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5 个结果
  • 简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国家叙事和意识形态表述是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征,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作为主要人物的革命主体则是反映特定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内涵的符号化在场。可以说,革命历史题材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史就是有关国家形象的建构史。本文从梳理、描绘十七年时期、新时期,以及新世纪以来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三个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人物塑造所呈现出的不同特征,以及电影中形象建构模式流变的历史动因和深层原理,从而探讨三个历史时期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如何通过对主体形象的塑造来完成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 标签: 革命历史题材 人物塑造 国家形象
  • 简介:混凝土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它具有表现力较强的装饰材料,本文除了详述混凝土材料发展和应用的历史和评价,它独具性格表现力的特征,及其施工技术,同时着重介绍了钢与混凝土的结合,创造典雅的新结构表现方式。

  • 标签: 混凝土 表现力 混凝土与钢结合
  • 简介:1999年以来的北京演艺圈,“曹诚渊”这个名字的暴光率在不经意中日益增大,读者们一定会问Why?现代舞这个虽源自欧美,却比芭蕾更易中国化的舞种,经过他自掏腰包20万元发起,并一连三届、越办越火的《北京现代舞蹈节》,在首都文化生活中被传播得沸沸扬扬,朋友们一定要问How?

  • 标签: 艺术总监 芭蕾 现代舞 舞种 舞蹈 演艺圈
  • 简介:“把自己当做一粒种子播开去”──谈王连三先生的大提琴音乐创作黄振宇王连三先生(1926—1986)是我国50年代至80年代初的最著名大提琴艺术家,也是中国大提琴教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于40年代开始从事音乐演奏和教学工作,曾先后任国立福建音专助教、台...

  • 标签: 大提琴教学 大提琴音乐创作 民族化风格 钢琴伴奏 练习曲 民族风格
  • 简介:拉赫玛尼诺夫(SergeyRahamaninoff)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罗斯诺夫哥罗德洲的奥涅克他父亲的庄园.出身于望族门弟的贵族家庭,父亲是沙皇近卫军队长,母亲是有良好教养的贵夫人,所以拉赫玛尼诺夫在4岁时随他的母亲开始学习钢琴.1882年父母分居后,他随母亲移居彼得堡.同年,9岁的拉赫玛尼诺夫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少年班,师从兹威列夫(N.S.Everev1823~1893).1885年在他表兄西洛提[1]的建议下,转到莫斯科音乐学院随西洛提学习钢琴.在校期间除钢琴外还上阿连斯基[2]的和声学与作曲法课,向塔涅耶夫[3]学习对位法.他在这里接受了综合与全面的教育,使他以后在俄罗斯音乐生涯中既以钢琴家、指挥家而负盛名,又以作曲家身份被人们所称赞.

  • 标签: 拉赫玛尼诺夫 钢琴家 指挥家 《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 作曲家 俄罗斯
  • 简介: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在电影表达方面显出极强的人文精神与哲学思考。从《黄土地》到《霸王别姬》,再到《妖猫传》,这些作品无不体现陈凯歌对于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运用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思考。陈凯歌在电影画面的艺术性、内容创作的意味性、表现手法的写意性方面都体现了深刻的东方哲学韵味。

  • 标签: 陈凯歌 人文精神 审美意象 哲学表达
  • 简介:本文以当代优秀古筝曲《箜篌引》为例,讨论其创作构思意向与演奏表达方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文中通过分析作曲家蕴含干作品中的创作立意、表达意向和表现手法,提出实际演奏中应如何既忠实于原作意图,又融入演奏者表达手法的一系列艺术表现问题。文章虽以一首具体作品为例展开论述,但论及的问题实际上涉及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和表演中应普遍关注的“构思”与“表达”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古筝 《箜篌引》 创作构思 演奏表达
  • 简介:简·弗瑞里奇(JaneFreilcher)是美国当代最受敬仰的女画家之一,同时她又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诗人。从1952年开始,她的作品一直被艺术界所关注,并被收藏于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在内的多家大型博物馆。2003年简被授予埃德温·帕尔默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78届终身成就奖。

  • 标签: 作品 画面 表达 城市 女画家 美国
  • 简介:类型化人物叙事的内涵表达往往通过多重故事的冲突设置,来反应诸多的社会时代问题。在莎士比亚版的《仲夏夜之梦》中,我们就看到了这种交互人物塑造的可能性,尤其是当赫米娅与拉山德相爱的人物演绎将莎翁原著中的女性角色更加凸显地表现出来,既没有电影式改编的人物性格僵化,也摒弃了诸多艺术作品中人物类型的单调与乏味。

  • 标签: 《仲夏夜之梦》 人物塑造 人物叙事 类型化 时代问题 莎士比亚
  • 简介:内蒙古摄影艺术家戴东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摄影与绘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摄影抽象画艺术。在摄影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后期数码制作,使之变为更为纯粹、更为深邃,视觉上更完美的“画”,为更深刻地理解摄影及抽象艺术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 标签: 摄影抽象画 创新 灵幻 美学表达
  • 简介:话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自同名小说。由小说改编为话剧,导演所面临的是不同艺术材料的置换、变形甚至是再创作。在创作舞台剧的过程中,导演应紧紧抓住原作的主题和人物形象,选取有利于舞台呈现的艺术手段,打破舞台写实与写意之间的界限,突破传统舞台表现方法,才能将原小说的主题和人物成功地呈现在话剧舞台上。

  • 标签: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话剧改编 导演构思
  • 简介:从贵州的云梦山水,到内蒙古的茫茫草原,再到新疆的壮美风光……2018一汽马自达CX-4"秘境探索"之旅第三季已经胜利收官,马粉联盟"魅力视界"粉丝摄影大赛也圆满落幕。旅途中,"马粉"们体验人文、感受自然,唤醒真正的自己

  • 标签: 马自达 摄影师 摄影大赛
  • 简介:《明亮的叶子》(BrightLeaves)是美国第一人称纪录片领军人物罗斯·麦克艾维(RossMcElwee)的第四部人生故事纪录长片,延续了导演以亲身经历探讨爱情、生死、美国南方文化以及传统家庭关系等话题,是透视美国第一人称纪录片的一个典型案例。本文从导演研究、创意策划、美学手法、文本分析及传播策略等方面入手,对该片进行了全案研究。

  • 标签: 第一人称纪录片 非虚构自传散文 直接电影 自我反射
  • 简介:作为一名年轻的爵士乐歌手,洪峥一如我想象中的那样青春靓丽,开朗活泼。然而,她却告诉我,学习音乐的道路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般只有轻松与欢乐。去美国留学时,她几乎患了“社交恐惧症”、,把自己关在宿舍里大门不出,拒绝和外界的交流,这种孤独和无助的状态直到两个月后才渐渐好转。

  • 标签: 爵士乐 歌手 采访 即兴 社交恐惧症 想象
  • 简介:纪录片《书迷》通过对书籍设计者、书店老板、书籍收藏者和二手书贩这四类爱书之人平淡而不乏诗意生活的巧妙表现,凸显了书这一传统的文化载体所具有的巨大魅力和深远意义。该片在思想内涵、叙事表达和美学风格上均处理得比较出色,其富有的人文内涵和现实意义在当下显得十分可贵。

  • 标签: 人文内涵 书迷 人文主义 叙事策略
  • 简介:《在一起》这件作品,在视觉上设置了一件关于公民纪念碑的矩阵,却通过激发民众的狂欢从而拆解了纪念碑功能,其本质是“反纪念碑”的。这种狂欢的姿态,纵情的欢笑,将政治的对抗和历史的沿革进行意义真空,并通过一种美学意义上的扰动,在政治自由和审美自由之间启发我们对“参与”的再认识。这种由审美感知所建立起的作品情境性、虚构性和假设性,使它区别于西方诸多具有明确政治目标的参与式艺术,是对“参与”的另类表达

  • 标签: 纪念碑 自由 参与
  • 简介:用纪录片的方式挖掘人性,首先要使影片具有真实性,并且在故事大胆、极端的前提下,强调事性偏离,体现超现实的美好。在用舞蹈影像呈现方式中,通过动作来表达情感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艺术追求。在人性挖掘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可能性、主观视角、个体挑战等方式的运用,都是影像的法宝利器。

  • 标签: 镜头 舞蹈 人性
  • 简介:音乐作为表达内心、表达情感的工具,是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的,任何人在进行音乐表演的时候都不应将其仅仅视作技能的展示,而必须将音乐表达作为最终目的。本文针对高师钢琴教学中学生音乐表达缺乏的问题提出了几项应对方法,以期能够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表达内心感受以及表现音乐的愿望和能力,使得音乐教育回归音乐的本质。

  • 标签: 钢琴 表达 教学
  • 简介:展览的手段既是单一的又是丰富的,这取决于多个方面,如:博物馆的类型与专业领域、策展人的思路开阔程度和展览环境等。作为以戏剧为主题的博物馆,需要从戏剧本体出发来策划、设计展览内容与呈现形式。摆脱传统的展览模式,尝试新的方式和手段。《“水袖与蓬裙的邂逅”——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特展》就是这样一次崭新的尝试。

  • 标签: 展览 “汤·莎400年特展” 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