况33例表达CD117,22例表达CD34,10例表达SMA,9例表达Ki67,5例表达P53。结论GIST是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发生部位多,形态复杂,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特别是CD117和CD34,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要结合肿瘤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综合分析,P53、Ki67高表达可以提示肿瘤转移及复发可能性大,临床预后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方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2008-2010年住院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181例,根据入院的顺序进行随机分为A组(57例)、B组(58例)、C组(66例)。A组采用光疗+复方甘草酸苷粉针+茵栀黄颗粒,治愈率89.5%;B组采用光疗+复方甘草酸苷粉针+茵栀黄颗粒+培菲康,治愈率94.8%;C组采用光疗+复方甘草酸苷粉针+茵栀黄颗粒+培菲康+5%碳酸氢钠,治愈率100%。结果3种方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结果C组的疗效最好,A组与B组的疗效相似。结论光疗+复方甘草酸苷粉针+茵栀黄颗粒+培菲康+5%碳酸氢钠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最好。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降低病理科和手术室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有效方法。方法按照国家标准,对改建前后的病理科取材室、标本存放室及手术室标本固定室空气中甲醛浓度行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检测,并作对比分析。结果改建前病理科取材室空气中甲醛浓度平均为0.232mg/m3,改建后取材室平均浓度为0.084mg/m3,标本存放室平均浓度为0.112mg/m3,改建前手术室标本固定室浓度为0.186mg/m3改建后为0.082mg/m3,两者均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标本室与取材室单独设置并加装通风装置、手术室标本固定室单独设置并加装通风装置是病理科、手术室降低空气中甲醛浓度的有效方法,可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规范化治疗对预后的区别。方法2004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10例恶性黑色素瘤,采用光镜观察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学物点,用免疫组织化学测定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治疗方法均为手术加生物化疗治疗,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肿瘤发生于全身多个部位,以皮肤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MB45及S-100均为阳性,治疗后死亡4例.1例再次手术未见复发,余5例未见复发征象。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少见,且发病隐袭,发生部位较广,组织结构复杂多样,极易误诊;手术切除为主结合生物化疗的综合治疗是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较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60例,按入院次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保温、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治疗。茵栀黄口服液,每次3mL,每日3次,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100%,高于对照组82.5%;黄疸消退时间(5.2±1.5)d,短于对照组(7.6±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安全、有效的辅助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病理学特点与其复发和癌变的关系。方法对42例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1-3年随访,对随访结果与其相应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多参数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肿瘤发生部位与肿瘤的复发、癌变无关(p>0.05);②鼻内窥镜手术(或内窥镜辅助手术)没有显著降低癌变率(p>0.05),但复发率明显降低(p<0.01);③对临近骨质的侵犯、瘤细胞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核分裂像多少与癌变、复发有关(p<0.01)。结论手术方式的改进,降低了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复发率,但没有改变其癌变率;瘤细胞不典型增生、核分裂像可能与癌变、复发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胃癌与中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加以对比分析。方法连续性纳入江苏省海安县肿瘤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新收治的经胃镜、影像学及手术确诊的胃癌患者94例,其中老年患者(≥60岁)48例,中青年患者(<60岁)46例,收集全部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老年组胃癌患者男性比例、吞咽困难发生率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P<0.05),肿瘤浸润深度、TMN分期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5),两组间其它临床及病理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胃癌与中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存在部分差异,老年胃癌患者肿瘤浸润深度及TMN分期相对较低,预后更好。
简介:目的探讨三阴与非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之间的差异,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将2004年9月至2006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手术乳腺癌387例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79例,非三阴性乳腺癌组308例,比较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等。结果三阴性乳腺癌组:①年龄〈35岁的比例高(P=0.012);②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比例大(P=0.031);③肿瘤最大直径≥5cm多(P=0.044);④确诊时淋巴结阳性者多(P=0.011);⑤肿瘤临床分期为Ⅲ期的多(P=0.007);⑥组织学分级为III级的多(P=0.028),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2.15%和88.61%,均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的86.69%和95.45%(P值分别为0.003和0.031)。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有发病年龄较轻、有乳腺癌家族史比例高、确诊时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直径大、组织学分级高、易复发和远处转移、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低等特点。患者年龄、肿瘤最大直径、确诊时淋巴结状态、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级别和病理类型,特别是年龄、淋巴结状态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