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取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对72例小儿多动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依从性的患儿进行问卷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分析患儿依从性的原因,同时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进行干预。结果小儿多动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依从性较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6.4%的家长认为小儿多动症不需要治疗,患儿长大后会慢慢好转;23.6%的家长认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效果不理想;15.3%的患儿由于学习等问题放弃了治疗等。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后,返院治疗率81.9%。结论给予多动症患儿家属实施有效的疾病知识宣教,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对策,能够进一步增强患儿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依从性。

  • 标签: 小儿多动症 脑电生物反馈 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采取脑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对72例小儿多动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依从性的患儿进行问卷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分析患儿依从性的原因,同时采取相应的针对措施进行干预。结果小儿多动症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依从性较差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26.4%的家长认为小儿多动症不需要治疗,患儿长大后会慢慢好转;23.6%的家长认为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效果不理想;15.3%的患儿由于学习等问题放弃了治疗等。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干预对策后,返院治疗率81.9%。结论给予多动症患儿家属实施有效的疾病知识宣教,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对策,能够进一步增强患儿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的依从性。

  • 标签: 小儿多动症 脑电生物反馈 治疗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监测过程中伪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PICU进行aEEG监测的126例患儿,记录其在进行aEEG监测时伪的发生概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根据其具体情况提出护理对策。结果126例患儿中,出现伪共计97例,发生概率为76.98%,其影响因素包括操作干扰、电磁干扰、电极松脱、心电伪、电极位置不当及电极线断裂,且以操作干扰为主,占其全部的39.18%,之后为电磁干扰,占其30.93%。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患儿进行aEEG监测时,伪产生的影响因素众多,护理人员要对患儿进行专业的护理,尽可能地降低脑电图监测过程中产生的伪,从而更好地提高aEEG监测的准确性,更准确地判断出患儿脑损伤类型。

  • 标签: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 振幅整合脑电图 伪差 电极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冠心病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后对其动态心电图伪发生率的效果。方法:200例研究对象均为2019.3-2020.12月在我医院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冠心病患者。根据给予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10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的护理干预下再进行综合性的护理干预,而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发生伪的机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动态心电图出现伪的有3例,占总人数的3.0%;而对照组患者动态心电图出现伪13例,占总人数的13.0%,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伪发生率存在显著的差异。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伪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心电图伪差 综合性护理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使用PDCA循环法在提高急诊输液室护理质量及减少护士护理差错行为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期接收的132名急诊室输液患者,采取随机数字法分组,遵循护理方式的差异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比PDCA循环法和常规护理方法的护理质量和差错行为数量。结果:实验组的护理质量比对照组护理质量满意度明显上升,护士护理差错行为显著减少,实验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PDCA循环法在提高急诊输液室护理质量及减少护士护理差错行为有显著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急诊输液室的操作规范性和安全性,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 标签: []PDCA循环法 急诊输液 治疗效果
  • 简介:龋病是一种以变形链球菌为主的致龋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起始于变形链球菌在牙面的黏附和聚集。使用疫苗诱导机体产生抗体,阻止细菌与宿主细胞受体的黏附和细菌在口腔内定植,可能是防止致龋菌感染的最有效手段。变链菌的黏附相关因子主要有葡萄糖基转移酶(GTFs),葡聚糖结合蛋白(Gbps)和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Ac)等,针对这些黏附因子设计的防龋疫苗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就变形链球菌黏附相关分子的特点及其针对性防龋疫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葡萄糖基转移酶 葡萄糖结合蛋白 表面蛋白 防酶疫苗
  • 简介:目的通过比较在不同条件培养基中变形链球菌IngbrittC国际标准株及luxS基因缺陷株24h生物膜形成的厚度及平均荧光强度,探讨luxS基因在变形链球菌生膜形成中的硫代谢作用。方法建立以圆形玻片为载体的生物膜模型,通过营养补充实验培养两菌株生物膜,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测定两菌株生物膜厚度和平均荧光强度。结果当分别加入一定浓度半胱氨酸、蛋氨酸时,缺陷株生物膜厚度有明显增长,但未恢复至标准株水平;加入半胱氨酸,标准株生物膜厚度有所增加;当加入S-腺苷甲硫氨酸时,缺陷株与标准株生物膜的厚度均降低。结论在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中,luxS基因不但具有密度感应功能,在硫代谢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变形链球菌 luxS基因缺陷株 生物膜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 硫代谢
  • 简介:内容摘要地面三维激光测量系统是应用广泛的一种测量技术,本文提出一种研究建筑物变形的方法即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建筑物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得建筑物的三维点云模型,然后通过前后两次建筑物统一坐标系统的三维点云数据的特征点比对分析,对建筑物进行平面位移监测、沉降监测、倾斜分析、整体形变监测。

  • 标签: 三维激光 地表形变 三维建模 特征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地区尿路感染患者奇异变形杆菌分布情况与耐药性。方法:随机选取153例自2020年3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尿路感染患者,检测患者尿道口、尿液以及导尿管奇异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计检出奇异变形杆菌61株,尿道口、尿液以及导管生物被膜中奇异变形杆菌检出率分别为52.46%、27.87%、19.67%,尿道口奇异变形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尿液及导管生物被膜(P0.05)。尿道口、尿液、导尿管分离出的奇异变形杆菌显示ESBLs阳性时对阿莫西林耐药率超过90%,对头孢噻肟、哌拉西林耐药率均超过70%,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他他啶/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性均低于30%。与ESBLs阳性菌株相比,ESBLs阴性菌株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低于ESBLs阳性菌株。结论:本地区尿路感染患者奇异变形杆菌主要分布于尿道口,其次为尿液及导尿管。奇异变形杆菌显示ESBLs阳性时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哌拉西林等均有较高耐药性,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他他啶/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性均较低,临床必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科学用药以保证用药效果。

  • 标签: 尿路感染 奇异变形杆菌 耐药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定量分析对鉴别肺周围型病变良恶性的应用价值,以及联合多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对周围型肺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将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于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就诊的76例肺周围型病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病变(48例)和良性病变(28例),定量分析良恶性病变的始增时间(AT)、病变-肺组织始增时间(tAT),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及最佳时间截断点。检测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并分析tAT分别联合三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及四项联合对肺周围型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病变AT、tAT大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AT诊断肺周围型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0.759)大于病变AT(0.675),且当tAT≥2.5 s时,诊断肺周围型恶性病变的敏感性较高(91.7%),与病变AT比较对肺周围型恶性病变具有更可靠的诊断价值。tAT联合三项血清肿瘤标记物诊断肺周围型恶性病变时,四联诊断曲线下面积最大(0.878),其敏感性最高(97.9%)。结论tAT对鉴别诊断肺周围型病变良恶性具有一定价值,联合多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可提高对肺周围型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 标签: 超声造影 肿瘤标记物 肺病变 联合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中非球面系数(Q)对球以及切削深度的影响。方法取260例(508眼)在我院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LASIK)的患者,测量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及术前的屈光系数四阶球差值,术后术前两者的差值,即为患者球的变化值。记录手术过程中治疗光区的切削深度,以及术后患者角膜后表面前凸值。最后对以上三者,即术后球变化、术中切削深度、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值的相关性,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非球面系数Q增大,会导致患者屈光系统球增大,Q对球以及术中的切削深度有显著影响。结论球的绝对值随非球面系数(Q)增大而增大。Q绝对值增大,相对切削深度增大。由于球会因Q值的增加而增加,导致切削深度无法确定,所以一般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虽然可矫正视力,但是术后却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影响视觉质量。所以,手术时应尽可能减小Q值的增加值,想要提高治疗效果则非球面切削深度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非球面系数 球差 切削深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干扰素不耐受、应答或应答后复发的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及门诊慢性乙肝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改用拉米夫定治疗,疗效评估肝功能ALT,e抗原血清转换,HBV-DNA复制指标。结果拉米夫定治疗对干扰素不耐受、应答或应答后复发的慢性乙肝病例,肝功能ALT复常及HBV-DNA阴转率效果明显,但e抗原血清转换。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对干扰素不耐受、应答或应答后复发的慢性乙肝可继续抑制HBV的复制,伴有ALT的复常,少数e抗原血清转换.无干扰素明显的副作用,安全性好,应用范围广泛,可作为慢性乙肝抗病毒的一线用药。

  • 标签: 拉米夫定(干扰素不耐受 应答差或应答后复发)慢性乙肝
  • 简介:摘要目的在对66例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中,存在着药物不良反应、心理因素和文化程度、社会家庭因素、医患关系等因素。提出采取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争取家庭社会支持,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等对策,结果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成败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使用无创呼吸机(NIV)时慢阻肺(COPD)合并呼吸衰竭(RF)患者依从性的原因,并探讨相应护理对策。方法:本次所选共300例COPD合并RF病例,均于2021.01~2022.10内使用NIV治疗。采取自拟问卷对全部病例调查依从性,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结果:经调查显示,本组300例患者中100例依从性较差,分析原因与患者因素、心理状态、学历水平、护士技术水平等因素有关(P<0.05)。结论:在使用NIV时导致COPD合并RF患者依从性的原因较多,所以还需强化知识宣教和心理支持,并构建和谐关系和强化护士技能,以全面提升其依从性。

  • 标签: 慢阻肺 呼吸衰竭 无创呼吸机 依从性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肺泡动脉氧分压(PA-aO2)和血乳酸(Lac)水平与预后生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AECOPD伴呼吸衰竭并机械通气患者77例,以脱机后28 d内是否死亡为标准分为生存组54例和死亡组23例。结果死亡组的PA-aO2和Lac分别为76.15(21.30) mmHg(1 mmHg=0.133 kPa)、4.55(5.60) mmol/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aO2及Lac水平为影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表明,二者能够预测患者28 d的病死率,曲线下面积分别为PA-aO2:0.712(95%CI:0.490~0.923)、Lac:0.788(95%CI:0.552~0.964)。结论PA-aO2及Lac可以作为评估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呼吸功能不全 预后 肺泡动脉氧分压差 血乳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颅底SMARCB1/INI1缺失性分化脊索瘤(poorly differentiated chordoma,PD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整理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诊断的脊索瘤139例,其中5例诊断为SMARCB1/INI1缺失性的PDC,收集此5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DNA甲基化测序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例PDC均发生在中颅底斜坡,平均年龄6.4岁(3~16岁);3例女性,2例男性。形态学上,缺乏脊索瘤的典型形态学特征,表现为成片或巢片状分布的上皮样或梭形肿瘤细胞,核分裂象活跃,均见坏死,可见肿瘤浸润周围组织。免疫表型特征上,表达脊索瘤常见免疫标志物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上皮细胞膜抗原(EMA)、波形蛋白及brachyury,同时SMARCB1/INI1核表达缺失。2例S-100蛋白阳性,Ki-67阳性指数高(20%~50%),均存在p53过表达。需要与儿童颅底发生的SMARCB1/INI1缺失性肿瘤或具有上皮样和梭形细胞形态学特征的肿瘤进行鉴别。其中3例的甲基化特征不同于任何儿童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亚组,构成独立的DNA甲基化特征簇。本组5例患者临床预后均很差,总体生存时间2~17个月。结论PDC属于新认识的SMARCB1/INI1缺失性的特殊类型脊索瘤,多见于儿童,常累及颅底;表现为上皮样或梭形细胞的形态特征,具有脊索瘤的典型免疫表型特征,同时存在SMARCB1/INI1表达缺失,并具有独特的表观遗传特征。

  • 标签: 脊索瘤 儿童 颅窝,后 基因缺失 细胞分化 SMARCB1/INI1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