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即将进行书法创作时,没有一番深思,只是在刹那之间决定写个什么样式(条幅、中堂),想出一个内容,扫视一下纸张,接着就是挥毫落纸。这大抵是自己一任自然的天性与一任自然的书法创作通会的反映。作为书法创作,“舞台”就在眼前,“道具”已经齐备,就要出手“表演”了,再思来想去,肯定否定、捉摸不定地把自己折腾一阵子,创作的灵感、意气难免不受遏制。如果让我以这般临阵时的心理活动状态,干书法创作这种活儿,那就真的干不起来。这并不是吃不消下笔之前动脑筋、费思量的这点辛苦,而是不愿自找、不想承受这种“心”苦。我觉得书法创作压根儿就是作者自主、自信、自由、自在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展现过程。至于品位的高低,则另作别论。我在创作之后审视作品,要有点一任自然的感觉,就认为只好如此了。若感到作品中出现些许不期然而然的新意,就会惊奇、兴奋。这时,我必定一再看、反复想、认真记,为的是养之于心。我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他人看来颇有放纵之势,但个中并不是稀里糊涂地瞎擦乱抹,而是因势利导、应机权变、任情恣性、不抱成见。站在书法属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它具有“形学”的意义。它的形,如点画之形、结体之形及通篇构成之形等,都有其哲理的情义的内涵。要使书法的形“...
简介:俗语道:“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古老的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称。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时装新潮,中国的服饰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虽长期受封建意识的影响,但中国古代对女性与服饰美的欣赏在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典、明清小说中留下了无数绝句佳词。它成为人类认识自己、肯定自身美的价值的绝对证明。服饰文化钟情于女性,女性以她们特有的魅力在服饰的映射下向周围散发出活力和生命的光采。其中反映出人类对女性“欣赏性崇拜”的特殊心态。中国人的审美心态并不是禁欲主义的,它不但不排斥,而且还包容、肯定、赞赏包括对味、声、色(其中亦有对女性及服饰美)的感性快乐。孟子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并认为这是“人情之常”,是“天下之所同嗜。”这正应合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说法。清代的李渔在《闲
简介:本文是我院理论作曲系讲师刘健在攻读硕士学位时所写的关于曲式的三篇论文之一。已发表的两篇(见《黄钟》1987年第3期、1989年第2期)主要研究西方现代音乐的曲式结构,而本文则主要是用新的观念对传统曲式及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作品的曲式结构进行研究,读者可将三篇文章参照阅读。作者认为,“调性”与“材料”是形成音乐作品结构力的两大要素,它们之间经历了一个由各自独立发展到相互结合再分道扬镳的过程。对传统音乐作品,我们可以从“调性结构和材料结构的同步性与异步性”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观测;当两大要素的结合开始解体,即传统的调性观念受到挑战时,则可使用“点调性、群调性观念”对曲式结构进行交通的分析;而面对更加繁复纷呈的现代音乐作品,我们则不妨摆脱“调性”和“材料”这对范畴的限制,而改用“组合逻辑与排列逻辑”,对其各种“同步”与“异步”的型态进行研究。编者认为,这种用历史的眼光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看成一个有承继关系的运动过程,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用辩证的、系统的方法来连行分析的途径,是合乎实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本刊欢迎音乐界、理论界的朋友们多写些这一类的文章,也欢迎不同观点展开争鸣,使我们的音乐学术研究更加富有生气。